唐僧:禁欲是气质,抒情是本能

 





作者|方国华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西游记》中,唐僧的身份要求他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但说实话,其内心潜藏的浪漫因子不时会跳跃出来,只要有表演的机会,就绝不会放过,而唐僧对此却浑然不觉。

第三十六回,唐僧夜半出门小解,因感于月色皎洁,玉宇深沉,于是对月怀古,口占了一首古风长篇,抒发内心积郁已久的离愁别绪。不仅如此,他还叫醒熟睡的三个徒弟,与他们一同分享这明月胜景。这淡淡的月色,不就像那淡淡的哀愁吗?青烟袅袅一般缭绕在唐僧的内心深处,久久挥之不去。唐僧对月的敏感正是基于他内心的浪漫气质。

唐僧师徒落脚天竺国金平府慈云寺,恰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寺里的僧人请求唐僧留下来观灯,唐僧欣然从之。那晚,只见“红妆楼上,倚着栏,隔着帘,并着肩,携着手,双双美女贪欢;绿水桥边,闹吵吵,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对对游人戏彩”。人间的富贵荣华,男女情爱之事,尽收唐僧眼底,不能不说对他内心没有触动。按说,唐僧是个一心思佛、念佛、拜佛之人,早应该将尘世的七情六欲挥剑斩去,然而他没有做到,正如四值功曹对孙悟空所说:“你师父宽了禅性,在于金平府慈云寺贪欢,所以泰极生否,乐盛成悲,今被妖邪捕获。”功曹说的一点儿不假,取经途中,虽然有个声音时刻在提醒唐僧须存神定性,但要真正达到这个境界又是何其艰难也。唐僧对人间富贵安宁生活的向往,正是他骨子里追求浪漫的天性使然。

作为有德高僧,面对他人的吹捧拔高,唐僧不仅没有一点惭愧之意,反倒经常心安理得地领受,沾沾自喜。第九十九回,师徒四人取经归来,再次路过陈家庄。在庄人替他们塑的像前,当沙僧直言“师父的又忒俊了些儿”时,唐僧毫不谦虚地说:“却好!却好!”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名士风流。
唐僧是个博学多才之人。他不仅精通佛经,而且具有很高的才情。就算身处险境,只要有表现自己才情的机会,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抓住。天竺国作诗,便是个明显的例子。师徒四人到天竺国朝廷去倒换关文,不巧碰上了公主抛绣球招亲。如果唐僧定力够强,他便不会听从悟空的建议,夹在人群中去观看。表面上,唐僧去观看抛绣球只是为了辨别公主的真假,而事实上却是其爱慕繁华热闹的凡心在作祟。

被假公主掳到宫中后,由于是被迫成亲,再加上怀疑那公主是妖精所变,故而唐僧表现得战战兢兢。可是后来,当国王请他到御花园赏玩,两人登上华夷阁,见那金屏上画着春夏秋冬四景,并皆附有翰林名士的题咏时,唐僧马上消了戒心,也不担心自己身在危境了。他“恣意”地看起诗来,物我两忘。国王见他如此爱诗,便道:“驸马喜玩诗中之味,必定善于吟哦。如不吝珠玉,请依韵各和一首如何?”这难度够大的,但对于酷爱诗歌的唐僧来说,却正中下怀,正好可以大加表现一番。于是他不觉之间,吐出“日暖冰消大地钧”之句。待国王召侍卫官取出文房四宝之后,唐僧更是“欣然不辞”,举笔和了四首。
我们常说,唐僧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是取经队伍中意志最坚定的一个人,这主要是就他对财色富贵的态度而言。然而,就好名好风雅而言,唐僧时常突破佛教所倡导的清心寡欲的藩篱。骨子里,他是一个浪漫气质很浓的和尚,崇尚名士的潇洒风流,对自然界的一景一物,都怀有一颗才子般的敏感之心。




有趣,有料,有深度


    关注 淘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