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水果,把馒头送上国宴,他是不输糕点男神的京城面点王

 

看着赏心悦目,吃着暖心暖胃。...

还记得之前小U给大家介绍的那位糕点男神吗?
Cédric和他的水果蛋糕一夜之间吸粉17万,
如今,国内也有这样一位大师。
就是这位国宴大师,
王志强!
江湖人称“面点王”。
看看他的面果儿,
丝毫不逊色于Cédric的蛋糕。
柿子上带着的柿子蒂,
自然地往四周上翘;
鲜红的草莓上,
草莓籽清晰可见;
表皮纹理粗糙的橙子、柠檬,
就算是超清摄影也研究不出破绽;
看看香梨表面的颜色渐变,
立马能想到真实梨子的触觉和味觉...
有这样的心思不难,
关键是,还得要有一双,
被时间磨练出来的神奇的手。
他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
1964年进入北京前门饭店当学徒,
师承京城著名面点泰斗——李德才。
李德才收徒严格,
前期不怎么爱教徒弟,
全靠徒弟自己机灵,
多看,多问。
每天,王志强早到晚退,
师父还没来他就到厨房打扫、收拾,
师父来了他就端茶倒水。
反正,各种打杂的事,
他全包了。
师父看他勤快,
第一次考核,
算是过关了,
可以开始学入门,
给包子捏出漂亮的立褶。
“如果包子捏不出漂亮的立褶,
褶子不足28层,手艺就是没有过关。”
这一包就是一年。
接下来是练习包水饺和烧麦,
水饺皮用冷水和面,
再使用枣核擀面杖,
从外沿向内擀,
左手向下转动面皮,
擀成小碗状。
烧麦的四边,
要压得自然漂亮,
要看着像起舞的芭蕾舞裙。


王志强印象最深,也最难的,是春卷皮。

那稀溜溜、完全不成形的稀面,在老师的手中既听话又乖巧,从抖面,到将稀面团按压于饼铛上,一个个圆饼皮,即打即成,毫不费力。

但轮到年轻的王师傅上阵时,他却没了先前捏包子的灵巧,稀面在手中就像淘气的泥鳅,稍不留神就从指缝中洒落一地。

等他学会以巧劲儿控制稀面,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饼铛上沾出的圆饼皮,任他如何使劲都无法被带起来。
直到一天,师父走过去瞧了瞧,
直接把他的手按在了滚烫饼铛上,
吓得他猛的一抓跳开,没成想,
这次抓出的春卷皮刚刚好。
越是害怕,
越是做不好事情,
学手艺,贵在踏实。
1971年,王志强终于迎来人生的转折点。

因为表现出色,他当上了亚非拉乒乓球友好大赛的国宴厨师。宴席种有道菜,要用蛋糕做成乒乓球拍,以示友好。

这可难坏了王志强,因为无论是蒸还是烤,成型后的面球都不是正圆,底部总是平的。好在师父的指点,在配料中加入山药,一道好吃又好看的国宴,就成了。
自此,王志强发现了创新的好处,
一有机会他就自己捯饬着创新新菜。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那年也是中方首次送大熊猫给美国政府
于是,他创作了“熊猫戏竹”;
后来,中国第一次登上南极,
他又做了“冰山企鹅”。
“创意来源于生活,
你要多留心点儿生活。”
如今他年纪大了,
记性不太好了,
脑子里一有新想法,
就必须立马画到纸上。
哪怕睡梦之中有了思路,
也会立即醒了,起床记下。
10多年前,王志强突发奇想,
他要用面粉,蒸出面果儿。
“蒸是咱们中国最传统的烹饪方法,
我想用这个传统,做出新意。”
坚决不用色素,
所有“水果”的颜色,
都是从蔬菜中提取,
光这个就用了10年。
还有发酵和上屉蒸的时候,
要保持不变形,
这也是技术活儿,
又用了两年。
最重要的是口味,
别看都是面做的,
但“苹果”就是苹果味,
“橙子”就是橙子味。
石榴面果儿,咬下去,
还能吃到一颗颗石榴籽,
那是用煮熟的薏米,
用红曲水上色而成。
都说面点师是拿着面粉作画,
好的面点师成就的是一件件艺术品,
形状、口感、营养、寓意,
皆由此延续下来。


看到近几年国内的面点市场,王志强很揪心,大街小巷全是西方糕点店,传统糕点,悄然式微。

既比不上西方的口感,也比不上日本的精致。
如今退休的王志强舍不得闲下来,
他门下有二十余位弟子,
努力培养后辈,
一定要让面点手艺发扬光大。
平日里没事就喜欢逛书店,
看面点书籍,
也会托朋友从香港邮寄最新的面点期刊,
吸取世界新潮流、新点子。 
留住传统,也不守旧。
在这个机械化时代,
当几乎所有食品,
都赶着批量生产的时候,
还有一些人,用手工的方法,
呵护每一菜的温度,
可谓难得。
看着赏心悦目,
吃着暖心暖胃,
幸福感在入口时涌现,
前期的辛苦付出,
就值了。


    关注 游心旅行管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