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选读】兴国山歌与上洛山木客

 

兴国山歌与上洛山木客据康熙年间兴国知县张尚瑗编撰的《潋水志林》考证:“羊山⋯⋯折而南,土名西江,径险而山色殊...

兴国爱尚 江西省自媒体十强
爆料.便民.推广.活动.品牌
广告合作:18970738757(微信同号)


兴国山歌与上洛山木客



据康熙年间兴国知县张尚瑗编撰的《潋水志林》考证:“羊山⋯⋯折而南,土名西江,径险而山色殊秀,与赣县龚公山相属。上洛山在其间。旧传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采木,避隐于此。”按这种说法,“上洛山”即是在兴国县埠头乡的羊山与赣县的龚公山(即今赣县田村镇境内的宝华山)之间的永丰乡境内。



1996年,兴国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2006年5月,兴国山歌又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库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历史悠久,遐迩闻名的兴国山歌源于何时何处? 过去兴国县一些山歌艺人在他们的唱词中,经常会出现“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的内容,故曾有人据此认为兴国山歌起源于唐朝,宋朝开始兴起,历经元朝、明朝、清朝的发展,走向鼎盛。这种认识虽然也不无道理,但其溯源并不准确。兴国县虽然建县于三国,但当时县治平固、平阳和现在的兴国县之间,并非直接的延续,期间很多间隔,而且管辖范围也相距甚远。兴国地处偏远,唐代以前人烟稀少,唐末五代的和宋元之间因为战争的二次人口大迁徙,人口始繁,故山歌艺人们误以为山歌即发源于唐朝,兴盛于宋代并不奇怪。

根据历史文献与传唱方式、内容等进行考究,兴国山歌最早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早在先秦时代,兴国县境内的上洛山区,聚居着这样一批伐木之人,自称“木客”。据兴国县志(同治县志重印本第512页)记载:“上洛山,有木客。形似人,语亦似人。遥见分明,近则藏隐。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食木实得不死。能砍杉枋,与人交市,易人刀斧。交关者,置物枋下,却走避之。木客寻来取物,下枋与人,随物多少,甚信直不欺。有死者,亦哭泣殡葬。尝有山人行,遇其葬日,出酒食啖人。山有石墨可书。”根据文献记载,这些木客并非山间野人,他们与我们一样,而且断文识字,用石墨书写,只是不愿意与外人直接交往,藏匿深山。

从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兴国的木客是秦朝一支逃避建阿房宫采木劳役的六国遗民,他们溯赣江而上,遁入兴国山区,逃离了秦人的樊篱,成为一支隐逸山林的自由部落,故他们拒绝与外直接交流,以免被秦兵发现,再遭追杀和奴役。故木客应该是一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有与湖南武陵的桃花源人有相类似的来历。不同的是,桃花源人虽因渔人失路,不复相见,却有陶渊明作记而家谕户晓。而兴国的木客却到北宋苏东坡诗中提到才被人注意。



上洛山的木客们,也有歌谣传世。据晋代文献“南康记”中记载,木客们出山到市场上购酒而饮,喝了酒便唱出了这样的歌: 酒尽君莫沽, 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 还山弄明月。这首歌谣后来被文人们采录进了《全唐诗》内,因为没有作者,落款成了“太上隐者”。这其实是木客们随口而唱的山歌。

《全唐诗》中还记录了另一首木客们的歌谣,题目是“答人”: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这支歌谣显然是木客回答外人好奇询问他们身世时唱的一支歌。 木客们显然回避着回答自己的身世,因为他们的身世联系着历史的创伤,面对着无数好奇的询问,他们索性用这样一支旷达的山歌搪塞。

这二支歌谣是我们可以查考的最早的兴国山歌刍形。从兴国古代木客的记载和《全唐诗》中“太上隐者”留下的二首歌谣,我们可以基本上可以认定兴国山歌起源和客家先民的南迁一样古老,中原汉人迁入兴国上洛山区后,在伐工生涯中创造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并借兴国这方水土,将这种艺术手段传播至今。兴国的山歌手,历来尊崇木客为祖师,渊源远溯二千多年。 木客们后来到哪里去了呢?宋代苏东坡曾经寻访过木客而未获。



明清时期,寻访木客的文人学者就更多了。清代安徽潜山人龚黄来兴国为县令,作《木客吟》诗曰:“父老为余言,时有采木客;年年上洛山,木实延朝夕,⋯⋯天子今圣明,四方宽征额。传语深山人,可以出无役。”(引自490页)龚黄认为木客是因为躲避朝庭的横征暴敛而藏入深山,他托乡村父老向他们传话,说如今天下太平啦,木客们可以安心出来,不用再服劳役了。龚县令是用一种怜悯的心态来看待木客的。而另一位文人周一煌的《木客吟》诗则说∶“我将携酒入其山,倾壶弄月当如昨。”(引自490页)他则是用一种欣赏的心态来称颂木客的。其实,木客们在唐代为外人所发现后,已经渐渐与后迁来的客家人同化了,清代初年兴国县令张尚瑗曾亲往乡村寻访,他找到一些自称是木客后代的乡民,向他们索取家谱考究,发现他们的家谱里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以木客后人自居而荣耀而已。直到现代,兴国县西南的永丰乡、隆坪乡一带,还有不少农家自称为“木客人家”。

在礼崩乐坏,人心思乱的年代里,兴国古代木客隐居山林,与世无争,远离迫害,远离奴役,他们与绿树山风做伴,与虫鸟野花为伍;他们将世事遗落,崇尚老庄,质性自然,日出挥汗伐木;日落归舍休憩,闲时谈玄清议,吟咏唱和,纵酒昏酣,面迎山野有时委婉有时豪迈地唱上几支自创的山歌。

他们是谁,也许是孔孟弟子,也许曾经是技惊四海的才子佳人,最少可以肯定,他们是智者,是我们的祖先。

本文摘自2012年《爱尚兴国》杂志第一期

【家在兴国】栏目
--------以下为赞助商广告--------


    关注 兴国爱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