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杀年代

 

北京胡同小学往事 连载15...

这里有关于亲子生活的一切美好可能
(15)


在我所生活过的中国历史时代中,有那么几个年头,在记忆中已经褪色成了黑白照片,但发生过的一个大事件,却可以用现在新鲜的网络术语表达:秒杀。没错,我经历过一个秒杀时代的北京城,正是我的小学时代。

一九八几年的北京城还没有秒杀这个词汇,但人民群众却创造出了那样一个罕见的奇观。社会发展的大门正在一点点洞开,经济开放的洪流势如破竹,一部分人战战兢兢地观望,一部分人铿锵地先富起来。就在那部电视剧《渴望》创造了万人空巷的奇观的时候,人民群众的秒杀开始了。

三、四年级的我,早就是个可以给家里打酱油的孩子。我特别爱干这种活,因为跟钱打交道,偶尔有油水可捞。在我们家胡同口的右手边,有个年轻夫妻承包的小卖铺,卖柴米油盐神码的。在胡同口的左手边,有个老太太承包的小卖铺,卖汽水零食好吃的。那几年开始,粮票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弱,慢慢地买很多东西,都可以不用副食本,不花粮票了。随着这个粮票分水岭的递推,就滋生出越来越多像我们家胡同口这种小卖铺,被私人承包,自主经营自负营亏,他们也就成为了我们后兵马街胡同里,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可能是富得太快,挣钱太多,老天爷偶尔给穷人们来点小恩小惠,私有制小店主子们有时会算错帐。有一次我拿一块钱去换啤酒,收两毛五,店主老太太找我八毛五。第一时间听到这个算术结果的时候,我惊愕地眼珠子差点瞪出来,当我伸手接过八毛五的时候,心里在打鼓:要不要还回去一毛呢?在等待老太太转身取啤酒的时候,我的手指头把钱都攥出了水,心想老太太可别回过味儿来,我可就白激动一场了。从那时起,我终于破了学雷锋拾金不昧的戒,终于不再受学校的蛊惑,把自己的意外小幸运拱手让出。也终于尝到了学好数学的甜头。当时我接过啤酒撒丫子就跑,一个礼拜都没敢再来这个小铺买东西,怕老太太跟我找后帐。

一毛钱可以买我百吃不厌的话梅、无花果、九制陈皮,我把钱悄悄藏进我的小金库里,攒起来还可以买牛肉干。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呀,这是童年的小确幸。只可惜这种占便宜的胜利感没法跟我奶奶分享,否则我担心她老人家夺取我的胜利果实。

有一天我路过胡同口右手边的副食品小卖铺,发现有人在排队。像我这种经常出入小卖铺打酱油的地头蛇,是见过一些小世面的,但这种排队却很罕见。在我前脚踏进家门的时候,我奶奶后脚就跟过来塞给我一个盆和几块钱,让我去排队抢盐,先抢十斤。我觉得奶奶从来没这么烧包过,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我抱着盆揣着钱跑向小铺,抢购的队伍又加长了。

抢购的主力军是老头老太太和我这种顾家的孩子。心情紧张的人群把队伍排得很紧凑,像一根蛇簧管一样,缓缓向前移动,队尾自动避让着车辆。人们有的端着盆,有的拎着口袋,兜里揣着钱、票,自带解闷地聊天。忽然队头传来声音:细盐卖完了,现在就剩粗盐了。然后我听到身后的老太太接了一句:粗盐好,能腌咸菜疙瘩。我心里嘀咕:我奶奶没腌过咸菜疙瘩,要粗盐怎么炒菜呢?我得回家请示一下。

我面带甜甜的微笑一甩头,给排在我后面的老太太一个大大的惊喜,然后欢喜地开口了:“奶奶, 我回家一趟马上回来,我就排您前面,您帮我看一下啊。”老太太不打折扣地就答应了,心想这小丫头长得好看嘴又甜。

我在老太太欣赏的目光中飞奔回家,跟我奶奶汇报:“奶奶,细盐没了,粗盐要吗?”我奶奶为难地皱了个眉,很快又斩钉截铁地舒展开了:“那也要!别跟六零年似的,先有的吃再说。”

奶奶一家人曾经历过的六零年饥荒,像讲故事一样跟我和大红姐唠叨过,那时我老姑也就我这么大年纪,每天都慌不择食,处于上顿不接下顿的挨饿边缘。但挨饿是小,饿死是大,他们身边就真有倒下去的。从生存的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最怕断粮的预警,因此宁愿囤积居奇,让黄酱在被窝里发霉,也听不了“没的吃”三个字。

所以为了确保日后有的吃,我一向冷静节俭的奶奶也慌了神了,把她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那些票子,都换了盐、酱油、大米、白面,在破财的过程中,我是她的使唤丫头。幸好我们家院里有一口大缸,能把我藏进去盖上盖子那种,我奶奶就把囤的东西塞满一缸,堆了一小厨房。

从此以后她老人家就有的忙了,今天摘摘米里的虫子,明天趁太阳足晒晒面粉,我们家窗台上再也没有倒挂金钟和文竹的一席之地,摆满了各种副食品。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副食品变成了半成品,因为要防着好东西发霉,得把它做熟了储藏。

然而我却天天吃得很饱,丝毫没有感受到饿肚子的威胁。排队的人流悄悄在胡同里消散了,我也不用被突然抓壮丁排大队去了。我奶奶有了一种上当的感觉。是谁忽悠大家上一当呢?说不清楚,可能是当时越来越紧张的空穴来风,或者是人们心中残余的那一点点旧恐惧。

就在我们家的囤货快要消灭干净,奶奶的错误指挥的后果将要烟消云散的时候,相声界的姜昆,突然给全国人民呈上了一个经典段子,讽刺和挖苦这一人云亦云的抢购风潮,连带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人,要相信党和国家的稳定实力。

因为相声带来的高潮效应,这个事件也因此成为了我们家的反面教材,以致于我奶奶后来痛定思痛,连冬储大白菜都不囤了,这倒解放了我。少了每年冬天最浩大的排队工程,我就剩了偶尔打打酱油这种小活。

持续了大半年的秒杀风潮,在姜昆的相声中黯然收尾,日子又是一顿饭接着一顿饭,回到了从前。

儿子正值学龄,教育他花费不少心力。用心之处,就想起了自己的小学生涯,经常在心里对比,留下烙印。而我的童年,是一段典型的北京胡同生活,那样的时代和生活场景,已经在地球上绝迹。我的往事,是代表了一代人的经典回忆。

北京胡同小学往事:

  • (1)已经消失的中横街小学
  • (2)有出息的大红姐
  • (3)普通小学与重点小学
  • (4)起外号和编广告的优秀班级
  • (5)学习的源动力
  • (6)五道杠同学
  • (7)最生动精彩的课堂
  • (8)老北京的生活片段
  • (9)前门情丝大碗茶记事
  • (10)爱上兴趣班的孩子
  • (11)模范中队长
  • (12)胡同串子人缘儿好
  • (13)快乐的中等生
  • (14)春游


亲子游微店
每周推出主题亲子活动
收藏后可随时查看订单和新品
欢迎光临!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微店


    关注 北京亲子游活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