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曾湘乡”

 

曾国藩就被人称之为“曾湘乡”。这不仅是对他文治武功的赞许,更体现湖南湘乡人对他的特殊情感。...



从汉代开始,人们喜欢把一个地名作号赠给那些杰出的人,让他成为那个地域的永恒骄傲,比如刘备曾被人称为“刘豫州”,褚遂良被称为“褚河南”。李白诗云:“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韩荆州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竟被诗人赠封为一个大州的形象代表。

曾国藩就被人称之为“曾湘乡”。这不仅是对他文治武功的赞许,更体现湖南湘乡人对他的特殊情感。曾公200周年诞辰,湘乡的纪念活动显得淡和而低调,特设计了一个邮戳,上面便写着“曾湘乡”三个字。这个标识很有玩味,似乎里面浮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曾国藩是湘乡人,这本不是个问题,我们上中学学历史时,教科书上就明确了这一点。现在却成了问题,原因是曾公故居荷叶塘被划入了双峰县。今年双峰的纪念活动大张旗鼓,对曾帅的简介要客气一点就加个括号(原属湘乡),现在这个括号也不打了,有时猛一看,曾国藩,双峰人也。湘乡老乡们的失落可想而知。

原来没人争这个老乡名分,因为相当一段时间,曾国藩定位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现在湘军热和曾国藩热蓬勃兴起,曾公的定位也悄然变化:湘军统帅,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卓越代表……一串串光环飘然而至,曾帅的现实价值,和由此带来的文化热潮让人措手不及。于是籍贯就成了一个问题。

其实,无论是湘乡人对曾国藩的特殊情感,还是曾文正公本人对湘乡的依恋情怀,那不是一个地名变化可以割裂的。他21岁就读湘乡涟滨书院,并由此踏上科举的顺途;他起兵时,最倚重的军队是老湘营(这个湘字指的就是湘乡),而老湘营的士兵大都是湘乡人,他说的是典型的湘乡话,他和朋友书信往来都称“吾家湘乡”,可见,在他60年辗转四方的人生行旅中,湘乡与他的心灵始终相伴。也正是湘乡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精神慰藉,给予了他强大的信念支持,让他完成了一部传奇历史。

没有湘军,就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曾国藩;没有曾国藩这个坚韧的统帅,湘军也未必能名震天下,彪炳史册。曾国藩与湘军是一对相生共荣的命题。我想,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议。曾公与湖湘文化的血缘关系更加紧密,没有湖湘文化对他的熏陶,没有“经世致用,内圣外王”理念对他的塑造,没有湖湘先贤对他的提携和帮助,没有一大批杰出的湘乡人士对他的辅佐,曾国藩也就是一个朝廷大员而已,很难登上历史高峰。当然,也可能像韩荆州一样,也会被文朋诗友称之为“曾湘乡”,但这个称号就显得勉强了。湘乡人文鼎盛,历朝历代,名宦将帅如过江之鲫。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没人叫蜀相蒋琬为“蒋湘乡”,也没人叫后来的飞将军刘锦棠为“刘湘乡”,“曾湘乡”对湘乡而言,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人文标识,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精神象征,是一种在历史风云中提炼出的情感指向。

这个纪念邮戳在一个个信封上留下了痕迹,发向四方的湘军后代和湘乡游子。当他们捧起这些信封,看到“曾湘乡”的名号,一定会有一份特殊滋味,就好像捧起了一个小心翼翼的话题,就好像打开了一页页尘封的史话。


    关注 湘乡人在长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曾湘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