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他们踢足球连进全国决赛,但说起爸妈唯剩“我想我等我期待”

 





文|刘付诗晨

摄影|谢凯 吴枫

“爷爷”、“爷爷”……4月4日,清明假期的前一天,和大多数小学放假时的景象不一样,迎新乡小学的门口等待接送孩子的几乎全是老人。迎新乡地处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的西南角,与绵竹市交界。这里较绵阳市辖区下的大多数乡镇来说,人口少,流动量小,农业基础薄弱。

绵阳市是四川省内有名的教育大市,一般的乡镇小学都有上千名的学生。迎新乡小学六个年级七个班,只有337名学生。而其中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

孩子们大多跟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年迈的老人们仍坚持劳作:打些零工,做些农活,这都是为了替自己的儿女更好地照顾好自己的孙辈。但两辈人过大的年纪差,加上匮乏的课外娱乐生活,迎新乡小学的孩子们给当时初到校长高晓庆的第一印象是心事重重,“整个学校都是一片灰蒙蒙的,感觉都是父母没有办法了才会把孩子送来这里”。

一切从去年1月开始改变。

副校长马顺洗带着小球员们去重庆参加了“花样年华”杯全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赛,最后球队以黑马之姿,取得了比赛的亚军。2017年8月,在绵阳市承办的“花样年华”全国小学五人制室内足球邀请赛中,学校球队再次获得了亚军。两次,他们输给的都是国内专业的俱乐部球队。那里有关于青少年足球训练专业化、标准化的一切。

媒体比赛绩晚一步到来,但比资本早一步行动,带给了这里前所未有的关注。此后,迎新乡小学变成了一个不断扩展的容器,用于盛放梦想、资本和可见的镁光灯。

尽管其实从2015年开始,迎新乡小学的这支足球队就获得过绵阳市内各大青少年足球比赛的冠军。



1.

2017年夏,这支农村留守儿童足球队迎来了最大的改变——由绵阳市政府、安州区政府和安州区教育局三方共同拨款,迎新乡小学开始修建正式的五人制足球场。



原先这里是一块光秃秃的水泥地。加上教练马顺洗让乡里铁匠焊上的两个球门,就成了孩子们平时的训练场所。

坚硬的水泥地使得运动带来的伤痛更加频繁而剧烈,膝盖上的破口,几乎是每个孩子的裤子标配。11岁的徐谦性格有些特立独行,在右边裤子膝盖处被划破后,他顺势在左边裤子的膝盖处也划开了一道口,“这样显得时髦一点咯”。

没有变化的是训练器材的缺乏。至今孩子们用来做体能训练的还是报废的轮胎。轮胎直径约60厘米,重量约10公斤,队员们把它套在腰间,用来做负重跑的训练。这是教练马顺洗自己设计的训练课程。

53岁的马顺洗几乎不懂足球,更别说接受专业的足球教育。在创立这支足球队之前,他对足球的全部认识来自于三十多年前参加过一次学校里的足球比赛。

直到带队参加正式比赛,他才第一次知道锥桶的存在。而所有专业的战术技巧,也都是参赛时,他通过观察其他专业教练得来。在接手足球队之前,他主要教政治。

马顺洗
球场在去年十一月初修建完成。

按照计划,全部工程原本在八月份就可以完工,但由于去年夏季雨水多,工程一度被搁置。“不过下雨多终归是个好事,我们这里缺水”,高晓庆补充说到。因为较周边地区地势过高,冰雪冰川融水很难流入迎新乡,没有外来水源,导致乡里地下水紧缺,在降雨偏少的季节里生活生产用水紧张。常年缺水是迎新乡部分村子贫困的主要原因,也是大部分内陆地区农村用水困难的一个缩影。

2.

土地的单薄和农田灌溉缺水问题,使得迎新乡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全乡1.4万人,外出务工人口超过3000人。他们当中很多年纪尚轻就已为人父母,又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有的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乡。想见爸爸妈妈,成为迎新乡小学里大多数孩子的心愿。



4月5日,因为祭拜的传统,有一些在省内务工的父母赶回了迎新乡。刘宇帆的父母正是其中一个。清晨祭拜过后,夫妇两人来到迎新乡小学的球场,观看孩子的训练。清明假期一过,刘宇帆的父亲即将随厂里员工一起,到浙江培训。下次归期变得更加不能确定。

越大的孩子越不愿意再直接说“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他们有着比其他同龄少年更早熟的懂事。表达爱与牵挂对这些孩子来说,似乎渐渐成了一种给父母的负担。只有在每次与父母离别时,他们会忍不住地一遍又一遍问,“下次什么时候回来”。而这是那些外出务工父母最难以回答的问题。



生存的压力常会把外出务工的夫妇拉得很远,不管是地理距离上,还是心理上。有的人最终选择离开对方,某种意义上,选择的也是彻底地离开自己的孩子。

13岁毛星儒记忆里没有妈妈。父母在他一岁时离了婚,从此他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母亲。他对妈妈的所有印象来自于一个相册。爸爸会指着照片里的那个陌生女性的脸告诉他,那是他的妈妈。所以“不知道”,是别人提起妈妈时他最多的回应。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想她。

“想妈妈吗?”

“不知道。”

但他说每次看到她照片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是特别开心。只是这种相见,在现实中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了:“我的鼻子嘴巴很像她,不过有天真的遇到了,在街上我可能也不敢喊她吧,她应该也认不出我了,如果搞错了会很尴尬。”

3.

足球成了孩子们孤独时的最好陪伴。或者说,它成为了一个纽带,把所有孤独的孩子绑在了一起,给予彼此陪伴。孩子们开朗外向了很多,不再是沉默寡言的样子,每个人踢球的时候都很开心,大家平时也变得更积极向上了。这是迎新乡小学大部分老师看在眼里的变化。



高晓庆看来,足球给孩子们带来最直接也最好的改变正是这种精神面貌上的转变,“让足球改变他们的命运,每个孩子走向职业球队,这不现实。让踢球来代替父母对留守儿童的陪伴,这也不可能,这些我们都清楚明白。但足球可以给到他们的,是培养起来的拼搏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也比学校校园建设上的变化要更持久。高晓庆心里很冷静,她希望孩子们能得到的,并不只是“昙花一现”的集中关注。这和球队成绩息息相关,而在高晓庆看来,比赛成绩总有起伏。

去年九月,包括队长李毅在内的7位主力球员已升入初中学习。假期他们会回来陪马顺洗,和五六年级的孩子们一起练球。已经在绵阳某私立中学就读的李毅说,最喜欢踢球的地方还是这里。回来这里踢球,从来不觉得苦,全是快乐。

而因为生源不足,足球队人员组建困难,李毅他们离开后,球队实力如何保证成为了高晓庆现在总会去念叨的问题。她甚至会直接督促现在的校队队员:“你们现在获得的球场都是上一届学长们打拼来的,你们自己也可以想想,能给以后的学弟学妹们留下什么”。

一方面教练和老师都明白,足球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能够改变的或许少之又少。而另一方面,他们也坚信,在那些悬而未决又似乎无法解决的困境里,足球既像是一双大手,又像是一把长鞭,可以不断地推着他们缓缓突破。


    关注 封面新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