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绝活绣出百样故事

 

“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一首民谣将这项传统技艺的古老原汁原味的完美呈...

“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一首民谣将这项传统技艺的古老原汁原味的完美呈现。陇绣传承人李凤琴说,以前家家户户的老人都会刺绣,刺绣不是商品,而是从里到外完全融入生活的一部分,世代相因,刺绣逐渐成为女性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01
针线绣出的童年

在李凤琴的老家,甘肃庆阳,刺绣这项技艺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到衣物被套,小到香包鞋垫,穿针引线之间,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各式各样的图案便活灵活现的被呈现出来。李凤琴从小看着姥姥以做刺绣谋生,母亲也常常在枕头上绣上梅花、荷花、牡丹花,并不时地教她在用白杨布纳的鞋底子、鞋后跟上做刺绣。


李凤琴刺绣作品

浓厚的刺绣氛围使得李凤琴从小耳濡目染,也渐渐开始绣一些简单的画样,“在鞋垫上绣上梅花、荷花,好多人看见就问‘这鞋垫卖不卖’,开始的时候两三天绣一双鞋垫,攒够四五双就拿出去集市上卖。我要是拿出来刺绣鞋垫卖,其他人的就都卖不动。” 李凤琴自豪的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凤琴的绣工越来越好,渐渐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来让李凤琴帮忙打样、刺绣,整天忙得不得闲,“那时候老家流行陪嫁的嫁妆里就有各类刺绣物品,这也是衡量新媳妇手巧不巧的一个标准,所以好的刺绣很受大家的喜欢。”



定居银川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凤琴通过电视看到了关于赵桂琴老师的刺绣节目,并通过电视联系到赵桂琴,“以前主要是研究陇绣,后来跟着赵师傅学习挑绣。” 李凤琴将陇绣与挑绣结合在一起,“先想自己要绣什么样的图案,根据绣布的大小和图案布局,为了防止走样就要描出绣样,传统绣法都是斜着绣,现在革新技艺,很多都是竖着绣。”
生龙活虎


小巧动人
02


让针线在手中生花

在李凤琴刺绣的过程中,让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绣”这一环节,“尤其是老虎前肩上的毛最不好绣,开始绣了几天都没有绣出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绣不出来的时候就连吃饭都吃的不香。”老虎有虎头虎脑的寓意,虎头鞋、虎头帽在生儿育女时最是喜庆,为了绣好寓意着吉祥与平安的瑞兽老虎,李凤琴一有灵感便一遍遍上手实践,“有灵感的时候绣出来的才像,老虎的眼睛灵动明锐,身上的毛很有立体感和动感,让欣赏刺绣作品的人有风吹毛飞的感觉,绣好以后特别开心,吃饭也有滋味了。” 李凤琴笑着说。


李凤琴刺绣作品及工作照

李凤琴介绍,北方的刺绣针线比较粗,大方豪爽,但布料一定要细腻,绣线要光滑亮泽度高,色彩搭配适宜,这样绣出来的花鸟、山水会自然灵活,绣线分得越细层次便越多,边缘齐尖,绣出来的效果才逼真。



李凤琴刺绣作品

在李凤琴看来,其实最难的事情不是钻研一幅作品的绣法技艺,而是旁人的不理解,以前一双鞋垫三块钱,现在绣一双需要六七天,售价在一百五十块左右,很多人并不是不认可刺绣的工艺,而是觉得没有这么高的价值。但全身心热爱着刺绣的李凤琴并没有气馁,“儿子小时候有一件毛衣上我绣了鸳鸯,直到现在我也没舍得扔,我相信刺绣这项传统技艺会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参与,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传统刺绣的美。”

民间技艺征集令
有一种怀旧叫亘古不变,有一种高度叫无法企及。任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有些经典的传统技艺丝毫不逊色于今天迅速发展的高科技。在这些技艺里,有着中国人古老的智慧,有着人与万物之间契合的温度,这些技艺让人为之惊叹,也发人深省。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静默地散发着迷人的味道,这味道值得去追随,使其发扬光大,继续传承。
本期开始,《银川晚报·艺藏周刊》将开始陆续推出《守护·技艺》栏目,呈现散落在宁夏各个角落的民间技艺,重拾它们的技艺精髓,让老技艺在展现一个历史时期记忆的同时,散发属于它们的人文光芒。
本栏现目面向全区征集技艺线索,只要是有传承的民间手艺,无论铁艺、木工还是刺绣、雕刻,只要是具有地域特色,承载这个地域人文追求的民间技艺均可。

联系电话:0951—6034891
联系人:张老师 17795106387
投稿邮箱:ycwbshy@163.com
投稿地址:解放东街143号银川新闻大厦东一楼银川晚报书画院






        银川晚报书画院隶属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依托银川晚报艺藏周刊,银川日报艺术专版以及“品鉴宁夏公众微信平台”3大宣传阵地,并与区内外各大媒体有着良好的合作。多年来,我们凭借积累的策划、组织、执行各类大型活动的丰富经验,长期承接各类艺术展览及大型文化活动,并针对家庭、酒店、场馆开展艺术品销售及订制服务。联系电话13909576807牛亚洲    

投稿邮件:ycwbshy@163.com


微信ID:ningxiaart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品鉴宁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