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时间:韩美林的“天书”之道

 

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文字始终占据着中心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文字是中国艺术的出发点 和终结点。  2008...



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文字始终占据着中心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文字是中国艺术的出发点 和终结点。

2008年,韩美林向世人奉献了一件艺术杰作——《天书》,其内容为中国的古文字、刻画符号、岩画等原初文字形态,这些文非文、书非书、画非画的文字和符号,并非韩美林的凭空臆造。它们,都是祖先曾经创造并使用过的,至今还保存在上古的陶片、竹简、木牍、甲骨、岩画、石刻、钟鼎、彝器的铭文中。韩美林用其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描绘和书写出来,虽然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在音义方面不可识读,但在构形方面却有着气韵生动的形象。它们是书法作品,同时又是当代艺术的一件杰作。

三万多个符号、文字汇集成了“天书”
韩美林坦言他研究书法是为了艺术,从形象美、造型美的角度,研究它们的字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看它形、养我画”。所以他的取向就不同于古文字学家,他偏向于形象的摄取。他在恭恭敬敬地掌握古文字的同时并没有让它“统一”,他认为正是因为这些古文字的不同才使他好奇,才能启发他造型和结构的多样性。他想让它们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小篆以后,文字统一才“各就各位”。在秦以前文字“自由发挥”的年代里,古文字研究始终对其文字的来源、发声、字义考索不一、各执一方,百年下来亦不敢定锤。古文字出现的年代、文字发展与政治上的春秋战国一样,是个乱了套的多元时代,不可能一字一句都有精确的推断。连“头等大事”的文字起源至今也无定论,更何况字形、字义、发声和后来的“书论”。

除了已释出的文字,韩美林的眼也搜寻那些“义不明”、“待考”、“不详”、“无考”或一字多释、不知其音、不知出处、有悖论、有歧义和专用字、或体字、异体字等生僻字,甚至一些符号、记号、象形图画、岩画等等弃之不用的资料、实物和现场发现的那些“天地大美”都记在另一个本子上。

经过30多年的累积,韩美林从中国各地的甲骨文、石刻、岩画、土陶、青铜、陶器、碑铭、石鼓等各种古代文物上,搜寻记录了三万多个符号、记号、图形和金文、象形文字。他将这些尚未考辨音义的符号和文字重新阐发,以书法笔墨的形式表现出来,汇集成“天书”。
“天书”概括的大艺术、大手笔


这些遥远而艰涩的古文字、刻符、岩画,却让韩美林异常着迷。艺术大篷车载着他,跑遍贺兰山、桌子山、阴山、黑山、黄土高坡、海河大漠,找古址、古墓、古碑、古书。大篷车扬起的尘土,漫进了碑文的褶皱,而那些被遗忘的碑文,却抖落尘埃,齐刷刷地走进了《天书》。

在韩美林看来,“没有‘天书’,就没有我韩美林!”只有一种解释,“天书”的神奇力量,是一种穿透时空的、文化的力量。“她就像个聋哑美人,为什么一定要问她姓什么叫什么呢?难道她还不够艳压群芳吗?”韩美林说,音乐里,C大调F小调可以用“无标题”音乐让人们去听、去品、去联想、去享受,而遗存下来的“天书”,不正是这样的C大调F小调么?“无家可归”的“天书”,被陆陆续续誊写到韩美林的构思本上。

韩美林选择了自己对古文、

古文化的看法和角度。我跳出来写“天书”,是为了给艺术界的人参考,看看几千年的中华文化里竟蕴涵着那么丰富的形象,从中寻找到一种“视觉舒服的古文化感觉”。这些“天书”能教我们两个字——“概括”。能把你领到“概括”的大艺术、大手笔、大气派里。它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看到它,仿佛看到中华文化的自信,屹立几千年的自信、在二十一世纪展现风采的自信。
 
本报综合 图片均由韩美林艺术馆提供
国内的专家、学者们

对《天书》的评价


◆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李学勤

韩美林先生已经提示我们,古文字不是冷冰冰的化石,而是有性格、有气质、有神韵、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他以一枝妙笔,写下这部不仅有字而且有情的《天书》。

◆著名艺术评论家贾方舟

在韩美林的《天书》中,文字、书法、绘画三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他对古文字的收集、整理和探索,也是从书写开始,但他没有止于平面的书写,更没有止于文字的书法层面,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对“字形”、“字象”的体悟和研究中,并从中发掘出中国古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因素和视觉力量,这就是《天书》的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

这部集腋成裘的宏篇巨制,构思新巧、内容丰富、形式别致,显示了韩美林艺术实践的深厚积累,堪称其艺术才能的极致发挥和精彩总结。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前副馆长陈履生

韩美林的创造性在于,他不厌其烦地运用各种笔画的组合来寻求其中的变化,发现其中差异性的乐趣,当然,他的这种可以被称为“工作”的艺术方式,像韩美林的富有才情、刻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一样,既有如火山爆发一样的才思,又有时间所铭记的辛劳。在当今中国艺术界,这种有着明显的韩美林标识的艺术方式,凝聚了韩美林几十年来在他所耕耘的艺术领域内的积累。无疑,他如果没有在图案、在造型、在艺术变现方面的综合实力,是很难完成这一部工程浩大的《天书》。

大美之林,目不暇接

每次翻阅《天书》,总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在那些说不明,道不清的文字之中,笔线的美,结构的美,甚至装帧的美,使人如入大美之林,目不睱接,生无限欢喜之心。

  美在纯粹、美在抽象

今日的中国书法,在一位西方人的眼中,可以看作是一幅完全抽象的作品。但是,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从没有真正的抽象过。在抽象的字体中,诗文的意蕴始终和字体的表现互相交融,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不可否认的是,从欣赏的角度分析,诗文的作用,一方面使书法的内涵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又使它在形式上受到约束。在今日的书坛中,虽有新锐的书法家奋起突围,但在强大的传统面前,始终微不足道。

“美林天书”的出现,似乎打开了书法世界的另一扇大门。这些由今日不知其意的“弃字”自由组合的书法,表现出一种超越传统书法模式的自由之美、抽象之美。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虽不知它的文学内容,反而因此彻底地感受到了书法的笔线、结构乃至书写者的心灵之美。人们从中寻找书者情感的蛛丝马迹,感受这些抽象的笔线带来的心灵的震荡。这使我想起了音乐,想起一些西方著名的歌曲,在我并不知道它们内容的时候,我已经被感动,被征服了。抽象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深深地拨弄埋藏于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不需要故事、情节,仅凭抽象的形、色和音韵,便足以引发巨大的共鸣。

美林天书之美,超越了传统书法的欣赏习惯,而使人完全集中于对抽象的笔线、章法结构以及书者艺术性格的欣赏。在这一点上,它和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非常奇妙的是,美林天书在自由建构的同时,严格地遵守了这些“弃字”的形体结构,他严格地维护了古文字的纯正性和严肃性,而古文字中的象形特点,又使天书在抽象表现的同时,有那么一些象形的意味,使观者产生类似观山、看海、听啸时的经验。正是在这一点上,美林天书表现出浓郁的“书写”特色,使之不同于一般的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而具有了“中国抽象”的真正品质。

  美在章法、美在用笔

美林天书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收集而写的天书,如红格中的一类;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前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资料性中。后者则浓缩了美林先生数十年的艺术经验,是美林先生重新建构的“天书殿堂”。美林天书的历史,我认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因为爱美,因为“不忍”而开始收集的第一阶段。二是初步的组合书写阶段。此阶段作品在结构上比较严格的遵循了传统书法的一些规则,书风严谨、端正、节奏感强。第三阶段的作品,主要是在近几年完成,不论是章法,还是用笔,都表现的更加自由和放纵。可以说气韵饱满,曰趋化境。

美林天书的章法结构,由于不受诗文内容的约束,表现得异常的自由。特别是对“弃字”结构的滚瓜烂熟,使美林先生在构建画面时,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美林天书的章法特点,首先表现在“满”字上。遍览美林天书作品,不论是大幅、小幅、长条、横屏,章法的结构都异常的饱满,上下顶格、左右出线、不留余地,使人有和画面拥抱之感。美林天书在章法上的另一特色,是“险”。其寓“险”于“满”之中,如高山大壑,表面雄伟、平实,实际悬崖峭壁,险滩急流,万千惊险尽在其中。美林天书在章法局部上的奇险处理,使画面充满了张力,形成视觉上的节奏感和紧张感,使观者始终处在一种美的亢奋之中。

美林先生具有超常的章法建构的能力。在他的《天书》作品中,不乏超大尺寸的巨作。我亲眼所见美林先生一气呵成9m×10m的《天书》大作。先在小幅面上分块完成,然后全幅拼合,居然几乎不需修改。其中的粗细变化、大小比例、干湿浓淡、疏密结构,直至前后呼应,几乎如同天成,使观者赞叹不已。

美林天书的用笔,不同于一般的传统笔法。我不是书法家,但美林天书的用笔之美,我是有深切的感受的。美林天书用笔之法,可以说是典型的美林笔法,中锋、侧锋并用,枯、湿相间,快慢相济,时有出人意料之笔,使人惊叹。如他常用一些非传统,甚至为传统书家所不屑的笔法,并沽沽自喜,营造他期望的意境。然而不论何种笔法,在他的作品中,都能浑然一体,如出一辙,并形成强烈的个人面貌。

从美林先生的自传中,我们知道他是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并受过严格的书法启蒙教育的。对文字和书法的兴趣从小就已经非常强烈。稍长,热衷于颜体,颜体书法的“中直刚正”几乎可以说是美林性格的“书法显现”。然而在天书之中,颜体的表面形式都已隐退了,但其中的刚正,却保留在其中,这或许正是美林天书的灵魂,是美林天书矗立于天地之间的精髓吧。

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院长刘正

美林闲言碎语:

艺术上要达到某一高度,我们必须提倡“为伊憔悴”的牺牲精神,把“我”字忘掉才行。          ——韩美林









如何订阅: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小字→品鉴宁夏

查找公众号→品鉴宁夏

添加朋友搜号码→ningxiaart

投稿联系电话13909576807牛亚洲    

投稿邮件:75705626@qq.com


微信ID:ningxiaart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品鉴宁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