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中国丨越王勾践剑

 

一炳800多克的“王者之兵”,聚着勾践的气魄、隐忍、坚韧,劈开了春秋和战国。...

一炳800多克的“王者之兵”

聚着勾践的气魄、隐忍、坚韧

劈开了春秋和战国


剑,世人尊其为“百兵之祖”,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谓“剑胆琴心”,中国的剑是有品格、有魂魄的。一个英雄把他的信仰和追求、壮志与豪情,都付诸于一把剑上,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得以拥有“剑文化”。

“剑文化”已经融进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血脉之中,并且在中国的历史上总是与各种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结合在一起,中国现在很多成语、俗语都是从剑而来,比如“剑态箫心”,比如“十年磨一剑”,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
成语“卧薪尝胆”中的男主角勾践,就是一位嗜好铸剑的乱世英才。《拾遗记》记载道:

“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

虽有众多传说留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相关文物面世。直到1965年,中国湖北省江陵纪南城楚墓发掘时发现了一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该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量仅为875克,不足两瓶矿泉水的重量。

剑身经千年而不朽,剑柄处有11道同心圆,距离仅为0.2毫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正面和背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是现代技术也很难达到的铸造水准



▲ 越王勾践剑重见天日 两千年后依旧削纸如泥

出土时,剑置于黑色漆木剑鞘内,出鞘时剑身依旧寒气逼人、锋利无比,还划伤了工作人员的手指。2000多年前的先人技艺之卓越,令人叹为观止。加上“物以人名”,此剑随即获得了“天下第一兵”之名,作为镇馆之宝被湖北省博物馆珍藏。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灵魂、最有斗志的剑了——一把“越王勾践剑”,劈开了春秋与战国。


蒲松龄先生所写的“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指的正是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反败为胜吴王夫差的二十年。这对生死冤家,共同谱写了春秋争霸最后一幕的金戈铁马。

历史上,越王勾践三年为奴,尝粪问疾,二十年如一日“卧薪尝胆”,忍常人不能忍之辱,受常人不能受之苦,终成逆袭。越王勾践剑于是也和他的主人一般,充满了跌宕而悲壮的传奇色彩,并且升华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湖北省博物馆其实珍藏着两件精美的古代青铜兵器:一件是越王勾践剑,一件是吴王夫差矛。

两把王者之剑一左一右相隔7步(走动丈量)隔窗相望,游走于其中,看着默默相对的它们,遥想春秋战国之交的风云激荡,仿佛仍能感觉到穿越千年的杀气,所获得的触动和震撼,是任何文字都难以言语的。
▲ 吴王夫差矛(左)与越王勾践剑(右)

有人会问,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本在吴越水乡,为何离乡背井来到了荆楚大地?

吴攻楚,越灭吴,楚破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三国之争,以勾践六世孙无强被楚威王所败而告终。“杀无强,尽取吴地玉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从此散。”

关于越王勾践剑是如何来到楚地的,业界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战利品,一种是陪葬品。

40多年来荆楚地区重大考古发掘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振裕更偏向于后者。

勾践把女儿嫁给了楚昭王,她后来生下了楚惠王,这把剑也作为陪嫁品辗转到了楚国。楚王后来又把这柄剑赐给了固。固死后,这柄剑就殉葬于墓中。
以剑而论,锋芒的收与放,是一种智慧。以治国处世而论,进与退,更是一种智慧。

正如勾践,弱时,选择隐忍退让甚至牺牲尊严;卧薪尝胆,终图强复国。剑虽不在身边,但剑气与神仍聚集其身。恩怨情仇,早已付诸滚滚而去的历史波涛——越王勾践坚忍不屈的精神,却永远激励今天的我们攻坚克难,在厄运里搏击风浪,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关注 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