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采访】基于改性巴斯德杆菌的桥梁裂缝自愈合技术——鲁林

 

一睹大神的风采~...



在“华中科技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与设计大赛”中,我院鲁林同学的优秀作品《基于改性巴斯德杆菌的桥梁裂缝自愈合技术》在入围决赛的17组作品中脱颖而出,勇夺第一名
作品简介:以本人之拙见,当前土木工程领域一项新型材料——自愈合混凝土技术——具有较大研究前景,该技术的主体有多种,下面我列举最常用的巴斯德杆菌。该技术的原理为:利用微生物的特性诱发碳酸钙沉淀,这一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2+(细胞外)+巴斯德杆菌—>巴斯德杆菌+Ca2+(细胞内壁),巴斯德杆菌+Ca2+(细胞内壁)+CO32-(吸收)—>巴斯德杆菌+CaCO3↓,碳酸钙通过代谢的形式流出细胞。另一方面,桥梁建设工程在城市的发展中显得日益重要,因此桥梁的裂缝问题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我的想法也较为简单,就是想把自愈合混凝土技术利用在桥梁修复工程上。然目前较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自愈合混凝土技术的使用范围被限制在了民房建筑上,对于桥梁这样的户外建筑暂时未能得到使用。根据对文献资料的查询,得知微生物极容易被人为改性。因此我的想法就是将巴斯德杆菌进行改性以取得高性能的菌株,然后再将其大量制备,最后再进行一次培养槽的设计工作,将这种可以修复桥梁裂缝的细菌培养槽装置给桥梁。

下图为自愈合混凝土的实验室样本图和我本次作品中的设计图:
图1.实验室自愈合混凝土(Bio-concrete)
图2.桥梁上安置细菌培养槽示意图


Q&A

Q:首先恭喜你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一等奖,请问你当晚得知评比结果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A:谢谢。出结果的时候我还是有点震惊的,因为个人觉得我的作品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他选手答辩的时候,看到他们的作品“无人机建模系统”、“智能井盖”等,都觉得做得很棒。上领奖台的时候,脑海中顿时浮现了这半年来的点点滴滴,觉得这个第一名我也当之无愧,因为这次比赛我确实投入了很多,准备过程也很辛苦,无论是初赛和决赛,我都倾尽全力了。也真心感谢我导师廖碧海对我的悉心指导,感谢我的队友叶菁支持我一路走来,感谢实验室罗师兄、陈师兄、朱师姐等教我熟练软件操作。

Q:你的作品一听名字就很有意思,请问你当时是怎么想到这个题目的?你的设计理念又是什么?

A:哈哈,既然能让旁观者觉得题目有意思,那我起初对作品的题名也就达到效果了。首先,我是土木工程学院的学子,我觉得参加比赛就应该拿出一些源于我们专业的创新点,当前以巴斯德杆菌为主体的自愈合混凝土技术是建筑智能化的热门研究之一,因此我就设想以这种智能混凝土作为项目的方向,这也就是我题目的由来了。关于设计理念,我是想设计一种能使桥梁裂缝具备自主愈合能力的装置,概括地说,是一种将桥梁结构智能化的方法。

Q:从开始报名到最终决赛获得第一名,在这段期间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A:想做好一件事,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初赛期间最大的困难就是商业策划书,因为我之前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本专业也一直没学这门课,对我的作品进行商业策划我感到非常吃力,在此感谢我的队友叶菁给我的支持,商业策划书由她一手完成。决赛的时候,我得知答辩时间只有4分钟,也感到很有压力,因为我的作品内容包括桥梁结构仿真、细菌培养、实施方案等多个方面,4分钟内全部说完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排练,前后总共练了有20多次吧,在这里要感谢我实验室的小伙伴给我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我马哥和堃哥,亲自去决赛现场给我加油鼓劲,减缓了我答辩时不少的压力。

Q:作为一等奖获得者,你有什么经验或者建议分享给下一届比赛的选手们?

A:我觉得我也表现一般,没有什么谈得上得意的经验。个人觉得吧,一场竞赛中,最重要的是竞争者对自己作品的兴趣,因为只有高度的兴趣才有可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参赛的态度。如果只是想着参赛试试水,或者担心比赛会遇到困难,我觉得宁可趁早放弃比赛,你如果根本不想看彩虹,经历再多风雨也只是对时间的浪费。

建议:通过本次比赛我收获还是很多的,尤其是看到了我们华中科技大学学子的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决赛结束以后,我仔细回顾了一下整个赛程期间的所闻所感,给后辈们讲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决赛的时候,隐约感觉有些队伍的作品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描述上存在瑕疵,比如有些队伍没有在项目说明中介绍自己的创新点,感觉只是在介绍他们这个新成立的团队和团队分工以及这项新技术的发展史。任何一个项目中,创新点永远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该项目里唯一能证明你是它的主人的部分。此外,关于初赛的商业策划书,我引用我队友叶菁的原话:创新性设计大赛的商业策划书与众不同,这次智慧城市设计大赛的商业策划书更侧重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对传统行业链运营模式的精准把握,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策划书中最难突破的部分。

最后,我很愿意分享本次比赛的另一大收获,那就是决赛当天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王晓鸣教授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成功就是,研究者在经历各种风雨打击撑到最后一刻时,依然能对自己的项目保持120%的自信。”

在此祝愿下一届智慧城市大赛的参赛选手能在竞赛中充分展现自己,培养自己的科研自信,培养自己的创业自信,通过我校的比赛,在你们人生的轨迹中建立一个新的里程碑!
排版|徐卓

文案|鲁林、学术中心

审核|易幸存


    关注 华中大土木研究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