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平 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在彼此隐秘的岁月里,跌跌撞撞成长,由不懂到懂,由动摇到坚定,每一次改变,都会有成长的惊喜。...



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衣食住行,乃内心生活的具象化。比如穿衣,御寒遮丑之外,更是个性、思想、精神所在,张爱玲所说“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一语破的。

大众即笼统群体,群体中的多数却住在各人的衣服以外。逃避自己,成为他人,以最大努力做一些本不适合自己的事,只因身边的人都说那就是好。他人的注视,或是对自己的占有,所有表象可人之物,皆存取悦之嫌,包括字画,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云:“今人作事,动求好看,苟能好看,则人无不爱,而作者亦颇自喜,转转相因,其病遂至不可药。”

画家住在自己画里,残星几点雁横塞;诗人住在自己的诗里,长笛一声人倚楼。冀广闻知,而维正学,文人则住在自己的文字里,王国维《文学与教育》称:“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此言的偏颇,在于只站在己之角度审视世界。文人大概都有这样的自持,刻板成见千年,但有身份转换,难以适应。近代报人起初对其身份缺少认同,1875年10月8日《申报》载《论新报体裁》云:“笔墨生涯原是文人学士之本分,既不能立朝赓歌扬言,又不能在家著书立说。至降而为新报,已属文人下等艺业,此亦不得已而为之耳。”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云:“报纸为今日一大学问,无论何人,皆当寓目,苟朋友相聚,语新闻而不知,引为大耻。”岂料,启蒙拨翳,教化民众,从精英教化,到群体动员,报人作用,可谓大矣。文人为说服别人而言,报人则以传播信息与知识为要,知识也由私人空间而公共领域。

人之气质,有清有浊,无论何人,皆住在自己的内心里。内心的常态,清澈无念,善良无为,住在内心,即住在宁静里。越激烈慌乱,忙不及履,越向往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宁静时空,抱琴访友,深山读易,树深见鹿,溪午闻钟,也越愿意与安静之人往还。所谓安静之人,不为外物所动,能够固持自身,红尘之中,殊为难得。显摆为俗气至顶之举,而将哀伤愁容置之显眼,也鄙吝不可耐。成熟是一种能力,保持天真则为超能力。

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接受了各式各样的失望后,在彼此隐秘的岁月里,跌跌撞撞成长,由不懂到懂,由动摇到坚定,每一次改变,都会有成长的惊喜。

美化世事,予他人愉悦,描述客观,令洞察真相者,不至自我怀疑,过于孤单。维特根斯坦说:“什么是哲学?就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然指控哲学毫无用途者,恰是哲学家自己。


    关注 介子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