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堵,济南!——济南拥堵的这些年!

 

一场小雨,济南又开启拥堵模式。事故,意外,施工,导致北园高架,顺河高架拥堵不断;花园东路,二环南路车行缓慢;...



一场小雨,济南又开启拥堵模式。事故,意外,施工,导致北园高架,顺河高架拥堵不断;花园东路,二环南路车行缓慢;各大医院门前高烧不退。

逢雨必堵,逢节必堵,早晚高峰常规堵,堵车在当下的济南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以至于今年一季度,济南又成为全国首堵时,大家少了些愤懑,多了些无奈。作为济南人,除了吐槽,抱怨,我们似乎更应该思考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少一点拥堵,多一点顺畅。

首堵之路!
1997年
《北京青年报》首次提出北京是首堵的概念。那时候,在济南出生的小明还是个刚刚步入象牙塔的大学生,从父亲工作的大院走进大学校园,连早上蹬自行车上学的半小时都省了。和那时候大多数济南人一样,堵车对小明来说像个外星生物,实在搞不清是什么东西,兴许还是城市繁荣的象征,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2001年
济南人真正遭遇堵车大概是在四年之后的2001年,那一年小明参加了工作,每天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上下班。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济南的经十东路,燕山立交桥,经十路相继开工建设,最严重的时候,经十路上只有双向两车道的便道可以通行(其实就是一条土路)。小明坐公交车单程40分钟的路程常常要翻倍。但那时候的济南人会安慰自己,路修好了就不堵了。
2004年


济南大规模的路网建设告一段落,交通格局也一下子从一个小桥流水,封闭狭小的小城拓展成一个东西展开的现代化城市。高架路变长了,经十路变宽了,让济南的确有了点大都市的味道。那时候,从东城到西城,开着车那叫一个快,那叫一个爽。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济南的机动车开始走上增长的快车道。开着车,不用像骑摩托车,自行车那样担心风吹日晒,也不用担心挤公交车时没有座位。于是买车成了更多人的选择。即使没车的小明也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有辆自己的汽车呢?
2009年
这一年,济南进入承办全运会之前的冲刺期。好多专家都说,以济南缺乏地铁等大规模公共交通的城市交通体系,能办好全运会真是困难重重。不信邪的济南人开始了新一轮的交通整治。打通背街小巷,扩建主次干道,济南不仅成功办好了全运会,城市的交通体系也迈上了新的台阶。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越来越窄,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吐槽,必须得买车了,要不都没路可走了。也是从那时候起,济南市第一次体验了单双号限行。因为用专家的话说,济南的车太多了。小明也第一次体会到,专家的话这么有威力。
2012年
济南的机动车突破了100万辆,堵车已经成为常态,逢年过节的大拥堵更是让人心有余悸。于是这一年,济南启动了三年治堵行动,目标是让居民平均出行时耗不超过30分钟。在老百姓看的见的路上,的确有了不少变化,逆向可变车道,潮汐车道,有些在全国都是首创的新玩意在济南出现,道路资源得到了深度挖掘,堵车确实有一定的缓解。但在老百姓看不见的地方,济南的公交分担率不升反降,从2011年的29.69%一路下滑到2015年的25%,只有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一半左右。
已经有车的小明也是为下滑作出贡献的一份子,虽然他的家离单位只有三公里多一点,但是公交车的不准点还是让他不敢把小汽车放下,选择公交车作为常规的通勤方式。小明还记得,以前治堵的时候,专家们会说,济南如果再不治堵,北京的今天就是济南的明天。

但他高兴的发现,专家的预言没有成真,2015年三季度,济南已经从北京头上抢过了首堵的帽子。2016年第一季度,又再次“荣膺”。从交通的角度来说,济南的今天已经超过了北京的今天。
当然我们可以安慰自己,济南堵车怨地形。用“高德”的话说,济南的道路被趵突泉,植物园等景点截断,造成区域车流过度集中。也有人抱怨,济南堵车怨修路。

但与此同时,一个耐人寻味的数据是,济南的机动车日均使用次数也已经超过了北京。在无法把趵突泉,大明湖都填平修路;也无法阻止地铁,高架路兴建,导致大规模修路的现实下,从我们自身找原因似乎更有意义。

济南人为什么成了全国最爱开车的人?想要放下汽车,回归从前,我们还回得去吗?


    关注 山东蚂蚁大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