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利益牵扯只是收视率病灶冰山一角?新评价体系落地或成解决出口

 

“掀起话题热度,继而沉落”循环往复...



距离导演郭靖宇公开发博披露电视剧行业收视率造假,已经过去十余天。有意思的是,《娘道》的收视率是越来越好了,近来屡屡破1,但是关于收视率的讨论已经趋近于0,浪潮还未掀起,却似乎已然退潮。

回溯郭靖宇发博之后,演员赵立新、导演陆川等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支持,更有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表示当前大部分电视收视率都是假的,电视市场进入收视率不造假就无法生存的地步,光线停掉所有电视业务就是因为不愿参与其中黑幕。

实际上,中国电视剧产业收视率造假沉珂已久,业内对收视率的揭露,也非首例,呼吁整顿之声不绝于耳,但苦于牵扯利益的各方盘根错节,陷入几乎是无从下手治理的尴尬境地。

行业毒源,却不知如何根治?!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崔永元在2005年、2013年就多次强调过。

今年6月,他再次强调,“现在的电视剧开播的时候,都要去买收视率”,网友笑他“为了撕冰冰什么都敢说”。

而在知名媒体人、现任中南影业CEO刘春在微博发声力挺后,大众才开始咀嚼起崔永元话中的深意。
三个月之后,“收视崔永元”郭靖宇以一封披露黑幕的呼吁书震动电视剧行业,冰山一角被撬开,却也只是冰山一角。

而这样的撬动,几乎每年都在进行。

2017

演员张国立在两会上再次提及收视造假问题。“目前中国仅有一家收视率监督监控平台,因此对一些人来说‘就方便了’,导致出现收视率购买和作假的现象。更因为其中原因复杂,导致没有人能够把这些事情揭发出来。”

2016

《美人私房菜》因收视过低而惨遭撤档。据可靠消息称,这部剧因为临时排播,没有宣传周期,几乎处在裸播状态,加之没有买收视率,卫视排名被甩到20开外,在当年引出了收视率造假的产业话题。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曾联合全国电视剧制作行业, 发表声明称将签署自律公约,向收视率造假“黑势力”表态,努力打造电视剧播出新环境。

2012

有消息称,某沿海影视频道广告部主任因为收视率造假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并对造假情况招供,涉及多个频道。

湖南卫视总监承认收拾下滑,制片人称称有卫视用非法的手段在操纵收视率。

制片人王建锋在新浪连发数条微博直指电视台收视率造假,并提供了长达十几页的资料数据。

2010

《人民日报》带头揭露个别电视台收买收视率样本户,制造虚假收视率,业界为之一震。

2009

东部沿海两个省会城市的开机率异动引发业内关注。

虽然收视率造假是电视剧产业中的毒瘤,几乎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但对于其中盘根错节的利益网,仅仅只是出台相关文件和条例,显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约束力,在利益的驱使下,顶风作案者不在少数。

因此编剧李亚玲感叹道:"两年过去了,除了买收视的钱爆涨了一倍,从每集人民币50万涨到了人民币100万,什么都没改变。"
利益链环环相扣,独善其身者沦为“靶心”
谈及毒瘤背后的利益链,就不得不提广告收入,可以说,广告收入与收视率好比这条利益链上的诱饵,吸引着各方分食利益,而每一方的利益又都维持着利益链的坚固程度。

卫视方的收入主要来自广告收入,广告商在插入广告时会要求电视台保障收视率,电视台收购电视剧时则签订“对赌协议”向制作方施加压力,制作方为了回款只能求助操纵收视率的“大神”,(以郭靖宇披露为例,现已达到90万一集,几乎和制作成本持平)因买收视率而增加成本制作方又反过来向电视台索要高价,电视台又对广告商抬高广告价格,如此往复,也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各方都被利益推着往前走,很难独善其身。
(郭靖宇微博截图)


而对于收视率造假手段,惯用操作有两种,一是污染样本户,通过调查公司、各类社交平台等找到样本户并以小恩小惠的方式收买,二是篡改数据,通过收买数据公司内部人员直接篡改后台数据。

东方卫视副总监徐向东曾在采访中透露,收买样本户是造收视率的手段当中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篡改数据,而且收买收视率这种事情在业内已经达到了半公开化的程度。
图源自网络


律师韩骁在接受新京报采访中表示,买卖收视率索取费用的行为危害国家的经济管理秩序,严重危害影视行业有序发展,涉嫌经济犯罪。但遗憾的是,由于在调查取证上存在困难,难以界定收视率是否造假。

但是“难做”并不意味着“不能做”,相应的主管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调集技术资源,同时加强行业监管,建立起公平、透明、科学、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并且受理举报、受理调查,才能有效抑制收视率造假现象。

  
公信力危机下,期待新秩序规范
在收视率造假的利益链闭环之内,每一方都是受益者,而观众却被排挤在外只能被动地接受文化垃圾,收视率的虚高与观众审美需求不相匹配,暗涌着对媒体公众信任感失落的危机。

湖南卫视李浩也表示:“它(收视率造假)破坏了这种行业的秩序,说更严重一点就是破坏了诚信,破坏了观众、社会对媒体的信任。”

当前电视剧行业的现状是,收视率俨然成为评价电视剧的唯一标准,而这唯一的衡量体系,也就成了滋生“潜规则”的温床。如今“潜规则”的一角被重新揭开,与“造假”顽疾日益严重同时并行的,是“造假成本”的剧增令制作方难以承载,也就处在了利益链上的被动环节。
图源自网络


不难想象,如果“买收视”这个环节没有加剧膨胀,还在制作方得以承受的范围以内,这套“潜规则”还将悄无声息地持续下去,在这场由“收视率”主导的规则之中,每一方都是其中的执行者与利益方,没有谁是“出淤泥而不染”。

所以,评价的标准不应该唯一化,各个维度都应该有所参照。早在2012年,《大祠堂》出品人王建锋就曾提出设想,要建立科学的电视评价体系,而且是基于影响力、美誉度和传达率基础上的综合体系。

现在看来,视频网站率先放下对点击率的执着。本月初爱奇艺正式宣布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以综合用户讨论度、互动量、多维度播放为指标,判断剧集是否具有热度。
而至于电视剧制作方,也不妨自信一点,真正的好剧是不怕被“埋没”的,也有越来越多的电视剧敢于直面这一切。比如开播之初则硬气宣布不参与收视率造假的《天盛长歌》,豆瓣评分7.9分,显然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又如郭靖宇手撕收视率造假,但其新作《娘道》的收视可谓一骑绝尘。
独善其身,虽不能兼顾各方,但得与失总是相对的,一部好剧也应该有信心经得起市场与观众的检验,相信“内容为王”永远比“收视率为王”更有分量。


    关注 金牌舆情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