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晗访张欣宁老师访谈录

 

第二期鲁宾斯坦音乐文化“笑晗乐话”栏目,王笑晗邀请到了目前担任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系的主任——张欣宁老师。张欣宁也是一位在钢琴教育界举足轻重,拥有多年教育经验的资深教师。...



“笑晗樂话 | 第二期”
王笑晗访张欣宁老师访谈录
第二期鲁宾斯坦音乐文化“笑晗樂话”栏目,王笑晗邀请到目前担任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主任——张欣宁老师(文中简称:张)。张欣宁是一位在钢琴教育界举足轻重,拥有多年教育经验的资深教师。

担当本次采访者的仍然是我们鲁宾斯坦青少年钢琴比赛的艺术总监、青年钢琴家王笑晗(文中简称:王),同样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互为同事的二人,都希望可以把这一档“笑晗樂话”栏目能越办越好,将更多更好的学琴经验和比赛信息带给大家!
  ◆  ◆
不要让我的学生弹琴都像我一样
关键词:教学方法
王:张老师好,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小鲁宾斯坦比赛的艺术总监,本次采访我们会聊一聊音乐比赛的相关话题。同时,作为您的同事,也希望和您聊一聊目前音乐教育,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教育方面一些学生及家长们比较关心的话题。

王:我们先谈教学再谈比赛。我们都知道您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的主任,而且多年来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借此机会,您有什么可以和青年教师以及广大学生、家长们分享的经验心得吗?

张:这些年我最深刻的感触就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来调整。在音乐方面,每个孩子的情况非常不一样,大部分情况是女孩早熟,男孩晚熟。我是一个个性很强的老师,所以,尽力控制自己不要把自己所有观点强加给学生,最大程度宽容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

王:那么您在对待晚熟和早熟孩子时,教学方法上会有很大差别吗?

张:是的,对于晚熟的孩子,教学手段要多一些,比如需要多给学生讲一些故事进行引导。这也得益于我的亲身经历,在我的学生时代,前苏联钢琴家克拉夫琴科曾来中国上大师班,学生在演奏《图画展览会》时缺乏对曲子的理解,克拉夫琴科就给学生讲《图画展览会》的故事,将作品中每幅图画背后的故事一段一段讲完后,学生演奏作品时的感觉就变得明显不一样了。他在处理一些浪漫派标题作品时也是如此。我很喜欢这种老式的前苏联教学方法。

王:确实,这是一种很好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方法。不过也有同学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听懂了老师讲的作品背景故事,可是还是演奏不出感觉,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张:不同学生的感悟能力是不一样的,对待晚熟的学生,除了作品的历史背景,老师还需要想办法给学生找一些和这首作品相同意境的故事和诗歌,让学生领会并进入到里面。中国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不够。所以,针对那些16岁以下晚熟的孩子,老师在教学时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

王:没错,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很特殊,也很敏感。

张:我们要给早熟的孩子更大的空间,特别是男孩,他们自尊心会比较强。例如我的学生陈学弘,在对他的教学中,我就给了他很大空间的。他演奏乐感很好,可以自己理解作品。那么我就对他很宽容,找好适合他的作品,哪怕让他在台上“粗”一些,也要让他独立思考。当然,陈学弘做的非常好。在2012年国际青少年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上,因为他演奏的格里格协奏曲很有自己的理解、给人印象深刻,除了第四名这个奖项,组委会还特别为他颁发了一个特别奖。陈学弘是西北人,他敏感的性格和良好乐感很适合演奏这种类型的曲目。



图为陈学弘和张欣宁在琴房合影

王:听起来他确实是很有天赋的一个孩子。在听您讲述陈学弘的例子后,可能很多老师也希望能够为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作品进行训练,让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这方面您能给我们一些建议吗?

张: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他一些外向的作品,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给他一些安静的作品。像我的一些女学生性格内向,演奏声音轻而温和,那么为了改变这种内向的性格我会在她们演奏过一些古典派和浪漫派的作品后,安排一些印象派或现代派的作品。比如德彪西的前奏曲、罗伯特·木津斯基的两套奏鸣曲等等。在不太重要的比赛上,也可以试着让她们演奏一些男性化的作品。有机会上国外教授的大师班也要鼓励她们去感受,因为国外教授上课很夸张很大胆。这样训练下来,这些内向的孩子性格一下子就展开了。
王:是的,我记得您还让学生演奏过贝尔格的奏鸣曲。

张:没错。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其实只要不违背作品的风格以及弹琴方法上一些最基础的东西,老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发挥他们的强项和个性。平常练习的时候补充学生性格里的不足就可以了。



王:听您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趣事和您分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普莱斯勒教授在一次学生毕业考试后收到了同事对他的祝贺:“普莱斯勒先生您的学生演奏的简直太棒了,简直就是和您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后来普莱斯勒教授对我说:“从同事角度来讲,这是一种祝贺,但其实这句话对我打击很大,我忽然意识到,如果我的学生弹琴和我这么像,那我就要在教学上反思了。”

张:说得很对,在教学中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个性非常重要。
你所不了解的“附中”
关键词:考试、留学 
王: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陆续举办了很多比赛,也引进了很多人才。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的主任,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附中钢琴学科的教学情况吗?

张:目前,钢琴学科共有13位在职老师,加上德高望众退休反聘的凌老师、赵老师、金老师一起,学科目前是五代同堂的教学局面。从50后到80后的老师都有,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和留学背景,所以教学风格上也都有不同的特点。至于选择哪位老师,主要还是看家长和学生们的喜好。



图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王:很多家长现在孩子很小就把孩子送出国了,然后直接读知名音乐学院的预科,这种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张:其实国内这种封闭式的专业学习有很多优势,而且附中的师资力量很不错,许多家长不是很了解情况,才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国外音乐学院的预科等同于学校的业余音乐部,我们曾去美国做过调研,茱莉亚音乐学院和曼哈顿音乐学院的预科升往本科的升学率只有30%

王:这么低?

张:是的,因为美国家长把孩子送到预科学习,大多不是为了让孩子考本校的音乐学院而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特长,有一个兴趣,将来为了考综合大学。

王:哦,是这样。

张:这些学生每周去预科和老师上一节主科,一节视唱练耳和两节室内乐。室内乐这个很好,咱们附中要到初二才有,国外的预科更早就有,但是他们上的主科实际上是比我们国内的附中少的,附中小学主科有两节课,视唱练耳有两节课,初一视唱练耳加到三节课,到了高中就有乐理课,打基础是非常好的其实许多孩子基础还没有打好,翅膀还没有硬,不适合过早出国学习。

王:我曾经和我国外的导师阿里·瓦里探讨过一个现象,很多中国学生从25岁以后艺术生涯就开始走下坡路。这是不是和文化课的学习和培养有关系?附中在这一方面又是如何做的呢?

张:据我了解,附中的文化课老师都是外聘的教师,当然来附中上课的话,他们讲课的深度要比普通学校浅一些。所以家长们也会根据自身需求请家教来补习,比如有些孩子到高中了,专业上的成绩还不是很理想,家长就会让孩子补习文化课,准备普通大学的高考;而那些准备出国的孩子,家长就会请家教专门补习外语。

王:其实过来人都有感触,如果真的想成为一名钢琴家,想在艺术道路上走得远的话,需要面对一个赤裸裸的问题,练琴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自己常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舞台上的成绩真的是在台下用时间堆砌出来的,您认为学生应该如何平衡?

张:我觉得如果老师发现了好苗子,就要尽早对学生进行规划。对于小五、小六年级的学生每天需要保证六个小时练琴,如果参加比赛或有重要演出应该练习七小时以上。但是我建议小学阶段,也就是小四、小五、小六的时候尽量不要去参加比赛,好好打基础,练琴、读书;到初二再去参加两三轮的比赛;到高一逐渐进入国际比赛。当然这个也是因人而异,如果学生有很强烈的比赛欲望,而且基础也不差,我也不反对他们早点比赛。郎朗、王羽佳都是很好的例子,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早日成名。

王: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去欧洲和去美国留学是会给职业生涯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的,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两者的不同吗?

张:欧洲的学习氛围非常好,选择也多,去欧洲留学可以选择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但是从展开学生的个性来讲,美国教学还是有自己的强项。美国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给孩子很多独立的空间,感性教学。老师只是为学生指出一个大方向或给学生讲一个故事,讲一段历史,靠学生自己去演奏合适的声音。相比而言,欧洲的老师会比较严谨,他会告诉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技巧演奏出准确的音响。
 
图为曼哈顿音乐学院

王:所以,相对来说美国留学生的创新性比较强。

张:对,我们也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王: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附中学生生源的整体水平是什么样的?

张:孩子们手指上的技术是越来越好了,但是音乐上乐感好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王:那对于乐感方面的培养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张:可以多学习不同时期的抒情性作品,巴赫的《法国组曲》、莫扎特完整的奏鸣曲(慢乐章的学习很重要)、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柴可夫斯基的《四季》都是很好的教材。另外配合教材,学生还可以找声乐老师学习唱歌,多听舒伯特、舒曼的作品以及一些歌剧选段,感受音乐语言的呼吸,心里有音乐性才能演奏出来。

王:如果有学生想考附中,您认为应该做一些什么准备?

张:5月到9月可以找老师先鉴定一下,如果不错,就要集中训练,早做准备。
何为高规格的比赛
关键词:比赛,国际交流
王:这么多年来,您带学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比赛,对于在附中举办的首届小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您怎么看?

张:这次比赛的规格很高,筛选过程非常严格。

王:您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判断比赛规格的高低呢?

张:拿小鲁赛来说,录音选拔赛有20分钟,选拔曲目和参赛曲目不能重复,正式比赛现场还要演奏80分钟的曲目,决赛是跟乐队演奏完整的协奏曲,且只有三名可以进入决赛。从选拔赛到现场,曲目要求高、筛选严格、奖金额度高,这样的比赛赛制在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中算含金量最高的了。要知道曼哈顿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演奏也只需要弹90分钟。所以这次比赛对于青少年来讲是个很大的挑战。而且这次的评委也都是国际知名钢琴家,教育家,在评判水平上会是极其严肃的。

王:是的,而且比赛我们也沿用以色列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师赛的规则,评委的学生不能参加比赛

张:这一点很不错,自己辅导的学生难免会有感情因素。这次在家门口举办这样的比赛,我们的参赛选手也可以多和国际著名评委交流,和其他国家的顶尖选手交流,开拓眼界,是难得的机会。

王:没错,我们还专门设立了选手与评委的互动环节,希望国内的小选手们能好好利用这个平台,把握这次机会。

张:这非常好!

王:最后,您认为中国选手参加这种国际青少年大赛,选什么作品会比较有优势呢?

张:中国选手演奏传统曲目比较吃香,国外的参赛选手一般会在半决赛演奏一个和声极难的近现代作品,这是国外选手的优势,因为他们从小音乐环境不同。虽然我们国家大剧院也有很多交响乐演出,但是去听的学生还是很少,在家听和现场听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王:在这里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比赛鼓励学生多走进音乐厅,开阔视野,把耳朵打开。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全文完)

  ◆  ◆


既然看到这里
关注一下我们  鲁宾斯坦音乐文化 





    关注 鲁宾斯坦音乐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