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裹脚布味道的象征和隐喻

 

我甚至有个很二的想法:诗才是能让人们活得丰富、有趣的唯一方式。...



在诗歌中,有一类意象叫公共意象,公共意象吗,顾名思义,就是很多人用,用了一般人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意象。在中国诗歌中,公共意象更多地出现在古典诗歌中。比如“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用鸿雁表达怀亲思乡之情。当然,语言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才成立,比如,你把公共意象用到现代诗中,那就不伦不类,有裹脚布的味道了。

意象之所以能附着上这些主观情感,在技法上还是用到了象征、隐喻和联想。象征、隐喻、联想在诗歌中用得好,能产生很好的修辞效果,达到以一敌百的作用。生活中也能。

中国人好春秋笔法,又好面子,往往还要照顾到别人的面子,所以,有话不直说,总喜欢拐弯抹角让别人去猜。明明喜欢,欲拒还迎,搔首弄姿,矫情装逼。比如庄子说理,就爱跟别人讲故事。当然,庄子的故事讲得好呀!那么飞的故事,读起来也high得很,所以,庄子有讲故事的权利。但世界上,能把故事讲好的人太少了。所以,还是用象征和隐喻现成一点儿。所以,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政治生活中,便充满了一对一的象征和隐喻。

为什么说是一对一的象征和隐喻?因为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指向往往是很复杂的;而政治生活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指向很明确。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比如“桃花刚刚整理好衣冠,就面临了死亡”,这些意象的意义指向肯定是复杂的,用行(黑)话说,这叫词语的能指和所指不对称。而政治生活中不是这样,谁不知道龙象征皇权呢?真龙天子吗。谁不知道红太阳象征领袖呢?比龙还火。在一些年代,甚至一些报纸都成了一种象征。一直忘不了我们村那个用印有领袖像的报纸包菜籽而被揪到十字街头,在八月的烈日下站到桌子上不让动的人,去年,他死了。

象征和隐喻用到政治生活中,就是一种语言霸权。它要用一种无可辩驳的语气把一种现实强加于你。“必须要打赢一场装逼样的战争”,你敢说不打赢吗?“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你敢说你是一颗小星吗?“牛逼梦,大步行”,你能说你已经厌倦了做梦,对考试深恶痛绝吗?在这些象征和隐喻中,他们已经替你去掉了所有的前置条件,你所能做的,只是服从。只有一是对的,没有二到正无穷,也没有负无穷到零。

甚至,有时候你的联想都是苍白的。比如,我昨天在一本叫做《民族常识》的中学教材的封面上,看到三张扇形的照片,其中一张是一串葡萄。当你在一本这样的树上,看到这一串葡萄,你还能想到什么呢?只能说,大众的语言、思维方式已经被这种表达方式有效渗透。我觉着,语言是能够影响思维的,历史和现实如果只能有一种表述方式,那社会的多元化健康发展只能是个梦。结果必然是,一个民族,不懂仰望星空,只能苦逼活着。

所以,我甚至有个很二的想法:诗才是能让人们活得丰富、有趣的唯一方式。而几乎所有政治生活中的象征和隐喻,我都能闻到裹脚布的味道。


    关注 老谢茶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