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不如海龟,还是留洋难敌抱团?

 

成功的阶梯千篇一律,失意的道路各不相同...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近日,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中国,海归学者们,在获得学术荣誉称号“长江学者”时所花费的时间,比本土学者反而要平均,多出2.3年,研究人员认为,本土学者更牢固的学术,人际网络,令其成长更为迅速。这一现象令人玩味:与其留洋数载,倒不如留守抱团?
人才流动,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资源,博弈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始终,都是各国人才争夺的战略重点。我国也启动了一系列,高层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这三大引才计划。

在这三大引才,计划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海外高端,人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尤其是其中的千人计划,更是在吸引青年人才归国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由千人计划引进归国,进一步晋升为"杰青"、"长江学者",甚至成为了许多青年海归,学者的职业发展道路的标准样版。然而,在中美摩擦不断的大,背景下,日益逼仄的生存空间令,在美工作学习的中国学者们,再一次迫切地考虑起回归祖国,这一选择。但就在这个关口,一个重要的问题逐渐浮,现在了这些海归人才的面前:海外的留学、工作经历,究竟能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生涯带来多大的价值?

近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唐莉教授团队在在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发表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分析了1447名长江学者的履历,以研究国际学术经历,与取得高级学术头衔(长江学者)的速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希望据此经验经验性性地探讨国际学术经历在海归学者国内职业,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然而,研究结果却显示,国际学术经历对海归,学者职业生涯的积极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减慢了他们后期,职业发展的速度。这一令人玩味的现象,的发现,或许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海归人才在国内的发展境况。
  学界共识:国际学术背景的天然优势
在国际学术交流,愈发频繁的今天,身具国际学术经历的高端人才,已不鲜见。各国政府出于学术交流,显而易见的利益性,而自发地拥护国际间的人才,流动及学术交流。与此同时,各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海归人才的国际学术,经历与其归国后表现的关系。

从多数研究报告看来,海归学者在研究进展以及在国际,学术交流上的参与度都显著高于本土学者。研究数据表明,海归学者群体会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更多论文、赢获更多国家专利、负责更多研究项目、获得更多奖项。此外,由于相较本土学者保有更多的,国际学术联系,海归学者也能更好地,帮助其学生、同事参与到国际,学术活动当中去。

另一方面,大多研究结果也表明,国际学术经历将在海归学者,的国内职业发展生涯中起到积极作用。日本学者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具有短期海外学术经验,的日本生物科学学者,其归国后的晋升速度要,快于没有海外经验的本土学者。阿根廷学者在2011年的,一份研究观察到,海外工作经验大大加快了阿根廷,生命科学家归国后的职业发展速度 。就中国而言,一些更早的研究也表明,拥有外国博士学位的中国海归学者比拥有仅国内,博士学位的更有可能升职

正如一些评论员指出的,通过国际学术背景积累,起来的国际资源,至少部分地为海归学者提供了更加,优渥的职业前景。尽管现有的研究尚还,比较粗浅,但国际学术背景的积极作用似乎已经成为了学界的一个共识。国际学术经历与全球视野、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丰富的资源以及,人脉网络挂钩。换言之,通过国际学术经历,海归学者将更丰富的资源整,合进了自身。
  发展缓慢:海归成海龟?
然而,正如上文提及的,唐莉教授及其团队却发现了,一些与学界共识不一致的现象。唐莉教授与其团队细致回溯了从1999,到2015年间的1447名长江学者的职业发展履历,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约一半人拥有,短期的海外经历。而这些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海归学者,从博士毕业到成为长江学者的平均,时长是10.3年。与没有任何海外经历的,学者比起来,海归成为长江学者所花费的时间,反而更长。那些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长江学者,平均多花了约2.3年的时间才摘获长江,学者头衔(从博士毕业算起);即使是那些仅仅出国做了一年,访问学者的人,也因此比呆在国内的,同行们多花了约一年的时间(约12%)来成为长江学者。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悖离了,学界共识的现象,研究团队调查了这批长江学者,的人脉网络关系。分析发现,如果学者具有更加丰富,的本地人际网络,他们成为长江学者的,速度就更快。在母校工作的学者成为长江学者的速度要比在其它学校工作,的学者平均快上两到八个月(这里的‘本地人际网络’主要是指与该学者具有同一本科毕业院校或于,同一院校被授予博士学位的学者)。对此,唐莉教授解释道,这可能是因为长江学者是由其,所在大学提名,因而国内学者可能比出国,多年的学者更容易获得提名。此外,评委(一般是教育部选出,的专家小组)也对国内学者也更加熟悉。

清华大学研究员董洁林称,该研究结果支持了,一些学界的看法,即:中国的学术环境并不健康,往往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置于学术,能力与经验之上。她说:“为了获得院士或长江学者这样,的国家级荣誉,申请人和他们的单位都需要做很多,游说拉票的工作,这一点人尽皆知。”

不过,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研究员曹聪,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研究选取的样本,时间上还是偏早,而这一部分海归学者,大多数回国在千人计划,这样的项目发起之前。而那时许多更优秀的海外学者往往更,愿意选择留在国外。因此这一部分海归学者在学术上,的竞争力或许确实不如国内最优秀的科学家,因此他们晋升更慢。曹聪研究院建议说,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关注那些最近回国的科学家,就可以验证“海归晋升更慢”的结论是否成立了。此外,也有人认为,海归学者在归国时可能遭受,逆向文化冲击,他们不得不花更多时间,适应本国的政治文化环境,这减慢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速度。
  破  局
不过,我们须得注意的是,国内海归学者的职业发展,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关系到的学界因素很多,现有的研究还远不够充分。但是该研究却,可以作为一个契机,令我们反思一个问题,即:中国学界是否因过分,强调人际关系而变得“不健康”?

这个问题的反思,同样是多层次的。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学者的人际网络本身就是其学术,能力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在科研协作越来越,常规化、核心化的今天,拥有良好学术人脉,资源的学者,显然可以进一步促进科研协作网络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近年来,学者的领导力逐渐被学界,重视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因为领导力本身就可以视作,是学者处理学术人际网络、管理学术人力资源的一种,核心能力。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是应当正面认可学者人际关系,的积极意义的。

然而,如果一个学术界只讲,人际关系,乃至于学者群体,只图奔走钻营,拉帮结伙,并据此占据大量学界资源,那么这个学术界的资源分配,就必定是不合理的。从这个层面讲人际关系,就是一种歪风邪气。

我们可以注意到,如果学界人际关系在健康的,维度下发展,会成为促进科研发展的,一剂良药;然而,一旦它与学术本身脱离,了联系,沦为追名逐利的,不正当手段,它就会反过来破坏学界,生态,侵蚀秩序与公平。既要认识到它的正面意义,也要警惕它的破坏力量,这对于现今的,中国学界而言,不啻一个巨大的迷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解这个迷局,亦非朝夕之功可致。不过努力的大方向却,业已明晰,这便是改革学术评价体系。

“院士”、“长江学者”、“杰青”……这些人才称号作为学术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其本质本应是学术性、荣誉性的。但在我国现有,的学界生态里,却过多地带上了‘帽子’的意味。虽然国家也屡次出台,各种政策,三申五令地想要破除“唯帽子论”,但却始终收效甚微。

人才称号的‘帽子’摘不下来,还是因为由于这些‘帽子’太多行政考核标准挂钩。一方面,它与国家对高校的评价,体系有关联,甚至进一步引发了各高校对(,高校对)‘帽子’人才的恶性竞争。而对学者而言,有了一顶‘帽子’,各种机会、奖励、提拔都随之而来。于是,在这种恶性竞争的大,背景下,学者不去追逐这顶‘帽子’,就不可能在高校内部有,职业发展空间。我们因此可以说,有国家这个大的“指挥棒”的利益指引,学界对‘帽子’趋之若鹜就是必然的。所以根本性的改革,还得从国家对学界的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做起。

国家每年对科研投入巨大,这么多资源如何分配才是值得的、合理的?不考虑到科研资源的分配问题,破除帽子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一顶帽子摘掉了,还会有下一顶起来。‘帽子’本不是问题,当它明显地导致了学界资源分配,不合理时,这才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如何找到一个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让学者能顺利匹配到与其能力,相当的科研资源,这是最为迫切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外同行评议的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

科研让科学来评价,技术让市场来评价。将单一的、行政性的国家指挥棒,替换为更为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才是中国学界生态,转变的康庄大道。这时候,再回到学界人际,关系的讨论,问题便清晰了很多:只有有了健康的学界环境,良好的学界生态,才能带来正面的,学界人际关系。

海归的困惑只是一个缩影,它背后折射的是,我国学界的困惑。只有破解了更本性的迷局,才能为学界带来,富有活力的明天,让中国成为真正,的人才大国。

土鳖海归之困,您如何看?不妨留言与大伙分享。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论文原文。
扩展阅读
美国移民署即将造访,MIT 督促全校师生配合
美国打压中国合作,欧洲基金怎么看?
你以为是帽子、位子?其实是圈子、梯子和场子!
基金委向人才帽子挥刀: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关注 知社学术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