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在古代是一种食物吗?

 

中国人对于吃,可谓“创意满满”,各种“黑暗菜谱”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中国人对于吃,可谓“创意满满”,各种“黑暗菜谱”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比如:

《礼》中记载的八珍,其中的“豹胎”、“猩唇”即是“豹子胎盘”和“猩猩的嘴唇”。我想现在除了非洲那边,的兄弟有机会品尝一下(图片太残忍,在这里就不放了吧,想看的自己百度),大概也没有人能了解了。
据《本草纲目》记载:“甘露,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圣人食甘露”。甘露,这名字听着倒是不错,但究竟是什么玩意儿呢?
各位挺住,现在要揭晓答案了,其实,被誉为“神灵之精,仁瑞之泽”的甘露,只不过是蚜虫的排泄物

蚜虫除五倍子蚜虫外,都是庄稼的大敌。它是附生在草木,枝叶上的小虫。全世界已发现2000多种,蚜虫。蚜虫吸取植物的汁液,经过消化系统的作用,吸收了其中的蛋白质,和糖分,然后把吸收不了的,多余糖分和水分排泄出来,这些多余的成分便洒在植物,的枝叶上,有的“其凝如脂”,有的“皎莹如雪”,这就是甘露。
其实甘露之谜在古代已,早有发现,明代学者杜镐是最早揭穿所谓“天降甘露”的人,他说:“此多虫之所,叶下必多露,味甘,乃是虫之尿也。”蚜虫排泄的甘露,俗称蚜蜜。据现在的化学分析,它含有较多的转化糖、甘蔗糖、松子糖等。它包含的碳水化合物占,70%左右,糊精占20%以上,蛋白质占3%。这种甘露确实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但它对延长长人的寿命和治理多种病的说法显然,是一种夸张张和古人的美丽幻想。
得了,列举就到此为止,不忍再谈。

虽然老祖先有吃怪东西,的传统,但现代人比起老祖宗,显然是进化了。因为他们(古代王公贵族一级)是小范围内为了彰显身份才,显摆式的尝试,而现代社会,随处可见的野味餐厅,将这些本和人类,八竿子打不着的怪东西,搬上了百姓餐桌,比如,“蝠寿汤”。
 


既然吃怪东西的习惯是基因,里自带的,那么古人究竟吃不吃,蝙蝠呢?

小编翻阅了一些典籍,也问过一些厨师,得出的结论是:在古代蝙蝠并,不是一种食材!古代并没有类似于武汉“蝠寿汤”的那种菜肴。

但是,古人是吃蝙蝠的,但基本不会当做食物,而是药材。
王羲之的草书《天鼠帖》书法界爱好者基本都知道,此帖共16字,也作《天鼠膏帖》,信中王羲之向友人咨询,了天鼠膏治疗耳聋的情况:

【原文】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译文】天鼠膏治耳聋,有效吗?有效的话,才是所需要的重要药品。
天鼠是什么呢?

就是蝙蝠。

在我国传统中药体系中,蝙蝠及其粪便可以治病。

观点一:吃蝙蝠可以治疟疾。《太平御览》引范注《治疟方》:「蝙蝠七枚,合捣五百下。发日鸡鸣服一丸,乩晷一丸。遇发,乃与粥清一升耳。」

观点二:如吃蝙蝠可以治耳聋。上有王羲之《天鼠帖》信中王羲之向友人咨询,了天鼠膏治疗耳聋的情况。另有现藏法国的敦煌写卷《五藏论》称:「天鼠煎膏巧疗耳聋。」「天鼠」即蝙蝠。

观点三:吃蝙蝠可以治眼疾。可能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和魏晋时期的《吴普本草》都说蝙蝠风干,之后可以治眼盲,尤其是可以增强夜视能力。蝙蝠的粪便被称为「夜明砂」,它还有「天鼠屎」「石肝」「黑砂星」等雅号,据说吃了可以清肝明目,治疗夜盲症等,眼疾以及疟疾。
虽然说古人不认为,蝙蝠是种食物,但也能偶尔翻到一些吃,蝙蝠的记载。

《仙经》中有记载,把蝙蝠列为“肉芝”,就是肉灵芝,跟太岁一个等级。

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曰:

伏翼生太山川谷,及人家屋间,立夏后采阴乾天,鼠屎生合浦山谷,十一月十二月采。陶弘景曰:伏翼非白色,倒悬者,不可服。苏恭曰:伏翼,即仙鼠也,在山孔中,食诸乳石精汁,皆千岁,纯白如雪,头上有冠,大如鸠鹊。阴乾服之,令人肥健,长生寿千岁。

陶弘景认为黑色的,蝙蝠不能吃,但是白色的可以,吃了能长寿。
对此李时珍直白地怼过他:

夫白色者,自有此种,尔仙经以为千百岁,服之令人不死者,乃方士诳言也。陶氏苏氏从而信之,迂矣。

意思差不多就是:世上本来就有白色品种的蝙蝠,《仙经》说吃了能不长生死,那是方士骗人的话,姓陶的和姓苏的竟然相信,愚蠢啊!

吃蝙蝠后死翘翘,的例子也大把多。李时续《博物志》中有云:唐陈子真得白蝙蝠,大如鸦,服之,一夕,大泄而死。又宋刘亮得白蝙蝠,白蟾蜍,仙丹服之,立死呜呼。

翻译过来就是:陈子真、刘亮都是自己食用,过后被毒死,不知道,当年毒死它的,是不是就是蝙蝠身上,自带的abcdefg……病毒中的一种。



在个别地区,黑蝙蝠也被作为一种,食材看待,以岭南较为典型。宋人苏轼被贬岭南时曾写下(,曾写下)「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的诗句,说的便是岭南人「烧蝙蝠」的饮食习惯。



如果说古人吃,蝙蝠是死于无知,那么有SARS教训在前,如今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是不是也该长点记性了?


    关注 收藏马未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