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欢水:“死” 过一回,活的舒服多了

 

明天是最后一天时,你就知道当下最想要的,是什么了。...





《我是余欢水》最近引发了不少热议,少女我也跟着追了一波。

前几集看得让人揪心,男主活得实在是太窝囊了,每天小心翼翼应付一堆人,用一个个谎言来,包装自己的无能,到头来被全世界嫌弃。

在家被老婆吼,当着孩子的面数落;



坐电梯被邻居大骂,还不如一条狗有尊严;



在公司被老板挖坑,中秋夜还要罚打扫卫生;还有被小舅子当众揭短、被最好的哥们看不起……

这样一个人,最终丢了家庭、丢了哥们、丢了工作,还被确诊得了癌症!

如此惨绝人寰,让人不忍心看下去。但没想到,就是这次癌症,却成了余欢水,的人生转折点。

他自此开始向命运反抗,对所有欺负他,的人发起反击,还在路上见义勇为,活成了一个敢爱敢恨、笑对人生的全民英雄。

剧情虽然突然,但看得实在是过瘾。有一种压抑了半辈子的,人生终于豁出去了的感觉。

面对前来刁难的上司,余欢水吼出一句话:“我连命都不要了,我不怕你们。”

这句话,正是反映了这场,反转背后的心理原因 —— 死亡面前,很多人生信条都会被改写。



在最新的几集,余欢水又迎来了大反转,就在他因为癌症,被全民同情时,竟然发现是误诊。

此时的他等于是重生,本以为活不过几个月,后事都交代一番了,结果捡回来一条命,没准还能多活几十年。

癌症和误诊 —— 短短剧情中的两次大转折,余欢水也跟着这两场转折,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为什么之前过得那么窝囊,现在却能活得这么解气呢?

下面,我们根据一些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来分析分析这场,反转背后的心理动机。

 01 
摆脱窝囊的关键 —— 死亡恐惧
心理学上著名的恐惧管理理论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候,会通过寻求心理安全感和,增强自尊来应对死亡恐惧。

那么死亡面前,什么才能让人有安全感呢?

研究表明,在死亡面前,人们(尤其是男性)特别需要权力带来,的安全感和自尊感。这里的权力是指,对资源和他人的控制感、也是一种内心强大的感觉。[1]

原本平淡的生活里,余欢水其实丝毫,没有权力感,每天任人摆布,可是在死亡面前,这种需求会变得异常强烈,足以让人把内心,压抑的不满全部发泄出来。

他开始破罐子破摔,对着蛮横的邻居泼油漆、威胁领导要封口费、为了要回钱跟哥们撕破脸、在小舅子面前撂下狠话……

一改窝囊本质,人生仿佛开了挂。

这些都是他在追求权力,的表现,也是他对生活恢复控制感,的过程。



心理学上还有另外一个词,叫 “未来时间知觉”,它指的是我们觉得自己的,未来还有多长。[2]

研究发现,当知觉到未来时间缩短时,人们会放弃长远利益和对,情绪的压抑,而寻求当下的情绪满足,怎么爽怎么来。

简单说来,如果一个人过得很窝囊,永远在讨好别人,那么改变方法之一,或许就是缩短,对未来时间知觉。

把明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时,你就知道当下最想做的,是什么了。
 02 
最放不下的人,成了最大的改变动力
除了权力和控制感的需要,死亡恐惧还会带来人际,圈的利益最大化。

斯坦福心理学家 Carstensen 认为,当我们觉得未来时间还有,无限长时 ,会把目标放在更,长远的投资上,例如积累人脉、职业规划等;但是当我们认为时间,有限时,则会更看重眼前,的情感意义目标,例如与家人的关系。[2]

简单说来,就是死亡面前,目标的优先次序会重排。

人们会保留最亲密、最重要的关系,而放弃一些次要的关系,为的是让关系利益最大化,把情感留给最重要的人。[3]

这个缩减交际圈的过程,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就好比余欢水得知,自己患癌症之后,就发疯似的得罪了一堆人:同事、上司、邻居、老友……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次要的关系,他不再挣扎着去维持了。



面对家人,他却有一堆放不下。

他跟妻子坦言:“找一个爱你的人嫁给他,我希望你下半辈子过,得幸福,但是有一点,他必须得对我儿子好。”



除此之外,他还要完成繁衍目标,这也是情感意义目,标的一部分,体现在 “我离开之后,能留什么给后代?”

余欢水想多留点钱给儿子,为此他抓住老板们制造假电缆,的把柄时,要两千万的,赃款作为封口费,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买房,希望自己死后,孩子可以继承。

在余欢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面对,死亡时,最简明扼要的遗愿清单 —— 希望爱的人过得好。

当生活如往日平常时,我们总是有一堆,想讨好的人,但是当未来不长时,我们总能看清自己最在乎的,感情在哪。
 03 
重生之后,生活又该追求什么?
患了癌症的余欢水以为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没想到剧情再次反转,发现癌症只是个误诊。

他如获新生,甚至想通了一件事 —— 多出来的几十年生命,他要换个活法。

这时候他的很多行为,让人不解,例如放弃了两千万的赃款,一心只想伸张正义;面对各种各样金钱和,名利的诱惑,他似乎都无感了,只求问心无愧。



我们暂不讨论剧情,的合理性,就来说说心理学上是,怎么看待人重生之后的改变的。

研究表明,许多经历苦难的人,都会转向意义的,寻求和思考,会把目光从 “当下” 转向 “全局”,不再关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开始想一些大问题,例如过去要教会自己什么?自己的价值是什么?[4]

另外,在苦难中走出来的,人会出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做更多有利于他人的事,背后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 “对他人的,苦难更加感同身受”。[5]

余欢水体会到了,那些失去生命、失去家人的人的痛苦,这是他之前从未体会过的,因此有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正义感。



余欢水的转变或许是,剧情需要,但回到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有过,同样的感触。

2009年的一场 TED 的演讲中,一位名叫 Ric Elias 的人曾分享自己与,死神擦肩的经历(飞机坠机),并讲述了死里逃生之后的,三个目标(下面是演讲语录的删减版):



1. 不再拖延任何事

飞机下降的那一瞬间内,一切都改变了。我想到那些想做而,却没有做的事、那些我想联络却没有,联络的人、那些我想修补的围墙、人际关系,所有我想经历却没有,经历的事……

如果有以后,我不想再把生命中的,任何事(任何事)延后,不想再留遗憾,这种紧迫感、改变了我的生命。

2. 不再争论对错,只想要快乐地活着

面对死亡时,我在想:过去我竟然花了那么,多时间,去和生命中重要的,人争论那些不重要的事。

我想到我和妻子、朋友及家人们的关系……

从那之后,我不想再尝试争论对错,那些有什么意义呢?我选择快乐。

之后的两年,我再也没有和妻子吵架,感觉很好。

3. 看着孩子长大

亲历死亡的瞬间,我没有害怕,就像是我们一生一直,在为此做准备一样,但是,死亡却令人悲伤。

这个悲伤的主要来源是,我不想就这样离开,我希望能看到孩子长大。

事故发生一个月后,我去观看女儿的演出,她并没什么天赋,表演并不是很好,但是我泪流满面,哭得像个孩子,这让我的世界,重新有了意义。

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成为一个好父亲,比任何事都重要,比任何事都重要。

这大概也是所有 “余欢水们” 的心声吧。

 写在最后 


说到底,余欢水的逆袭和反转,反映的是未来时间知觉,对一个人的改变。

一次死亡敲醒了余欢水,让他走出倒霉的死循环,开始活得越来越明白 —— 不仅看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什么,也留住了最在意的感情。

也许你我的生活也充满,了各种窝囊气,每天要应付各种讨厌的人,说一些违背真心的客套话,甚至是做一些,良心过不去的事。

也可能我们每天对着自己,的家人发脾气,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没有一场意外的灾难来,敲醒我们,就只好从别人的生活里,学会点人生哲学了。

乔布斯那句话虽然鸡汤,却是最有用的改变未来,时间知觉的方式: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

祝福你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参考的文献资料:

[1] Belmi, P., & Pfeffer, J. (2016). Power and death: Mortality salience increases power seeking while feeling powerful reduces death anxie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1(5), 702.

[2] Lang, F. R., & Carstensen, L. L. (2002). Time counts: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goal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and aging, 17(1), 125.

[3] Lang, F. R. (2000). Endings and continui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Maximizing intrinsic benefits within personal networks when feeling near to death.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2), 155-182.

[4] Park, C. L. (2010). Making sense of the meaning literature: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meaning making and its effects on adjustment to stressful life event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2), 257.

[5] Hepper, E. G.,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Robertson, S., & Routledge, C. D. (2020). Time capsule: Nostalgia shield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rom limited time horizons. Emotion.


    关注 壹心理精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