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闷死事件反思:做什么都拼速度的时代,慢下来成为最稀缺的能力

 

人生的每件事情,都取决于自己的时间表。...

关注 
粥左罗▲
 
和百万互联网精英,一起向上生长
这是粥左罗的第 539 期分享

作者 l 文七君  编辑
 l 星里浣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zzlloveutoo)
01


最近几天看到一个消息,在一个婴儿睡眠引导付费微信群里,一位新手妈妈“直播”了自己三个月大女儿去世的全过程。

新手妈妈(s霞)在群里提问,称看到监控里宝宝翻身趴着睡觉,问要不要帮忙翻过来。孩子一直“在用嗓子扯着吼”,脚还被卡进栏杆里,但是妈妈一直没有进门干预。




后来,孩子开始流鼻血,嘴唇变紫,继而没有了呼吸。最终,孩子不幸身亡。






门内,孩子在扯着嗓子哭喊,直到窒息死亡。门外,妈妈在群里讨论,期待解锁趴睡技能。

这扇门,恐怕是世界上最遥远最悲哀的距离。

这个妈妈所在的育儿收费群,推崇在宝宝几个月大时提供“训练指导”,帮助宝宝“解锁趴睡技能”。

什么趴睡技能,都是胡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对于还不会翻身的宝宝来说,最安全的睡姿,只有仰卧。

美国儿童协会也曾指出,趴睡极易让低龄宝宝死于婴儿猝死综合征,这是造成1岁以下婴儿死亡的首要原因。

这则消息一出,网络矛头立即指向了涉事培训机构。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机构的问题,自有法律来追责。我也非常希望他们能被好好整顿,否则还会有更多婴儿受害。

不过,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聊聊家长的问题。

为什么要给新生儿报这种培训班?

看看这家培训机构的口号:

“你家娃已经会趴睡,我家怎么还没学会趴着睡,是不是落后了?”

“42天,让你的宝宝解锁自主睡眠!”



机构先是贩卖焦虑,然后又神化训练效果,死死抓住了家长暗暗攀比的心理。如此,很多家长对培训趋之若鹜。



看这段聊天记录:






整个过程中,妈妈每次想进去看孩子时,群里都有人变相劝阻。

大家的共识是:只有顺利通过趴睡训练的宝宝才是优秀的。如果不能,妈妈很失败,孩子比不上其他宝宝,长大也没出息!

“生怕自己孩子不行,仿佛谁家的小孩还没有分床睡,和别人家的小孩相比,就输在了起跑线。”这是大多数宝妈的心态。

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育儿魔咒不断被利用,侵蚀了无数孩子的童年。如今甚至让无辜的孩子,付出了最宝贵的生命。

在这个处处求快的时代,每个孩子从一开始就被要求从起跑线上跑起来。

跑起来,快点跑,再快点跑。不跑快点,你就输了。

慢慢来,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态度。
02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场愚蠢的比赛


这种早教机构提倡的各种作妖育儿法,比如训练趴睡,比如哭声免疫法,一度被奉为育儿圣经。许多明星妈妈也不幸中招过,比如马伊琍。

马伊琍后来极其后悔轻信了这些理念,还专门发过一篇长文反思。

这篇反思很有价值,很多家长都陷入过这些误区。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认真读一下。




很多家长可能都亲历过下面这样的育儿过程。

出生时,按照所谓“婴儿身高体重标准表”,跟别的孩子比身高体重。稍微比标准矮一点轻一点,就心惊肉跳。

孩子还没几个月,纷纷要在第一时间送孩子去早教,训练各种技能,连睡觉都要比别人优秀。

上学了,也是各种催催催,要求孩子快快快。仿佛一步不催,孩子就要落后于人。

其实早就有科学证明,早教是一场愚蠢的比赛。

德国政府曾资助一项大规模早教研究,研究者选择了50个以早教为特色的幼儿园,和50个以玩闹为主的传统幼儿园,对所有孩子进行跟踪比较。

一开始,早教组的孩子学习水平更高,毕竟知识都提前学习了。但是到了小学四年级,早教组不但没有学习优势,而且成绩还显著低于传统组。

更可怕的是,早教组的孩子不但成绩很快被人逆转,而且在社交和情感能力方面,还有明显的欠缺。

他们更容易跟人发生摩擦,更容易犯罪,更不容易结婚。他们不擅长与人相处。

这才是早教最大的害处。

那些痴迷于早教的家长们,他们没有想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不用赶早,也不会晚。

他们不是工厂生产线上的标准产品,并不按照特定的标准活着。他们有自己的睡觉节奏,有自己的吃饭节奏,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即使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他们也会顺其自然地睡上整觉,他们会蹒跚学步,慢慢长牙。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使用勺子,好好吃饭。

即使家长不催促,孩子也终会长大。

孩子的幼年,本是最脆弱、最需要家长的时候。却在无数像驯兽一样冷冰冰的“科学训练”中,再也不会回来了。

每个孩子,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单独的个体。他们不是一道算术题,没有一个公式可以解锁所有的孩子。

马伊琍反思说:

在满月时让孩子睡整觉,多么可笑的目标啊!只要是个人,总有一天都会睡整觉。

到底在急什么呢?

写给总在跟别人的孩子比的妈妈:放松自己,也放过孩子。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你慢慢来!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宝爸宝妈们,能够像马伊琍一样,在心里跟自己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

养育孩子,是一个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过程,它没有捷径,没有速成班。

如果说育儿是一场长跑,那么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根本不是什么训练,不是什么早教,而是家长无条件的爱护,尽可能的陪伴,以及由此产生的安全感。

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最科学的育儿,是给孩子足够的爱护和陪伴,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童年。这是一个家长能够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

03

世间最快的捷径
其实是一步一步慢慢来
上面我提到的早教问题,有一个专业术语来解释,叫做“凋零效应”

如果快速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的确能让他们前期迅速获得成绩优势 。但是这个优势不会持续,很快就会凋零。

别人终归也会顺其自然地学到那些知识,而被快速填补的孩子,只会后劲不足。

凋零效应不仅限于早教,所有的成长都有凋零效应。

很多人喜欢报各种速成班,想短期内突飞猛进,成为业界牛人。

《14天成为理财达人》、《30天练就沟通高手》、《100天成就人生第一个百万》……速成课一波波地收割着那些梦想一夜暴富的焦躁人儿。

在理财上,拼速度只会让人急躁,让人无法沉心思考。他们盲目跟风,乱学了一堆,又什么都学不会。

在成长里,即使学得一点知识,他们也没耐心假以时间和实践,让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在工作中,往往急于完成任务,而不是关注如何做好。他们越是心急,越是做不好事情。每个人都想快快学会一项技能,快快成为一枚工作高手,快快成为大富豪,但是殊不知,越是想快,越是快不了。

欲速则不达,这是老祖宗教过的至明真理。

真正能够有所大成的人,几乎都是一步一步慢慢来的人。

股神巴菲特有一套经典投资理念:一支股票有没有价值,要看这家公司有没有发展前景。如果一个公司很有发展前景,那股票升值必是大概率事件。找到这样的公司,重仓买入。即使短期里下跌,也绝不轻易出手。因为好企业迟早都会涨回来。

亚马逊CEO贝佐斯曾问过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在股市里,大多数人做的是短期投机,希望立马看到收益。没有几个人能像巴菲特一样,耐心地做着长期投资,一只股持有几年甚至十数年,慢慢等着升值。

所以大部分股民都沦为了“韭菜”,而巴菲特却一直能够笑傲股市。

想要快速赚钱,反而赚不到钱。理财如此,成长也是如此。

越是急于达成目标,目标反而就越难以实现。越着急,越焦虑。越焦虑,就越迷茫。越迷茫,就越容易丢失目标。

慢下来做事产生的量变,才能引发真正快起来的质变。

这几年,我们都在推崇匠人精神,为那些专注做事的匠人深深折服。

《匠人精神》的作者秋山利辉说: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一流的心性,就是沉下心来慢慢做事。那些看似缓慢的脚步,其实走得最扎实。

褚时健种果树十几年,一棵一棵度量树距,一点一点施肥洒药,才成就了褚橙;

俞敏洪每天坚持背50个单词,背到了两万个单词,才有了做新东方的底气;

任正非说华为“二十几年来都像乌龟一样慢慢的爬”,才有了今天的华为。

真正的高手,都会沉下心来,不慌不忙地找准方向,脚踏实地地发力成长。

他们不苛求马上入场,不急着立即争先。他们不会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他们愿意付出时间,愿意慢慢来,他们相信长期主义。

一个人一步步脚踏实地的时候,就会发现:

你曾经以为的捷径,是最大的弯路。而世间最快的捷径,其实是一步一步慢慢来。

04


当你慢下来时
时间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这几天,我一直在认真看一部电视剧,叫做《清平乐》。

很多人吐槽这部剧“太慢了”。我仔细比对了一下,发现他们吐槽的“拖沓”剧情,全都是后面剧情的精彩伏笔。

不是剧太慢了,是我们太快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被按下了快进键。

看剧要两倍速,看短视频5分钟以上就失去耐心,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品味一部精品剧。

不光是看剧,生活里处处也恨不得加速前进。

20岁毕业时,看到同学找到一份看着不错的工作,怕自己慢了,也赶紧找一份工作,不管适不适合。

25岁时,看到别人结婚,即使自己没有遇上合适的人,也不甘落后,赶紧谈个对象,不管相不相爱。

30岁时,自己还没有能力自力更生,就觉得来不及了,赶紧要个孩子,不管是否准备好做一个家长。

人生的过程,在一个个世俗标准的框架里,被我们不断地缩减与省略。真正的渴望,因为总怕自己太慢时间来不及,被我们不断地忽视和遗忘。

去年有项社会调查显示,有84%的人觉得自己生活得太急燥,72%的人很焦虑压力很大。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心里犯嘀咕:你以为我想快吗?我也想慢慢来,但是大环境不允许。

“大环境不允许”,不过是我们给自己找的理由。

这世界上没有不能慢的人,只有不想慢的人。

慢慢来,不是故意浪费时间,不是懒怠消极。慢慢来,是把心态放慢,用心去感受一切。

慢慢来,是让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放下,什么时候必须驻足,什么东西更值得追求,什么东西其实并不渴望。

一个人,只有慢下来,才会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才会发掘未来的成长空间。只有慢下来,才会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才会发现人生的可能性。

慢慢来,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发现自我,找到更合适的人生。

我曾经看过一个演讲,里面说道:

有人20岁就毕业,可到了27岁才找到工作。有人24岁才毕业,但是刚毕业就找到满意的工作。



有人没上过985,却在青年时代就找到了热爱的事业。有人上了北大进了大名企,却一生都没好好想过自己到底想做的事情。

有人25岁当上CEO,却只活到50岁。也有人50岁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每个人人生的每件事情,都取决于自己的时间表。

J.K.罗琳被拒绝12次后才出版了《哈利波特》,马云35岁才有了阿里巴巴,雷军41岁才有了小米,摩根弗里曼52岁才迎来事业的爆发,褚时健74岁才创立了褚橙。

25岁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子女成双,固然令人可喜。但是35岁还不结婚,40岁才重启一份新事业,也没有什么所谓“太晚”。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走着自己的路。

谈不上落后,也无所谓超前。在命运为每个人安排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准点。

所以啊,别害怕那些所谓的来不及。慢慢来,去发现自己想要的,才能过好真正的人生啊。

试着慢慢来吧。

慢慢吃一顿饭,慢慢欣赏路上的清晨与黄昏。

慢慢谈一段恋爱,慢慢发现生命中最珍贵的情感。

慢慢学习新技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慢慢思考与实践,慢慢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当你试着放下快节奏,才能体会到真正的人生。

当你慢下来时,时间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做什么都拼速度的时代,慢下来成为最稀缺的能力。
END
职场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越来越关系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我把职场中最重要的表达和沟通场景
需要的方法技巧都放在这门课里了
学完立马就能用,都是实战技能
看完记得关注@粥左罗
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


    关注 粥左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