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今日·明天:华侨试验区的崛起

 

日出东方,滨海神话。在中国的版图上,在全球潮人之都汕头经济特区东部,有一座新城神奇地拔地而起——华侨经济文化...





日出东方,滨海神话。

在中国的版图上,在全球潮人之都汕头经济特区东部,有一座新城神奇地拔地而起——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她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让我们来揭开她美妙而神秘的面纱……



蓝图规划

暮春正阳,万物生枝。

2016年4月29日,薄雾蒙蒙,海风潇潇。

汽车奔驰在秀丽宽敞的东海岸新城滨海大道,刚到任不久的汕头市委书记陈良贤来到华侨试验区调研。

一个声音回响在陈良贤的脑海里:“能为汕头的父老乡亲服务,为汕头的创新发展出力,倍感重任在肩。”

车窗外花繁叶茂,棕榈树齐刷刷的。年富力强、浓眉大眼、健壮稳重、戴着无框眼镜的陈良贤,一边听介绍,一边思忖着:

汕头是侨乡,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侨胞心系祖国,情牵家乡,且积聚了底蕴深厚的潮汕文化,培育了敢闯敢干诚信的潮籍乡亲,市场经济孕育了大批内生动力充足的民营企业。汕头地少人多,华侨试验区这个平台十分宝贵,要装什么进去?发展什么产业?一定要把好关。

汕头三面环海,海岸线长,前期已开始起步填海东海岸,国务院批准设立华侨试验区,为此,汕头干群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要充分利用这个基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加快华侨试验区建设步伐,要学习借鉴前海、横琴等地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将试验区打造成面向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和聚集发展创新平台。

让我们来回顾争取创建华侨试验区走过的路……

时光的隧道回到2013年11月,汕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抓住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有利契机,向省委、省政府上报《广东汕头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定位为汕头海湾新区、全国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全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粤东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规划呈上后,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省政府很快审议通过了,要求汕头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大力实施聚侨兴业战略,打造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构建“华侨经济门户,世界潮文化之都”。

2013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汕头经济特区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请示》上报国务院。

2014年2月10日,时任汕头市委书记的陈茂辉应邀参加中央政研室在中南海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座谈会,他在会上发言,阐述规划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是汕头贯彻落实中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部署的战略支点,也是事关汕头开启特区深化改革新征程,引领推动粤东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时任市长的郑人豪等汕头全国人大代表积极撰写议案,抓住赴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时机,呈上议案,建言献策。

市领导还请朱小丹省长向李克强总理写信,阐述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意义。

此外,又赴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恳请侨领们支持联名写信上报中央。得到了谢国民、陈有汉、陈伟南、林建岳、刘艺良、陈经纬等一大批侨领潮籍乡亲的拥护,一份由100多位华人华侨、著名潮商联名的请示信件飞速呈送到中南海。

2014年1月,外交部、商务部、工信部、侨办等20多个国家部门对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表示支持!

2014年5月,朱小丹省长关于“支持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信件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给予支持的批示。

2014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明确指出:支持华侨试验区着力转型升级,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有关国家(地区)的人文合作;支持华侨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大政策支持,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发展。

喜讯传来,大家欢欣鼓舞,击掌相贺!

至此,华侨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华侨”命名的国家发展战略平台,汕头再一次站立于改革开放的潮头,以“国家级”的高度成为万民瞩目的焦点。

2014年12月8日,华侨试验区正式挂牌,着力打造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

2015年6月,又新晋为全国五个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首次正式亮相中欧合作舞台,成为汕头迈向国际化的重要开端!

华侨试验区得到顺利批复,成为第一个被赋予“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内容任务的国家级新区。

建设者情怀:勇于挑战,傲立潮头

在华侨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有一群忘我工作的生力军日以继夜奋战.....

浩瀚海滩边,造陆“吹填”工地如火如荼,波澜壮阔。“吹填”,这是“中交”围海造地的专用术语。



利用2008年就开始施工建设的东海岸新城作为华侨试验区核心区,与实力雄厚的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签了合同,由“中交”和汕头市政府合作开发建设东海岸新城。我特地采访中交(汕头)东海岸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奉祥先生。

年刚不惑、厚实沉稳的蔡总侃侃而谈:“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核心区域东海岸新城的围海造地构思之大胆、工程量之大,全国首创,它西起汕头港导流防沙堤,东至澄海莱芜岛,分为新津、新溪、塔岗围三大片区,东西方向长13公里,南北方向纵1.5-2.5公里,涉及修建海堤、吹填造陆、架设桥梁、铺设道路、河涌泵闸、市政管网等多项复杂工程。”

他稍停一下继续自豪地说:“我们是世界第一流的疏浚、公路、桥梁企业,资本雄厚、有领先世界的专业设备和年轻精锐的技术队伍。华侨试验区承担着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城市扩容提质、产业转型升级的责任,为因侨而立的汕头特区打开全新的局面,我们感到这个任务既艰巨又光荣,我们分为16个项目组,现已成功‘吹’地三万六千亩,面积24.25平方公里,已投资约120亿元,演绎了沧海变桑田的传奇。”

这是一支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的年轻队伍,因长年累月风吹日晒,皮肤晒得像古铜色,双手长满老茧,看上去只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一说出衔头,竟然许多人是工程师。

就是这些平凡的“普通人”,离乡背井,四海为家,把汗水洒在汕头海滩上,用高科技方法,“吹填”起了一座海滨新城!

小汽车行驶在新铺设的宽敞笔直的东海岸新城堤顶路上,窗外是一片碧海蓝天,黛青色的海水一望无际。来到约定的地点,我首先见到一位身材高大,个头有1.8以上的青年男子。一介绍才知道,这位年轻小伙子,是中交(汕头)东海岸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建伟。

这么年轻!我颇感惊讶,由惊讶而敬佩,好奇仰头问他:

“丁总,你老家哪里?青春几何?”

“我来自内蒙古,1982年出生。”丁总快言快语,乐呵呵地说。我不由得仔细打量眼前这位年轻老总:魁梧英俊、鼻梁高耸、嗓门洪亮、皮肤黝黑,就像个挺拔豪放的骑士。就是这么一位80后的小伙子,他最先奔赴这里,带领工程人员操作着世界一流的“吹填”设备围海造陆,在“吹填”海滩上已战斗多年。

“丁总,到汕头围海‘吹填’,困难大吗?” “大!汕头位于东海、南海交汇处,海滩以淤泥为主,而且台风频发,每年多达20多次呀!”

我望着一马平川的“新”地,感慨万千,好奇地问:“这么大面积的土地是怎么‘吹填’出来的呢?”

“这有一套科学严密的操作规程,还要有高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仅一条‘吹填’设备之一的绞吸船,就值4个多亿!”丁总如数家珍,继续说:“吹填工程,就是用绞吸船、耙吸船把泥沙从海底吸上来,然后通过管线把泥沙混合物‘吹’送到规划好的指定区域,再插入吸水板,铺设地膜,使用塑料泵等将填垫砂土中的海水引排出去,达到指定的标高,形成陆域,然后进行打桩。简单的说,就是将泥沙通过排泥管线输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填筑的作业,这是‘吹填’造陆的重要环节。我介绍位‘吹填’专业高级工程师吕晋锋,跟您谈谈。”

吕晋锋轻轻地走过来了。

如果不是丁总已先给我作介绍,我是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的这位“小巧玲珑”、斯斯文文、不善言辞的年轻人竟然是在海边呼风唤雨‘吹’田造地无数的专家!

吕晋锋介绍说:“我刚到汕头时,海堤才开工建设,为尽快出形象进度,先进行‘裸吹’,吹填流失很大。困难和损失最大的是2013年碰上超强台风‘天兔’正面登陆汕头,所有的基础设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尽量减少损失,所有人都奋战在第一线,我们费劲地把庞大沉重的绞吸船等设备拖回港口避风,能撤离的设备尽全力拉回来,连夜抢救修复缺口,大家几乎几天几夜没合眼。”

在一旁的一位工程师说:“正在这个时候,晋锋家里打来电话,说妻子刚刚生孩子,不幸患上红斑狼疮,但小吕为了顾‘大家’就顾不上‘小家’,坚持在施工现场,他面临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一下子就瘦了20多斤。”

说着说着,丁总的眼眶潮湿了,我们都为之动容,沉默了。

新津河大桥分部项目书记吴茂远说:“我们结婚生子,只生不养,可难为我妻子了,既当妈又当爹,我们亏欠家人太多了!我们忍受着孤独与寂寞、烈日与寒冷,但每当看到图纸变为现实,心里就充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一切痛苦与劳累都化为乌有!”

多么可敬可爱的人!

在工地上,我还采访外砂河大桥分部负责生产的副经理臧骏。黑亮健壮、诚恳实在的臧骏指着连结三个片区的新津、外砂两座大桥说: “这两座大桥属于河海地况特别复杂的工程,光是第一步的桩点定位测量,就让工程人员吃尽苦头,往往操作一根桩都要反复多次才能成功。有时,一根桩的位置相差不到10厘米,地质就完全发生变化。外砂河大桥主桥零号块设计方量2369立方米,采用C55高强度混凝土需要一次性浇注成型,这种桥梁超大体积浇混凝土现浇施工,国内尚无记录。浇注期间,正值夏天酷热,为降低产生高温裂缝的风险,保证工程质量,我们一批80后工程师们连夜紧张地商量对策。”

最后确定方案:第一,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加冰降温;第二,用液氮技术在浇注过程中降温,确保把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28度左右。

这种技术在国内建桥史上,尚属首创!

外砂河大桥和新津河大桥两座大桥的成功竣工,是中交建桥史上的新突破,让“中交人”无比自豪!

工作环境艰苦,夫妻分居两地,老人孩子留守空巢,这就是中交人的家庭常态,华侨试验区辉煌的背后,蕴含着多少建设者的奉献和牺牲!



忘我工作的不仅是施工现场的劳动者,还有一群默默无闻工作在试验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

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到,他就是汕头市政府党组成员、华侨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先宏。

11点正,他准时结束会议,出来歉意地握手,没有客套话,马上进入主题,试验区有关局领导都到场,一起交谈。我事先列了个采访要点,提出问题,大家一个接一个说,紧凑而有序,没有人关注时间,一直到肚子咕咕叫,吴书记一看时间:“哟,快一点了,咱们去饭堂将就一点吧,然后再继续谈好吗?”

一种敬佩在我心中油然产生。

我们回到会议室又继续谈,大家围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做好发展规划、争取政策、招商引资、上联下达、企业申办、宣传接待等,做了大量工作。

2014年1月,首次赴港举办21世纪“同享海上丝路新商机,共建汕头华侨试验区”招商活动,吴先宏在会上话语铿锵:“凡是来华侨试验区办事的客商和登记的企业,不用找关系、托人情,凡是政策允许的、凡是其它地方能够做到的,我们都能做到,并将做得更好!我们将竭尽全力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建成!”

招商会成功达成一批意向投资项目,李嘉诚等香港商界名人对华侨试验区的新气象和办事效率感到欣慰,大力点赞!

在谈到试验区干部的工作情况时,吴先宏由衷地说:“刚开始我们一共才20多个人,机构初建,编制少,事情多,管委会所有同志都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毫无怨言,大家调侃自己工作起来是‘白+黑’,各局室每天除做好常规工作外,还经常要深入到各个建设工地现场,风吹日晒雨淋,夜里赶着起草各种重要文件到更阑。超负荷的工作量,让有的负责同志病倒了,发着高烧,不得不被迫住院治疗,等不及病愈就匆匆出院,带病投入工作之中。”

新城崛起

金凤花开,鮀城欢笑。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伸向远方。

创造者们将把试验区打造成汕头特区的“升级版”。目前,华侨试验区已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被列为全国五个“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之一,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签订了“一对一”结对合作协议,“华侨板”区域股权交易中心,香港东风投资IBM亿康跨境电子商务联合创新实验室汕头中心正式挂牌运作,进口商品直销博览中心试业运营,华侨金融中心、珠港新城、华侨创新产业城、粤东物流新城、苏埃隧道等系列工程都在日新月异规划、建设中。

华侨试验区核心区东海岸新城围填海及水利工程已全部建成,连结新津、新溪和塔岗围三个片区全长16公里的滨海大道已基本竣工,沿线的新津河大桥和外砂河大桥也已合龙贯通,直通莱芜岛的莱芜大桥也已于上个月开始兴建,力争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华侨试验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信滨海新城南滨片区正加快建设。其中,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将成为试验区的新地标,雅士利总部大厦、超声总部大楼、太安堂总部大楼等75家总部企业正在加快推进。

不仅这些,更吸引人的是“华侨板”,这是全国首个以“华侨”为主题的股权交易市场,现有挂牌企业386家。

陈良贤在听取“华侨板”的汇报后指出: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吸引证券、保险、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落户华侨试验区,推动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互联网金融、产业链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打造创新创业综合金融服务基地,切实增强试验区的活力和影响力。

大型央企中交、中信、中海、五矿、华润,世界著名集团公司正大集团和本地实力雄厚的龙光、国瑞地产等纷纷进驻试验区。国家级人才引智平台“海智计划”、全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省级示范基地”、“互联网+”产业生态园等已陆续落户…… 目前,进驻企业已达2000多家,总注册资本近200亿元。华侨试验区迈出坚实厚重的第一步!



吴先宏介绍说:“试验区将构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聚集发展创新平台;打造华侨文化交流、对外传播两个基地;建设跨境金融服务、国际采购商贸物流、旅游休闲三个中心;发展跨境金融、商务会展、资源能源交易、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医疗服务、信息、海洋等9大都市产业体系。”

“初步规划,到2018年,起步区开放型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地区生产总值255亿元左右,常住人口达到54万人;到2022年,核心区初具规模,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左右,常住人口达63万人;到203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试验区,实现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地区生产总值1115亿元左右,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

正阳万物生枝叶,海波荡漾暗留香。陈良贤书记望着一望无际、宽阔平坦的新城,高兴地说: “这是汕头的宝地呀!一定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招商、高效率服务。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坚持高端引领、创新引领、人才引领、现代引领,把有限的土地空间用来发展高端产业、高技术产业、高贡献率产业!”



日出红霞满天,新区毓秀生辉。我站在东海岸新城的滨海大道上,极目远眺,缕缕云烟海天一色,碧波浩淼海鸥盘旋,蜿蜒有致的长堤斜卧着,仿佛一道海上“万里长城”,白色的大桥和笔直的道路直通莱芜岛,将与南澳大桥无缝连接。一处处建筑群正在恢宏而有序地建设中,此情此景,构成一幅无比壮观圣洁的画面,我突然产生灵感,来了诗兴:

玉带增辉南海边,

滩涂十里变平川。

华侨试验新区现,

四望风光如画妍。

(来源:汕头日报   作者:林璇    图片:蔡立喜)


    关注 潮汕商人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