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4岁女童被继母虐打:毁掉孩子,这一件事就够了

 


作者丨夏木
首发丨育儿有心(ID:yueryouxin2020)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黑龙江4岁女童被继母虐打进ICU”,越看越绝望。

家本来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却成了女孩噩梦的来源。

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最终被折磨的遍体鳞伤、昏迷不醒。
翻看了小女孩的几张照片,满身都是烟头的烫伤、刀片的划伤,脑门正中间有一块很大的伤疤,孩子的嘴唇也用剪刀被生生地剪开。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她被打进医院3次。这次直接进了ICU,颅内出血,多器官衰竭,昏迷不醒,能醒过来的机率微乎其微。
而每一次的始作俑者,都是她的继母。

有一次,继母在医院里陪床,到了吃饭的时候,继母只顾自己的孩子,却不管她的死活。

饿的不行了,继母就让她扒拉垃圾桶里的卫生纸吃。

在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时候,小女孩的父亲说:“都是她打的,我没参与。”

难以想象,作为父亲,这个本该是保护自己孩子的角色,在女儿多次被殴打的时候,不仅没有出面阻挡,反而也曾用手、数据线、笤帚殴打女孩。

而她的亲身母亲,在得知女儿的遭遇后,却说要“看后续”,因为自己没有经济能力,还要赚钱养儿子。

这个可怜的孩子,最终活成了一座孤岛,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ICU,生死未卜。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真的太可怕了。

世界上真的有一些父母,披着父爱如山的外衣、打着母爱如海的幌子,将自己的孩子当作野兽在驯养,一遍遍暴打子女。


1
孩子的问题,是成年人造就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父母打孩子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有一个网友分享了她的经历:

5岁的时候,父亲每天晚上回家都要打她一顿,才能睡觉。

有一天,父亲回家晚了,她就坐在门口等着,等他回来打她。

7岁,因为打碎一只杯子,父亲用皮带抽她,抽得她浑身是伤,直到她大哭着求饶,父亲才停下,让她站起来。
从下午站到了晚上,晚饭时,全家人都在热热闹闹吃饭,只有她一个人饿着肚子,面壁思过。

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小声说了一句,累死了。

父亲听见以后,又罚她站了一个小时。

上了中学,有一次她说错话,惹父亲不开心,父亲直接拿起桌边的凉水壶砸向她,手臂被碎片割破,去医院住了半个月。

长大以后,她不敢谈恋爱,不敢结婚,害怕自己心里有缺陷,害怕为人父母以后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电视剧《不完美的她》中,也有一个长期遭受虐待的小女孩——穆莲生。

莲生出生的时候,父亲去世,妈妈独自带着她和新男朋友一起生活。

妈妈原以为,新男友可以缓解两人生活的窘迫,却不想他成了莲生噩梦的源头。

继父让莲生站在屏幕前方,配合他玩射击游戏。枪声响起,她就要应声倒下,姿势不对,就得重来一遍。

玩捉迷藏的时候,莲生要封闭在纸箱里,满头大汗,没有继父的同意,不能出来。



即使眼睛被打伤,也会安慰妈妈说,没事。

最扎心的是,在这样一个长期家暴下长大的孩子,她却异常地懂事。这种懂事,是最让人心疼的。

布伦布郎说:“父母的个性、价值观、教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家庭亲子关系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

从小在棍棒下长大的孩子,内心的恐慌和不安,会伴随他们一生,轻则影响情感,重则人格缺陷。


2
从小不被善待的孩子,成年之后很难会善待他人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

有一位父亲在和妻子离婚以后,情绪激动,行为异常。

当他和7岁的儿子,在天桥上行走时,将儿子从天桥上推了下去。

随后,孩子被天桥下的车辆碾压,不幸身亡。



在后来的采访中,这位父亲说,因为离婚刺激过大,孩子又一时惹恼了他,才酿成惨剧。



父母的坏情绪,由无辜的孩子买单,这大概是最悲惨的事实。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对比自己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

而在一个家庭中,孩子是最无还手能力的那一个。

本应是孩子最能依靠的父母,却成了孩子眼中最想逃离和报复的人。

太多的家长,对于生活和婚姻中出现的问题,不去正面处理,反而将愤怒和挫折发泄到孩子身上,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其无能的表现。

生一个孩子很简单,最难的是如何养育一个孩子。

为人父母,确实会很辛苦、压力很大,但这也绝不是你打孩子的理由。

李玫瑾教授曾说:

一个人如果小时候没有被人善待过,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后善待这个社会。

家暴可能会带来一时的震慑,但是在孩子心底留下的却是无法磨灭的伤害。

而那些被打的孩子终其一生,可能都无法面对被虐打所带来的痛苦,无法和自己糟糕的童年和解。


3
孩子也是大人的父母


李玫瑾说过: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孩子就是大人的父母。大人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孩子教育了我们。

如果作为父母,暴力是你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毫无意外,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这样。

正如《不完美的她》中,虐待莲生的继父,他的童年也是在冷眼和家暴中度过的。



被家暴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个父亲以后,曾经压抑的童年的创伤,被自动激活。

越是拼命逃离,越是拼命避免成为父母那样的“施虐者”,越是不自觉地沿袭父母的一套方式。

有一个育儿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儿子三岁的时候,尝试自己穿衣服,却总是把衣服穿得歪歪扭扭,每次还总是一个期待的眼神,渴望得到妈妈的表扬。

她没有责备孩子,而是说:“宝宝,你真棒!如果最后一颗扣子能试着往上扣,就更好了。”

在妈妈的帮助下,孩子不仅把扣子都扣好了,而且之后的每一天,孩子都会自己乖乖地穿好衣服。

有时候,孩子犯一点小小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人父母,我们更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爱和尊重,他们才会越来越优秀。
作为父母,我们都想让孩子记住大人给予的每颗糖,但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却是鞭子和伤疤。

那些靠打骂达成的目的,只是暂时的,它所引起的孩子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视会异常强烈。

而那些靠爱和尊重达成的目的,才是长久的,它会让孩子学会如何爱自己和他人。

为人父母,愿你能给孩子多一点爱和耐心,为他的人生谱写一层温暖的底色。

作者:夏木,执笔取暖,想用文字温暖人心。首发育儿有心(ID:yueryouxin2020)关注儿童心理成长,每天分享实用的育儿知识,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注: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b]


    关注 育儿有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