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起的浮夸

 

最完美的产品永远出现在广告里,但是教育是不能浮夸的,否则一个本可以相对完美的人,却只能出现在墓志铭里。...

| 无界 · 颠覆 · 激发 |
全球人力资本优化体系缔造者
会哭的人不一定


现在是个娱乐感十足的年代。自从自媒体兴起之后,营销这个原来只与企业有联系的词汇似乎倾泻到每一个个体的身上,个体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百米冲刺式的营销模式比拼,致使营销观念的更新速度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程度,这一个还没缓过神儿来,新的营销就又出现了,充分的说明了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一直在变。



自从投身教育培训行业以来我似乎淡化了对营销的学习,更多的精力是放在自己的学习和教育培训产品的打造上,所谓的淡化并不是不重视,恰恰是更加重视的结果。营销不同于浮夸,在笔者心目中教育培训这种知识产业毕竟还是不等同于商业,但是它能够创造的价值一定是超越商业预测范围的,或者直接说无价也不为过。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国家会为一个纯粹的商人而树碑立传,但是中国是有孔庙的、美国是有贝尔实验室的。知识的殿堂和艺术的殿堂是一样的,它不允许只有钱存在的,因为那里没有供奉钱的位置,但是那里从来不缺少钱,准确的说是那里不缺少价值,更加关键的是那里充满着真、善、美、智慧。



原来的社会是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当然现在也一样重视教育,只是被当今浮夸化的营销迷乱了双眼,不知该选择什么方法,但对于知识的敬畏似乎比以往略少了一些,这一点在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的称呼上就可以多少有些显现,以一个现象为例,例如近代史上像陈寅恪、梁启超、章太炎、钱穆这样的人才被大家被社会认为是大师,而他们从来对大师这种称呼都不感兴趣,只是默默的做着自己,为教育奉献着,导致那个年代大师的产量是很有限的。现在不一样,因为对营销的错误理解,直接导致的就是教育培训行业的“大师”产量是极高的,似乎历朝历代“大师”都没有像今天这般繁荣昌盛,而且不同的是今天的“大师”往往是自称的,在我去思考还有什么事能比这更让人恶心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那就是当别人如果称呼他们大师的时候,他们竟然承认了。这基本是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比较显著的浮夸表现。



教育的需求者也会有同样的浮夸表现,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首先我是绝对相信每一个家长都是真心并且迫不及待的将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哪怕付出再多再大的代价都是在所不惜的,这也正印证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往往是因为方法的缺失、错误的判断、对责任的懈怠以及超乎想象的溺爱往往使得真心的教育变的浮夸而适得其反,人伦颠倒。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有不足的地方,但是首先要确定的是不能无序,中国古代的教育是重本的、重礼的。《论语》当中就有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中也有大篇幅的对礼的阐述,不做一一列举,其中强调注重家庭的和谐,强调爱,但绝对不会颠倒人伦。也许我在此说的有些过火,但是今天的家庭当中有很多已经展现出孩子是核心,而且很多公认孩子是自己家的小祖宗。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也许这是一个还没有做父亲的人无知的言论,但我仍然相信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都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如果对孩子溺爱式的教育虽然让孩子生活的舒适而无忧,但是这种教育的背后却是一种浮夸,一种脱离了教育本质的浮夸。直到孩子发生了不可挽回的事情之后家长才有些悔悟,但是那都已经于事无补了,这可能最多只能让孩子成为父母生命的延续。现在很多孩子,小到刚刚步入校园,大到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自立甚至无法自理,输不起,承受不了打击,直接导致的是当进入社会之后很难容易组织融入社会,这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是浮夸的教育让他们失去了他们本应该具备的素质,是浮夸的教育剥夺了他们生存的能力。人们总是这样必须到事情无法挽回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基本的问题,但是教育和人生一样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谁都不可能有第二个童年,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必须接受,但是接受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去争取改变,商业的产品是可以浮夸的,就像最完美的产品永远出现在广告里,但是教育是不能浮夸的,否则一个本可以相对完美的人,却只能出现在墓志铭里。



这是一种玩不起的浮夸。


    关注 PXG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