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推送...

 

隔壁老王都馋哭了!...





马上就是端午节了,吃货们内心激动有木有?

毕竟,这几天,正是粽子们的“shou-time”。吃货们,可以一边休假过节,一边还可以垂涎三尺的翻牌子——红枣粽、玉米粽、肉粽、豆沙粽、蛋黄粽、八宝粽……



不过,吃货们翻牌子的习惯,那可是很不一样,每每此时,南方党和北方派都会高喊“我们不一样”:

南方党:平时爱吃甜,吃粽必须咸!

北方派:吃粽是一门艺术,红枣豆沙我最爱!

每年端午,南北两派,都免不了来一场粽子甜咸之争的口水大战,别看两派近乎歇斯底里,但这场大战,我喜欢:你上“火腿鲜肉五花肉”,他来“豆沙红糖玫瑰花”……





而除了正宗的“甜、咸”两派这些年,甚至还有异军突起的“邪教联盟”:辣条粽、榴莲粽、海鲜粽、星冰粽等等。

必须说,如果没有两派的终极PK,作为普通吃货的我还真不知道,粽子居然如此“流派纷呈”!

01
为何粽子南咸北甜?


在咱们的印象中,论饮食习惯,自然是北咸南甜,但是在粽子领域却“乾坤大挪移”,成了——北甜南咸!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为啥呢?


关于端午的起源,咱就不多说了,看官们也都知道:这节日起源于南方,但流行于全国。换句话说:九州人民,都过这个节。

既然是过节,对于古人来说,那基本都是祭祀天地神灵的大事,除了香火旺不旺,还要看——祭礼重不重

过春节的祭品咱都知道——上肉,因为肉在那年月就是奉献给神灵的稀缺品。那么端午节呢?也得上点不一样的稀缺品。

但稀缺品这东西——南北不一样。具体来说,就是:南方盐更贵,而北方糖稀缺。
先说盐巴这东西,别看它个头不大不起眼,制作工艺也不复杂,但问题是人人都需要。

从汉代开始,各朝各代都对食盐进行严格管控,盐税就是国家最强的经济支柱之一。盐巴这玩意儿,在当时可是妥妥的硬通货——这一点,中外都一样,在欧洲,盐巴甚至可以拿来当货币。

这样一来,盐的价格就比较高,成了一种好东西。这一点,对于南方人尤其如此,因为南方相比北方开发的比较晚,经济曾经一度落后。

再来说说糖这“宝贝”。糖的来源,南方是甘蔗,北方则要靠甜菜。而南方甘蔗的产量,要远大于北方的甜菜。这种情况下,糖对南方人来说真不算啥。可对北方人来说,嘴里含口糖,好奢侈啊!



这可真不是“黑”古代,白糖、红糖、奶糖,对于在北方度过童年的80后们,都还是稀缺品,就更别提那个没有物流、快递的时代了。所以,对于北方人来说,糖真是好东西。

两厢对比,北方自然是糖更好,而南方则是盐更贵。所以,在做端午祭品——粽子的时候,就形成了:北甜南咸。
02
这些口味的粽子你都试过吗?


不过,既然“北甜南咸”的口味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它就不是铁律。这几年,就催生出了很多另类口味的网红粽子

比如:2017年异军突起的榴莲粽,你能想象榴莲融合糯米的那个酸爽吗?人家榴莲粽不但成功上市,而且一度甚至卖到脱销断货!号称“最有味道的粽子”。



再比如:想吃小龙虾吗?小龙虾粽就能满足你!想象一下,粽子的外皮,小龙虾的内核,这样的粽子吃下去,能不爽吗?“最网红粽子”,名不虚传。

如果,你贼喜欢吃辣子,不用担心,泡椒牛肉粽子满足你,除了牛肉,糯米中还裹着辣度十足的——泡椒。这款粽子,专治“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各种粽子,够开眼吧?嘿,论另类和风骚,还要数今年上线的——螺蛳粉粽

说起螺蛳粉,它的辣、爽、鲜、酸、烫,绝对是岭南一绝、风味独特!可是把它弄成馅儿,包进糯米,那会是啥体验?
戳下方图片,有惊喜↓↓




嘿,其实螺蛳粉粽子并不是真的把螺蛳粉放进粽子里面,而是把螺蛳粉的调味料当成馅料,从而弄出螺蛳粉味道的粽子。而真正包进糯米馅中的,则包罗万象,有:酸笋、木耳、酸豆角、花生米、腐竹、鹌鹑蛋……凡是跟螺蛳粉味不冲突的,尽管放。
戳下方图片,有惊喜↓↓




螺蛳粉粽子都有了,是不是说明离螺蛳粉月饼螺蛳粉饺子螺蛳粉汤圆也不远了?

这正是:吃货们喜欢什么口味,市场就能制造出什么样的粽子。论发明创造,吃货们,简直不输科学家,或许,吃货们才是粽子的上帝。

看到这,你以为我们今天推的是粽子?不!我们推的是螺蛳粉
广西柳州地道螺蛳粉5包   
原价59.9元
现价仅需48.9
每包不到10块钱!
一碗螺蛳粉端上来,粉白、油红、汤底亮,花生米做点缀,还有金灿灿的腐竹、圆鼓鼓的豆角,更有销魂的酸笋,鲜香醇厚的筒骨老汤底…

当嗦到第一口螺蛳粉的时候,你会觉得一切都值了!劲道爽滑的米粉,带着嚼劲的酸笋,油炸的腐竹和花生米,香到爆炸。

不仅如此,这还是假期必备午晚餐,端午睡懒觉刚起床,又不想做饭,外卖又腻?把公司发的粽子煮上,配上一碗浓香的螺蛳粉,Q弹有劲,倍儿爽,这岂不就是生活的滋味——“酸里面带着甜,甜里面透着酸”?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开吃


    关注 看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