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狂野拍人的一百种方式

 

在排山倒海的nudge中,MSN给用户做了限制,每天只能用这个功能两次...



本文由公众号勿以类拒(ID:nfccmzk)授权转载,作者林达浪

这些天,各大微信群(除了亲友群)都被微信新版本的“拍一拍”消息轰炸。各类班级群、小区业主群、媒体读者群、歌迷群,甚至是几乎没联系过的水果拼团群,都在狂改群昵称,相互拍人。

摸着在网络世界逐渐被拍淤青的身体,内心忍不住问一句:有事说话,没事拍我干嘛?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问了身边00后同事。适时她的微信还未更新,看到我笨拙地划开屏幕,双击了一好友的头像,弹出的那一行字:“你拍了拍XXX”。

她脱口而出:“这不就是QQ的窗口抖动吗?”

她不屑一顾,我也是。QQ的窗口抖动还能用强烈的手机震动提醒对方回消息。而这个6月16日悄悄上线的“拍一拍”功能,除了能显示一行字,屏幕轻微地抖一下,最终能达成的“提醒”效用大打折扣。



QQ的“抖一抖”与微信的“拍了拍”

还好,语言给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与“抖”相比,拍这个字,在中文世界里大有天地。它首先是个形声字,模拟用手拍打发出的声音。而到了具体的语境,这个“拍”又能有不同的意思。

《新华字典》给出的释义里,拍可以是轻抚,表示友好或爱护,所以中国人喜欢“拍肩”。可以是一种抚慰,如清代作家张潮《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里提到的“妇手拍儿声”。但同时可以是歇斯底里的,表达愤怒的,像是捶台拍凳。

换句话说,你永远不知道屏幕那方拍你的人,到底出于什么目的。

“拍了拍”的不同含义

哪里有想象的空间,哪里就有段子手。改个群昵称,无数让人捧腹大笑的梗就来了。只要有梗,就有流量狂欢。

但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社交媒体,微信的一举一动能影响中国人的社交语言和生活场景,让人不得不加以警惕:每一个调整,能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好吗?



来源:微博网友
01
拍了领导,我不尴尬


“与其玩QQ剩下的梗,不如好好地把其他功能完善一下,”微博的一个热门留言写道。

知乎认证为互联网从业者@JERRY残荷听雨给微信官方出了共计28条建议。“1.删除聊天框不删聊天记录、2.删除的聊天记录可以找回,3. 被对方删除好友后,有提示···”,底下获得超2万人点赞。

这些都是出自人们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有着很具体的场景需求。例如,一名80后的互联网营销员小黄和我说,最想让微信提示她,谁把她删除了。

“经常聊(营)天(销)聊得很开心,转头别人就把我删了,”她很委屈。“如果出了双向删除好友功能,我就不用过年给别人发拜年微信时,才发现我已经不是人家好友了。”

一名95后的记者则希望微信语音能有进度条。每次对采访对象的语音回复做整理时,她都有听不清楚的一小部分。“我明明想听的只有那几秒,但每次要反复听那一长段。”

从实用主义角度看,“拍一拍”解决现实需求的功用不大,更像是对现状做出的小改变。网友曝光的掌舵人张小龙的朋友圈,对其解释称:“微信史上只用一行代码的有趣功能终于来了。拍一拍,像蚂蚁一样打招呼。”



网友曝光的张小龙朋友圈

只用一行代码就能挑起互联网的千层浪,即使不太有用,微信的目的已经达到。况且,张小龙也强调,这仅是一个“有趣”的功能。

无用与有趣的功能设定,却恰恰能满足部分在社交网络上存在度低、甚至有些失语的人在群聊的需求。

简单的一个“拍一拍”,能引起他人对你的注意,传递着“你也在意着他”,“你在想他”,“没事可以多联系”的深意。

这样含蓄隐晦的中国式表达,不需要剧烈的手机震动,也无需未读群聊中令人焦虑的红点,更像是一个寒暄与问候,一个小提醒:“我还在这里”。



微博网友“银河系漫游小饼干”的留言

它还可以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在月黑风高的加班夜,领导们可以用拍了拍的方式,表示他已阅消息。省掉“收到”、“好的”等打字的时间,上级只需双击头像,就可表现他的态度。当然,这样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背后的深意很难猜。

但这样的互动,一定是不可逆的。领导拍几次都可以,但要是下属不小心手滑拍了拍领导,就可能被移出群聊。
选自豆瓣哈哈哈哈组的投稿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灵敏的“拍了拍”,因为太容易手滑了。这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最大的噩梦,无论是拍与被拍,尴尬常让他们无地遁形。

社恐朋友小张对我说,平日最害怕的就是突然被提问,突然被@,突然受到他人的关注。即使明知是毫无实质的内容,被别人“拍了拍”也会加剧她的焦虑:“为什么要拍我?我该怎么回复?会很尴尬吗?”



选自豆瓣

中文语境下,“拍”有太多场景可以被运用。而“拍一拍”这个弱提醒且无法撤回的设定,既是很多人快乐的源泉,也是不明所以的人烦恼的根源。
02
时代的轮回


当拍一拍在2020年成为微信时代的弄潮儿时,以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为代表的互联网前辈们也许要看不下去了:这不就是他们十几年前玩剩的梗吗?

14年前,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的宿舍与舍友创办了脸书,目的是让哈佛学生实现线上聊天、交友、交换新动态。

脸书上线初期,一个“戳一下”(Poke)的功能也随之上线。人们可以到任何人的个人主页上点击“戳”的按钮。随后,对方就会收到一个文字提醒,显示他被XX戳。感兴趣的话,亦可以戳回对方。

这个极度有暧昧和挑逗性的小动作受到当时用户的热捧,尽管这本身并不代表什么含义,顶多能快速吸引他人的注意。为此,facebook官方解释称:

“当我们发明戳一戳时,我们觉得很酷的是它没有什么特定的功能。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诠释它,我们鼓励大家创造出自己的意思。”

即使已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功能,戳一戳也从未消失。到了2017年,脸书官方甚至将戳的按钮设置得更为显著,直接设置在用户头像的下方。

这一调整也遭到了很多网友的反对和排斥。新的戳一戳功能加剧了手滑的风险。“戳人应该是一个很难操作的过程,这样女孩才知道你是真的在想她们,”脸书网友戴夫认为。
不过,与强调熟人社交的微信相比,脸书的实时通讯功能相对更弱。与微信更像的是当年微软公司推出的MSN(Messager)。它需要得知对方的邮件地址才可相互加好友、发消息,与微信要手机号或者微信号的设定如出一辙。

尽管MSN已经被Skype取代并退出历史舞台。但十几年前的MSN,在微软系统的支持下,火遍全世界。2005年,MSN正式进入中国后,仅用不到1年就有了破1000万的中国用户。

有趣地是,刚好也在2005年,MSN推出了一个新的功能,Nudge。这一单词用来形容轻触、轻推的动作。

与“轻”毫无关系的是,在聊天框按下这个按钮后,好友的窗口会剧烈抖动,甚至发出嗡嗡的声音,如排山倒海般提醒朋友:该回我消息了。外媒形容这个功能有力到“能唤醒死人”。



MSN的Nudge功能

2007年,QQ的窗口抖动功能上线,功能与MSN的nudge相似。早期的知乎网友还对比了脸书“戳一戳”与QQ上“抖一抖”的区别。

知乎网友@兔子要跳墙写道:

抖一抖,就像是你冲到对方跟前,用力抓住他的肩膀,用力摇晃,喊到,你tm倒是看消息啊!手机是摆设吗?!拿去砸核桃吧!

戳一下,就像是唯唯诺诺,小心翼翼,拉着对方的衣服一角,柔声说道,我知道你在忙,但你理我一下好不好嘛~并用食指以很轻的力度戳戳。

时代的潮流再次轮回。回到这次微信“拍一拍”,国际版里提示“拍了拍”的英文,正是nudge,而非英文直译过来的pat。

这么一比,微信的拍一拍更像是早期脸书与MSN的结合版,并非想达成强有力的提醒,而是温柔地、轻抚地拍一下你,戳戳你,快速引起他人的注意。表达的意思却有无限可能性。一个“没什么功能”的功能,恰恰是它最大的功能。

但无论如何,重要的是,科技要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参与感》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说“生活科技化”是科技的炫技,那么“科技生活化”就是生活的悦己。当“拍一拍”的推出已经了增添某类群体的烦恼和焦虑时,如何避免单纯炫技,悦人悦己,就是微信下一步需要行动的了。

针对这一点,先行者MSN也给出了答案。

在排山倒海的nudge中,MSN给用户做了限制,每天只能用这个功能两次。想象一下微信上每个人一天只能有限地“拍了拍”他人,被拍的人或许会倍感荣幸。(完)
· END ·


感谢你读到这里,我们为明天准备了更加精彩的内容,不想错过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Vista看天下”,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在虚拟世界里被拍/抖/戳到“浑身淤青”↓↓↓


    关注 Vista看天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