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前的东北什么样子的

 



来源:网络

这里是一组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城市的照片,

市容市貌基础建设以及民间风貌。

这是1930年代的大连市区。



1930年代,大连的女学生。



大连小岗子



大连鲁迅路附近,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大连市役所。



大连的帆船码头



大连的大广场(远景)



大连的大广场(近景)



这是1930年代的哈尔滨。



























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

金收国元年(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区)建都。“收国"是完颜阿骨打(金太祖)的第一个年号,完颜阿骨打的这个收国年号一共使用了两年。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上京重新被立为陪都。

蒙元时期,哈尔滨又成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领地和奴尔干都司的辖地。明末清初时期,女真人曾用此城遗存的建筑材料在原地修筑阿勒楚喀要塞。

满清建立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阿城设阿拉楚喀副都统,哈尔滨为其所辖,属于吉林将军。清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政策的实施,大量汉民移居哈尔滨地区。

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有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

清末民初,

哈尔滨属于吉林省滨江县治。

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十余万侨民聚集在这里。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据1930年代的《哈尔滨特别市政报告书》、《特警统计年鉴》,1930年哈尔滨总人口34万3469人,其中外国人9万9179人,如果算上走亲戚的、行商至此的流动人口,外国人应该在十几万人左右。其中俄国人居多,日本人居次。

当时的哈尔滨已有20个国家设有领事馆,30多个国家开办商社,哈尔滨完成中国北满洲地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仅仅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

那时的香港还是一个人口不足30万的中小城市。而当时的哈尔滨与欧洲一些大城市看起来基本没什么两样。





















哈尔滨有一条中央大街,

如今是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

说起这条大街的来历,

还要从甲午战争说起。

可能有人会觉得,

从一条步行街扯到甲午战争,

是不是有点远?

其实,翻开中国近代史,大到一座城、小到一条街,有一半的变化是同1840年的中英战争有关,另一半的变化就是跟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有关。

在中日甲午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满清不仅同意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同时还割去了辽东半岛。

这下,让早就对东北有强烈想法的俄国坐不住了。俄国立刻联合德法两国,以三国一致准备动武的最后通牒形式迫使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

由于甲午大战之后,日本的国力无法再支撑进行另外一场战争了,所以日本只好向俄国低头、暂时妥协,日俄两国也因此埋下了迟早必有一战的因果。

俄国在甲午战后以“还辽有功”自居,并趁势以共同防御日本为借口与满清签订了《中俄密约》,主要内容就是俄国与满清共同防御日本,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方便战时用来运兵。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拼尽国力打败了满清,俄国却趁机不费一枪一弹进入了东北。

1897年8月,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后称中东铁路)开始施工。“T”字型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交汇点,采用俄制1524毫米轨距,分三条线路、从六个施工起点相向铺设。
每天喷一喷,脚气、灰指甲去无踪!
点击图片查看▲
铁路的北线从满洲里到绥芬河、南线从宽城子(长春)至旅顺、再加上其他支线铁路,东清铁路的总长度达到了2500多公里。

哈尔滨铁路段松花江南岸的古河道渡口,因此成为了筑路机械和各种材料卸货的码头。来来回回运送物资的马车,很快就在江边的草甸上压出了一条土道,不久,劳工和居民们也开始聚集在这条土道的两侧盖房安家。

1900年时,这里就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街道。最初,这条街道被命名为“中国大街”。

1903年东清铁路建成时,

哈尔滨已初具近代城市雏形。

1900年,哈尔滨第一家啤酒厂开工,到1912年左右,哈尔滨已有多家啤酒厂相继投产。哈尔滨本地人也开始从不知啤酒为何物,到渐渐喜欢喝啤酒了。



想象一下:百年前的一个午后,洋车夫赶着装载木制啤酒桶的马车,在固定时间驶进“中国大街”,那些按时等候在啤酒馆里准备喝新鲜啤酒的人们听到音符般的马蹄声越来越近,相互点头相告:来了、来了......笑容不由自主地就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以及俄国内战争期间,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俄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云集到哈尔滨,中国大街因此也成为远东最著名的移民街。

当年中国大街上的商店、药店、饭店一家挨着一家,旅店、舞厅、酒吧鳞次栉比、一片繁华。在这里,法兰西的香水、英格兰的呢绒、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俄国的毛皮、美国的罐头、瑞士的钟表、以及各国干鲜果品等等可谓应有尽有。



在这条大街上,还有汇集了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的16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巴洛克、18世纪折中主义、19世纪新艺术等不同风格的数十栋建筑,一条街几乎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

其中,1909建成的松浦洋行(教育书店),是哈尔滨最大的巴洛克建筑。还有,始建于1906年的马迭尔宾馆是上个世纪初期全球最摩登、最豪华的旅馆之一。宾馆内部优雅的壁画、黄铜的楼梯栏杆,尽显当年的豪华与典雅。



这是1930年代的长春。



当时的长春是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同时也是亚洲第一个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也是亚洲第一个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



当年,这座在短短十几年内兴起的城市,是从一条“大马路”开始的。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满清为履行将哈尔滨、宽城子(长春)、满洲里等16处“自行开埠通商”的条约,颁布了《劝办商会谕帖》,鼓励民间组建商会,为各地开埠和中外商业竞争提前准备。1906年,吉林省也成立了吉林商务总会,长春也有了商会。

1907年,长春开埠后,新城区商埠地在满铁长春附属地和长春老城之间开始建设。吉林“西路兵备道”动员商户出资成立“兴业公司”,在商埠地开设市场。同时,为了更好地吸引老城区的商业、剧院等设施集中到商埠地来发展,开埠局与实业公司共同出资修建了“商埠大马路”。



这条“大马路”南起长春老城的北门口,北至满铁附属地的日本桥,成为贯穿老城和商埠地的交通干线,是当时长春最大的公共设施工程。大马路建成,始为沙石路,时称为“北门外大街”。后来,在大马路沿途,自北门开始陆续修建了6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与大马路交叉。

大马路一带的商埠范围主要由大马路、二马路(现长春大街)、三马路......直至七马路(今上海路)、大经路、永长路、长通路等16条马路和燕春茶园东胡同、郝家胡同、康宁胡同等34条街巷组成。

1906年至1912年,长春旧城的南、北大街已聚集了一些银行、钱铺以及银炉店铺,其中百货商店13家,粮栈大车店5家,药店3家。而商埠大马路的商店则已达几十家。

大马路汇集了当时长春的各大商号、店铺,如早期经营小杂货起家的玉茗魁、益发钱庄、协和商场、南世一堂、达仁堂、大陆书局以及后来的泰发合商场(旧址为长百一商店)、振兴合商场(原东北商场)等等。不到几年时间,就把北门外以往的荒凉之地变成了长春当时最热闹的地方。

将商埠大马路的商业综合起来看,头道街铁业较盛,堪称铁器街市;二道街日用百货较多,堪称百货街市;东三道街为瓜果市场,西三道街为银炉、钱庄市场。商埠大马路自平康里楼馆区域、老市场、新市场建成后,生意日渐兴隆,其中,有鞋帽、服装、各种饮食及糕点等,还有说书、卖唱、杂技、拉洋片的,还有酒馆、茶馆、戏院、浴池、理发等等。

在大马路两侧的知名商号有源泰、同兴茂、中原洋行、集升斋、亨达利、义和谦以及粮油作坊出身的鼎丰真等等。在商埠地成立之后,各家商号纷纷登场、洋洋洒洒数十年。在清末、民国之后等不同年代里,这些大小商号在商海沉浮、几番蹉跎。

到1913年左右,当时的满铁附属地还只是一些孤零零的公共建筑,大马路就已经是一片很繁华的商业区了。

去泰国必抢的青草膏,驱蚊止痒超好用

点击图片查看▲


1930年,大马路开始改建成为柏油马路,并延伸到旧城,将旧城的南大街、北大街连起来,总长度2584米,商埠大马路北越七马路(现在的上海路)直通长春火车站。

如今,回望百年,虽然光阴流转一去不回,时过境迁早已物是人非,但是长春人对大马路还是有着特殊感情的,曾经的大马路,依然是长春人的集体记忆。



我出生在辽宁的鞍山,却并不了解它的历史。离开鞍山多年之后,才从网上知道了一些关于这座城市的过去。

鞍山地区在战国时,属燕国辽东郡。西汉时,属幽州辽东郡。东汉时,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国。三国两晋时期,鞍山地区隶属于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阳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南北朝时期,这里为高句丽所割据。

后经隋入唐,东北地区实行道、府、州制。分属河北道安东都府辽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辽两县,巫闾守捉城(今辽宁北镇)。

明代时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在东西鞍山两峰之间,建起了一座青石古城,这就是鞍山的起源:鞍山驿堡。



▲鞍山驿堡是个驿站又是个堡垒,兼有传递文书、经商还有住房的功能。采用砖石夹夯土,东西两面墙都是276米,南墙是280米,北墙是293米。门楼高13米,最矮的地方1米7,高的地方有2米。

作为明代辽东长城的附设建筑,鞍山驿堡曾经隶属于定辽前卫,是明代重要的交通要塞,从明代开始这里就算鞍山市的中心地带了。满清后期,鞍山地区隶属于奉天行省东边道。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通车营业,当时沙俄在旧堡设置“鞍山火车站”。



▲立山火车站,原址位于今鞍山市立山区,为客货运站,建于1899年,在日俄战争中烧毁,1907年先建成临时性火车站,后再建正式的火车站。



▲1918年4月20日,为适应“鞍山制铁所”的需要,又在今鞍山火车站处设“鞍山站”,故将旧堡的“鞍山站”改名为“千山站”。后来又易名为“旧堡站”。



▲鞍山旧堡火车站
幽螺莎星爆珠丸,快速去口臭!
点击图片查看▲
当时的千山站和千山街总占地面积为109亩,千山站为从南至西一趟平房,俄国建筑风格,中间有一个大门是上下火车的唯一出入口,两侧有耳房和候车室。千山站的货栈代理商有五家、烧锅(酿酒业)有三家、油坊两家、典当业四家、香铺两家、饭馆三家,还有染坊两家、杂货店六家、医药铺、鞭炮铺等商号。根据档案统计,千山站站前最繁盛时期商铺有45家之多,涵盖了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

千山站集市是“二、五集”,所以每个月都有六个集日。最繁华的时间在冬、秋两季。外商委托代理店收购棉花、小米、大豆。鞍山周边的腾鳌堡、穆家堡、接官堡、高坨子这些乡镇的百货店、粮谷商、烧锅、油坊、煤炭等货物的进出,大多也是从千山火车站装卸。当时的鞍山只有两个火车站,一个是立山站,另一个就是千山站,但是从外地到千山游玩的游客都从这里上下车。



▲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1919年3月,炼焦厂开始生产焦炭。



▲1919年4月29日,1号高炉点火,标志鞍山制铁所正式投产。





▲1921年,鞍山修建城区排水工程。



▲1934年,鞍山市高等女子学校开学,学期:本科4年,补习科1年。



▲1935年,鞍山站前一带的商业街,主要集中在站前富士町(今五一路)、北三条町(今铁东三道街)、敷鸟町(今文化街)、赤城町(今青年街)一带。



▲1935年规划的中央广场雏型,此后八十余年,这里一直是鞍山市中心不可替代的“地理标识”。今市府广场。



▲朝日山公园又称“苗圃”,今天是鞍山“二一九公园”。



▲1936年春建成的职工游泳池(五一路游泳池),占地12万多平方米,设18×50米7条游泳道的标准游泳池,池底呈U字形,最深处有1.94米,两端最浅处1.20米。西侧设长20米,宽15米,水深5米的跳水池,筑有水泥跳台一座,分为四层,高度分别是3米,5米,7.5米和10米,在一层跳台上附设3米高活动式跳板,其东西两侧各设1米高跳板。



▲1936年建成的铁东体育场,南北走向,东侧设二层楼式的主看台,两侧设有阶梯看台,台下为库房等附属设施。场内有标准式400米三合土跑道8条,渗水、排水性能良好,中间是足球场。老鞍山人都称它为“老体育场”。



▲1941年,鞍山已经具备年产生铁250万吨、钢锭130万吨、钢材75万吨的能力。



▲1943年,鞍山的钢铁生产能力达到最高,当年生产铁130万吨、钢84.3万吨、钢材49.5万吨。据《鞍山志·鞍钢卷》记载:“1935年—1945年,鞍山的工厂累计生产生铁905.6万吨、钢547.4万吨、钢材327.8万吨。

鞍山市的地势地貌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属于千山山脉延伸部分的山区,一般海拔400—600米;最高为岫岩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一棵树岭次之;山区主峰海拔931米,面积约为5271.44平方千米,占鞍山市总面积的57%。

鞍山的中部为千山山脉向西部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属低山坡岗丘陵区,一般海拔100—200米,面积约为1232.56平方千米,占鞍山市总面积的13%。长大铁路以西系辽河、浑河、太子河冲积平原,一般海拔5—20米,鞍山市海拔最低的是台安县韭菜台乡杨塘村,海拔仅2米。鞍山地区的平原面积约为2748.4256平方千米,占鞍山市总面积的30%。

鞍山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5种。储量最丰富的有铁、菱镁矿、滑石、玉石、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硼等。其中已探明的铁矿储量为100亿吨,居中国之首。

鞍山有个地方叫“八卦沟”:1927年,鞍山八卦沟已有700户人家,3000多居民。1934年,八卦沟开办了平安剧院,开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居民区。以前我一直不知道这个地方,离开鞍山多年之后,才从网上了解到一些。

我虽然出生在东北,但是对东北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却知道的很少。

更多交流
点击公众号底部菜单,可进入社群
推荐精品号:最亮文摘

德国3D美臀坐垫,分散身体压力
点击图片查看▲


    关注 美民参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