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的家长,这次慌了

 



双减的热度持续不下,课外班线上教育无一幸免就在国际学校家长暗地松一口气,庆幸自己为娃选择的道路尚未安全时,关于公办学校参与民办教育的文件就出现了公办学校所举办的几类民办学校要转回公办,意味着民办公办的招生比例可能会被限制,国际学校,可能也难逃改革

作者:mikizhou

本文原文来自:miki粥

微信号:mikizhou520

风水总是轮流转

如果前一段时间是鸡娃家长的世界末日,那最近就轮到国际学校的家长就开始如坐针毡

因为学校正在背着他们默默改造

教育机构被KO对国际学校的家长来说,会觉得事不关己,甚至可能还有不少人觉得这事教育的正义得到了伸张:知识的过度灌输本来就没什么用

毕竟自己选择花钱读私立,早就退出了升学大战,全人教育的信仰,也让自己的选择一直是走素质教育的路线

要说这一轮调整跟自己相关的,也就是教材的本土化改造但不都喊了几年了吗?除了增加了一些中文课的数量变化不大,挺好挺好

双减政策出台,甚至对国际学校的家长利好

上海和北京的小学生现在都在去英语化,这上国际学校就很不一样,有正规的外教持证上岗,英文学习肯定耽误不了,再找校外优质资源一堆积,精英少年养成指日可待

是的,作为早已买好票的国际学校家长,这时候觉得自己拿到offer买到了门票,很是可以心态放松,尽情吃瓜,这也没有什么错

因为谁也不会料到,教育调整也会卷,这一卷就卷到了吃瓜正欢的群众的身上

直到8月份他们开始报名咨询入学情况,才发现自己过去拿到的录取门票作废了,不少学校的大门已悄无声息地关上

国际学校的家长开始慌乱

01.
这件事要从教育部中央编办发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说起

通知内容其实主要针对公参民的学校,要求公办校举办的几类民办学校转回公办,要求公办校不能以集团办学品牌输出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

看着跟国际学校没有一点关系甚至有专家分析说,新的政策对民办学校的家长利好

比如说,民办校转为优质公立校,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免费的教育资源而且,优质民办全面纳入学区划片的范围,虽然多校划片,但是本学区进入优质校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而且,就算优质民办以后被均衡了,也不影响一年花几十万上国际学校的家庭,不同的学校本来是为了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不是公参民的私立学校,肯定是有空间的

但是,这只是家长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政策并不孤立存在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更早些的时候,湖南江苏四川等地教育部门就相继发文,计划将调减本省内民办义务教育占比,比如,把民办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调减至义务教育阶段总生源的5%以下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地方原来民办(包含民办双语私立国际校)在校生和公办学生比超标了,就要从录取人数中直接砍掉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概念,觉得自己享受的教育本来就是很小众不超过5%,那就错了2018年公开的教育数据,民办小学占比超过10%的省就有6个,最彪悍的广州有深圳的助力量,达到了22.46%

数据来源:新学说
在这种情况下,让民办在校生人数压缩到5%,那就意味着要有近17%的家庭要重回公立系统这肯定是会先从公参民的回收开始,但,有些地方并没有这17%的公参民学校怎么办呢?

最终,只能是哪里能减就减哪里,国际学校也很难免要挨上这一刀

有离岸的保险离岸的医疗,真的没有离岸的教育

曾自诩佛系躺倒的人本来搞教育的心态是云淡风轻,如今这淡然到都快成准失学儿童的爹妈,再要静静地吃瓜已经是不大可能

焦虑的情绪开始在国际学校家长圈里蔓延,甚至有人甚至恐慌国际学校会不会像机构一样被团灭,他们迫切想知道:

未来该怎么办?要去哪里上学?

02.
焦虑也会内卷在这波民办学校调整之下,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波及

不同省份不同区的政策甚至都有所不同,因此感受到的压力也不一样有些城市,比如北京国际学校家长甚至还无感,因为在这个城市,公立的强大碾压私立,国际学校一直都处于教育边缘地带

上海的国际学校,夹杂在这几年民办学校的教材改革和公民同招的一波波的调整之中,对变化相对敏感但因为一直折腾,学校和家长都锻炼出了一颗适应调整的大心脏,加上国际化城市的包容性,让家长对焦虑也有包容性

河南和广州家长的焦虑指数就比较高,因为国际学校办学处于弱势,或是国际教育的比例超标,5%的民办教育政策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其实,疫情发生以来,原本坚定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长自己都在动摇,觉得其实不出国也挺好的,或者晚点出国也挺好的

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转回了公立学校,之前我写过一篇逃离国际学校

按理说,民办转公立这对他们来说是好事,就像专家分析的一样,学费省了不说,还能直接转公立,得偿所愿那还焦虑什么呢?
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直接影响是调减政策之后,家长做教育决策的时候提前了

之前择校也就是择个方向,比如走国际还是公立,有不少人还惦记可以做双选,两头都能站位此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避开公立优质学校的抽签,拼爹不拼运气

现在就纠结了公民同招之前国际学校录取靠面试,之后靠摇号和公立学校一样拼的是命,于是上海就有了渣娃逆转的传奇

在北京都要拼运气,干嘛不去公立试一把?所以,西城学区房也不好使了

现在一些地方,为了完成5%的指标开始大幅削减国际学校招生指标,100砍到50原本没想好读国内国际哪个方向,只想先读过国际学校走走看再说的家长,慌了

如果还选择国际学校,就意味着可能没有学籍在国际学校的道路上做一个失学儿童,这是家长没办法接受的

但如果选择公立,发现政策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只能插班进好的公立学校是不可能了毕竟如果有机会进入优质公立校,这些家长一开始就未必选国际学校

过去择校是择校,现在择校像开盲盒,要赌

不赌,就意味着你要在孩子的教育上躺平
第二,间接影响的是家长的心态虽然不少人人对读公立校还是民办校不敏感,但有选择和没选择,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改革开放那么多年,市场经济已经让我们习惯有选择选择优质的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东西,并为其付费是基本逻辑

在国际学校的家长看来,教育也是一种选择哪怕选择是有限的,哪怕是二选一,哪怕没有完美的学校,哪怕小孩教育的结果不理想,那也是一种选择,代表了家长的自由意志,而不是择校被规范化的结果

顺便一提,拒绝规范化和抨击公立填鸭式教学是过去几十年主流媒体教育专家费尽心机植入到大家脑子里的潜意识,想想就挺魔幻的

教育不能选择,对于计划读国际学校的精英家长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之前有个国际家长说,上学期疫情期学校不让进,国际学校想着法地组织活动搞演出,这在公立学校是不可能的还问我是不是就是开了个歌华电大?

我说是小孩没人管,不是刷妈就是刷电视

她就觉得自己选得很对,咬咬牙花钱买教育的附加值,值了

但现在,钱未必花得掉了她心里慌张,开始浮想联翩,觉得孩子未来发展都完全有可能丧失选择权,怀疑初中就会被分流去职业院校留学也有限定条件

虽说民办转回公立未必全是坏事情,但肯定不符合她的预期:教育资源没有了差异化培养的过程和结果都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因此可能导致阶层滑落

没人喜欢易变的不定的模糊的和复杂的东西,因此国际学校的家长很焦虑

03.
川有急流,风无静树

无论教育机构的关闭还是民办学位的压缩,都是大势在时代的风浪之中,无论是谁,都要随风偃伏,顺势而为

虽然目前民办学校的整顿主要针对的是公参民学校,但调整的步伐不会停止

读国际学校的家长也要早做规划早做准备,避免在冲上风口浪尖之时,才发现自己正在裸奔

毕竟,已有前人被无情地晾在了沙滩上

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个人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


    关注 北美家长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