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坛点将录 丨 上追商周开新面的吴咨

 

点击上方“天衡艺术讲坛”获取更多资讯▼上追商周开新面的吴咨作者:韩天衡张炜羽自邓石如后,“一灯...



点击上方“天衡艺术讲坛”

获取更多资讯

上追商周开新面的吴咨

作者:韩天衡    张炜羽

自邓石如后,“一灯不灭传薪火”的吴熙载被视为皖派的擎天一柱,而实际上有一位年少吴氏十多岁的印人吴咨,不仅是邓氏忠实的追随者,他涤故更新,提纯精炼,开创了一类新颖的金文印式,对邓派发展多有贡献。

吴咨篆刻“观尚斋”
吴咨(1813—1858),字圣俞,号哂予。江苏武进(今常州)人。资禀颖异,八、九岁即习篆籀,作楹帖、巨幅毫无惧色。花卉师法恽寿平。通六书,善大篆书法。精摹印,篆刻多宗邓石如。吴咨落拓狂狷,嗜杯中物,常酣卧酒肆,有好事者辄以佳石相求,吴咨随手奏刀,无不入妙。曾从阳湖派著名学者李兆洛游,“先生每夸于人曰:如圣俞者始可以艺名矣”。咸丰间江南一带战火连天,吴咨投身戎幕,任盐运司知事,后携家眷赴津门,却无所依,改官山左,讵料到任八日竟病殁。

吴咨早慧,夙好刻印,十三岁就有颇为纯熟稳练的多字印问世。当时师法邓石如的印人寥寥可数,地域分散,未能产生与浙派抗衡的群体。除了吴熙载,唯吴咨能得皖派神髓。江阴适园主人陈式金服膺邓石如,爱屋及乌,对吴咨也极为青睐。道光末延请吴咨至家,篆刻陈氏姓名、字号、斋馆和诗文句等印二百余钮,辑为《适园印印》。吴咨生前刻印数逾千百,但“耻于自炫,故不以存”,随刻随弃。其追宗皖派的作品,皆印从书出,强调书法笔意,线条圆转流畅,布局虚实相生。《适园印印》中的小篆类朱文印,已与吴熙载成熟期作品相近。皖派初期一些生涩已被尽行褪去,所作得生动自然、婀娜刚健之神妙。吴咨个别巨构,章法饱满开张,用刀雄浑圆健,气象骏迈,开拓出皖派古拙奇肆之新面。

吴咨篆刻“子贞氏”
金石学研究至乾嘉时进入了鼎盛期,出土的商周青铜彝器和原器拓本也极为丰富。嗜好钟鼎铭文的吴咨“所见金石文字极多,凡点画之微,偏旁凑合,屈折垂缩之细,皆能悉心融贯,虽繁文沓字,位置妥贴,无不如意”。乾隆间出土于陕西凤翔的散氏盘,其铭文为西周晚期金文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引起了后世学者与书法篆刻家的极大关注。年轻的吴咨在杭州时参古玺章法,集散氏铭文,镌成“子贞氏”一印,章法疏朗空灵,比先前驳杂的程邃古文印在取篆上更为醇正,在其他嘉、道印人作品中确属罕见,也与当时风靡印坛的浙派作品和自己摹效的皖派作品拉开了距离。

邓石如之伟大在于开创了“印从书出”这一全新的篆刻创作理念,他将婉畅流美的小篆书法融入印中,与追求方折,崇尚汉代缪篆的浙派形成两极对比。但皖、浙的篆法均在秦汉之后,吴咨则上追三代,充分利用不断面世的先秦青铜器铭文和学术考据成果,甚至将触角延伸到不被当时正统金石学家所重视的两汉镜铭,取字入印并印化,使此“书”不再囿于“二李”(李斯、李阳冰)小篆一系,拓展了印人们的视野,突破了传统印章的配篆范畴,对“印从书出”理论作出了新的诠释。吴咨作品对晚清印人王大炘等极有影响,也成为赵之谦大范围地撷取铜镜泉币、砖瓦权量等出土文字入印的先声。

自“子贞氏”之后吴咨又创作了许多纯正、充满异趣的金文印,无不古艳清丽,动人心目。吴咨在步趋邓石如之际,另辟蹊径,时有创获。只可惜其生前作品未能远播,更不幸的是造物忌才,命运多乖,吴咨春秋仅四十六,无奈地削弱了他在篆刻史上的地位。

原文载于《新民晚报》2013年08月16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欣赏
【韩天衡美术馆藏品珍赏】


    关注 天衡艺术讲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