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诗人共咏《白桦》(一)

 

川美致辞一日中午,在街上散步,目光为早春的白杨树吸引,它们身材高大,树冠繁茂,清明一过,树叶即以跑步的速度...











一日中午,在街上散步,目光为早春的白杨树吸引,它们身材高大,树冠繁茂,清明一过,树叶即以跑步的速度进入春天,那种突如其来的鲜绿也是十分喜人的。白杨树的树干粗壮,树皮白里透绿,其上密布菱形裂口,完全不似白桦的树身那样白得干净。白杨树也有树眼,却多为“三角眼”,不似白桦的树眼那样秀朗、含情、有神。正是这白杨树让我想念起白桦来。而记忆中的白桦树都在远方,在坝上草原、在长白山、在阿什河源头和帽儿山谷……那个中午,我边散步边想念着白桦,一首白桦的诗便诞生了,它的节奏是散步的节奏,它的情感是深情思念的情感。

白桦树是东北大地上典型的事物,也是最具诗意的事物,它外观的唯美与内在品格的高贵已成为一种象征,哪个诗人会没有白桦树情结呢?一个同题之下集合了三十首诗已是最大的说服力。这个春天,我们用词语种下一片诗意的白桦林;这个春天,因为诗歌,白桦树成了最美最风光的树木!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又怎能有两株相同的白桦树呢?而差异正好构了多姿多彩。所以存在,因为不同。

向白桦树致敬!向与白桦树一样美好的诗人们致敬!
(一 /  1)
白桦树

作者 川美


喜欢白桦树,喜欢它的大眼睛

像我爱的男人

多年后,即使已无力再爱

当我从他面前经过,也会忍不住

停下,抱抱他的腰身

喜欢白桦树,喜欢它的静默

是在雕像上见过的那种

对世界,我相信

它知道的一定比我多

而它守口如瓶,什么都不说

喜欢白桦树,喜欢在它低垂的

目光里,一丝不挂地行走

喜欢被它看破心思,看破自卑

看破血液的流向和拐点

喜欢那种忐忑不安

喜欢白桦树,喜欢它留在原地

而我远走,像个负心人

宁愿在远处思念

喜欢它感染上人类的忧伤

在雨天,流着泪,等我归还

2016.4.18
马永波点评川美:
首先一个字跳进脑海:酷!尤其结尾,以女性角度出之,凸显现代女性意识,不被动,而是总领风骚,有丈夫气。然则总体语势均平,即便爱而难逞,亦悄静泰然,有大雅之风,端严整肃,无有怨刺,概宽容善良之心性使然。由此顺势而解,结尾的突兀便成自然,实际上负心之说乃矛盾的隽语,情之所至或情势使然,两者深心均无此负心之意,因为他们并不在同样的光景之中。
徐元正点评川美:
应该说诗歌以物拟人的手法并不新颖,而川美的诗恰恰就把白桦比喻成她爱的男人,随之又从多层面多角度地阐释喜欢他的理由,其实喜欢并不需要理由,而诗的结尾段是最令人拍案之处,诗写者让白桦留守,自己却像负心人一样远走他乡,待落雨时看流泪的白桦等待一个游子的回归。读后让人浮想联翩。
(一 /  2)
都市的白桦林

作者 元正


火车站前,月牙胡同的茶馆

老板娘是个驼背的老太太

不善言辞,沏水端茶却很熟练

我们八人每周都要聚集在那里

一边喝茶,一边把用钢笔

和稿纸认真抄写的诗稿

像交党费一样庄严而肃穆地

交到社长的手中,初审后

再装进事先写好地址的信封

粘贴邮票,然后喝掉杯中的剩茶

起身鱼贯行入熟悉的街巷

诗歌风暴正在席卷华夏大地

八十年代初的这一幕

总让我想起电影里接头的地下党

张合大哥一边卷着旱烟

一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胡玉滨夸夸其谈

一副基层团委书记的做派

在酱油厂工作的武玉光却安安静静

社长李英杰,长发披肩,黑着脸

一副黑边近视镜遮着瘦削的脸颊

张铁成棕色礼帽过膝长靴

披着飘飘欲飞的咖啡色风衣

李文涛文质彬彬两片薄唇

总是闪现生活富裕的光亮

徐元正老实巴交,没啥主见

则按时交稿,逢酒必醉

宋亚萍不太出面,躲在闺阁里

写那些年流传甚广的AB诗

那些年我们八大金刚把诗稿

分期分批地投入绿色的邮筒

然后潇洒地走在中央大街上

呼呼啦啦地带起一阵风

谁的兜里阔绰就走在前面

避开奢华,直奔地下酒馆

那些年上班挣的都不多

而且基本都到了结婚的年纪

我们集齐三四个月的工资

出版八人合集《都市的白桦林》

那本简陋的小册子

现在世上已难觅踪迹

那八个朋友两个已经仙逝

其他六人也基本弥散在

越来越深的白桦林

2016年4月25日
川美点评元正:
元正的《都市的白桦林》把读者带回过往的时代,一段朴素而激情燃烧的岁月,其渲染的氛围让我想起俄罗斯民歌《山楂树》。一群城市青年因怀揣诗意而有着深深的白桦林情结,本身就是一首诗,这段经历将永远美丽在人生旅途上。热烈的回忆引人如胜,又急转直下,结尾处令人唏嘘慨叹。
马永波点评元正:
一个微型电影,开场如果不交代手写诗稿,完全就是一个革命党接头密谋的场面,选在人来人往鱼龙混杂的火车站,也是电影里常有的掩护。中间每个人的特写,细节生动,幽默准确,个性凸显,人是诗之源,由对每人个性的表现,进而透出各人诗的个性。末节镜头拉开,展开时代背景,浪漫激情,意气风发,写诗如同革命,既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心灵的革命,可随着世事变迁,当年的雄心已风流云散,革命自然沉寂无声,漠漠人心与文学之荒野,目今唯余一小卒,荷戟独彷徨,如入无人之阵。何其悠长的人生感慨,念之凄惶。叙述技巧尚可,虽谈不到张驰有度,但也隐有变化与微观调整,使之不过于单调,系元正诗中另类奇葩。
(一 /  3)
看,那白桦的根须

作者 马尚田


北大荒不出产诗歌

只出产冰雪

硬朗的土地

朔风凛冽

在硬朗的土地上

白桦树和他的表亲白杨树

扎根下去

别管枝繁叶茂

还是满目萧索

那硬朗的土地

像汉子的骨骼一样

硬朗的土地啊

看,那地下的根须

同样蛛网密布

纵横磅礴

一头连着地下的水

一头连着天上的河

一头连着曾祖的血液

一头连着故乡的云朵

不管身在哪里

这是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

和家族能量的连接

2016.04.25
马永波点评马尚田:
尚田的文字和人都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当然,所谓消极能量是不存在的,那只是尚未展开的善。现代主义之前的审美,从波德莱尔开始,转为审丑。美丑并无根本分别,都是局部立场的划定,仅具有相对价值。但一颗明朗的心,确能承受上帝的狂风骤雨。光风霁月和萧瑟肃杀,都反衬生命的奢华盛宴;寂然朗照与俯仰徘徊,也均可见出心性之清真。怒发冲冠,把栏杆拍遍,是英雄气概;忧郁难当,万物都堪落泪,更显思想之成熟。我偏爱尚田的清肃爽朗,落落大方,生机郁勃,别有襟抱,正所谓曾经沧海方为水,出门一笑大江横。尚田此诗,有鼓舞,有情怀,秀丽天成,坚实硬朗。
 佳然评马尚田:
 读马尚田的诗,总能回忆起他极富磁性与感染力的声音,以及他东北男人的刚毅又儒雅的神态。所以,读他的诗,有一种听他的诗的偏得。尚田这首诗语言平实,布局奇巧,写白桦,却把白杨拉扯进来,并不牵强。我在山里生长十几年,经常弄混白杨与白桦,每及近前,方知上当。在没有白桦对比的深色丛林,白杨足以称白,而且腰身与白桦相仿,也睁着一只只机警的眼睛。这样书写,足见诗人对事物的观察细致,以“表亲”定义,幽默而恰当。关键是,不单纯"以貌取人”,而是以根须联结,使二者相互映衬,并未突兀。让读者充分领略北方性格特征的白桦、白杨扎根黑土、顶天立地的英武之气,以及自然万物血脉相连、共生共存的告诫,读来耳目一新、能量满满。孩提时候的第一概念是:桦树皮可以引火,杨树可以做菜墩,觉得物尽其用、天经地义,就像电影台词"ⅩXXX是永远杀不完的”那般自信,而今只有到深山老林(或无老林)才可观赏到粗壮些的白桦和白杨。唯愿一种精神不因杀伐而泯灭,生生不息,永续传承。
(一 /  4)
致敬   白桦

作者 红雨


想读懂一棵白桦树

无需多言

只要用仰望的姿势

注视他高大的身躯

永远挺直的腰板

放在云彩之上的理想

有时,和他长久对视

探寻每一个

意味深长的眼神

他像一位智者

冷眼观世界

发出一声声

有力的追问

如果我是一棵树

并不奢望变成白桦

只愿站在他的身旁

感受他的气息

像他那样生长
元正点评红雨:
红雨的白桦从它的气质风貌入手,内在与外观并行,还有白桦那云彩之上高远的志向,后段忽然转笔感叹如果我是一棵树,我不做白桦,只愿做它身边的另一棵树,欣赏着感受着与白桦并肩成长。
马永波点评红雨:
红雨此诗与舒婷《致橡树》可有一比,舒婷沉实,红雨温柔,两者的心灵姿态相类。显然,诗中白桦是男子气概的肖像,需要仰视,才可见出其高大伟岸,诗人充满对这种气度与执著精神的钦慕,同时又保留一定的自我意识,并不完全取倾倒之势,因为人的个性与处境不同,白桦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但并不一定自己也像白桦那样执著到坚硬的程度,这自是男女有别,柔胜于刚,更是一种策略和智慧。
(一 /  5)
我扮作白桦窥探匆匆过往的路人

作者 佳然


公路明目张胆地穿过森林

像一把利剑,面色苍白

原本血脉相连的白桦树,只好退却

再退却,翘首相望或伸出

够不着对方的胳臂

或转入地下,暗中接头

这道疤痕被郑重命名

——白桦林观光路。某个缺口

被规定为野生动物通道

铁板、铁架,醒目的蓝底白字

中英文对照地昭示着

只可惜,动物尚未扫盲

而识字的游客习惯于惊呼、拍照

给白桦扒皮,或在心里模拟射击
元正点评佳然:
佳然的诗具有讽刺意味,人类无端的采伐开发所谓的观赏线路,又硬性地规定动物活动的线路,那些中英文标识牌,是制作者对自己莫大的揶揄。一些滑稽的词语和暗喻给诗歌增加了笑点。
川美点评佳然:
佳然这首诗表现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冲突或对峙。人类以亲近自然为名而侵犯自然,人的介入使自然变得不“自然”,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诗人站在白桦树的角度,道出自然之物的忧虑。诗旨深刻,构思巧妙。
(一 /  6)
白桦林

作者 杨于军


白桦林

是我从一座图书馆到另一座的

必经之地

我曾经奔波往返

又在书架之间走来走去

它们曾经如此漫长 就像我未来的人生

把新书登记入册

掸去旧藏的尘灰

或者躲进某个角落  整日阅读

也避开了风霜雨雪

只知道我每天接触的纸页

就是白桦树的牺牲

后来所有的距离都渐渐变短

就像那片白桦林

我们常常边走边聊

一个话题还没结束就到了尽头

颀长白皙 正是青春年少时心仪的形象

常常站在雪地里

好像在等待传说中的姑娘

时间久了,很多白桦树都陪他一起等待

天冷了就舞蹈吧 我说

白桦林依然固执 从来没有伸出手臂

形为心役

无法像杨柳随风摆动

笔直站立是它们的宿命

也许我并没有真正关注

它们只作为背景

留在我仅存的相片里

三十年不见

也许那片土地已被扩建为校园

也许它们更加繁茂

并且延伸到江边

2016.4. 25
马永波点评杨于军:
于军此诗让我想起她在哈尔滨电工学院(现并入理工大学)图书馆工作的经历,我曾看过她,在一个非常偏僻、有哥特气氛的地方,从大路下去,经一条长得窒息的小路进去,路边就有诗中所写白桦,在幽静朦胧的夜晚,从单调沉闷的一天中解脱,漫步于此,现在看来,反倒具有某种美感了。但当时,我对于军的处境是深为忧虑的,我一直觉得她的个性难以为社会所容,可经过这近三十年的生活磨砺,于军已经充分适应了一个她曾经憎恨的世界,反倒是我,却一直像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彻底站在了这个世界的对面,是喜是忧,难明究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记忆的米达斯之手,点石成金。诗的语言风格一如从前,诗人也还是我星火文学社里那个羞怯苍白的姑娘,我常有误人子弟之感,这也是我此时想起早年对她工作处境艰难的深心忧虑的原因。诗乃英雄之梦想,诗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古老的敌意,稍微把握不好,诗就会对诗人造成巨大伤害,甚至危及其生存。所幸于军现在生活工作等一切顺利,我心稍安,这也是缪斯眷顾使然,幸甚幸甚。
(一 /  7)
白桦树

作者 张雪松


从一只张开的眼睛,我要进入你的内部

披挂上一身明亮而又幽暗的枝叶

感受那来自山野深处的大风

沿着你年轮旋转的唱片

倾听那些年代久远的苦难和爱情

在白雪中,我吐出身体里的大雾

描摹你头顶上的红色闪电和涛声

白桦树,一个直立的词

高大而寂静

我的耳朵、牙齿和骨头

都由你构成

今生今世,我只为一棵而心疼

在你叶子变金、发丝飘雪的时节

我带着妻儿赶往故乡

回到母亲健在的家中
王舒漫点评张雪松:
雪松的诗就像一台旧式的留声机或手风琴, 巧妙地拉开了白桦林背后凄美的故事。诗人从“一只张开的眼睛,我要进入你的内部”开始,一笔荡开故事情节,接着气定神闲地讲述那个特定年代,在白桦林,在宁静的村庄,人们所经历的战争、苦难和凄苦的爱情。

整首诗跌宕酣畅,饱含情致,用冷的语境营造内心深处的奔涌,收放自如。

再看诗人“用一个直立的词”生动形象地抒发伤怀别离之痛 ,意境开阔,绝无消沉。

雪松善于启用蒙太奇镜头,将每一个画面熔情入景,形象地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遭际,无法排解的感伤,以及对亲人的无限怀念。读来令人怦然心动,潸然泪下,且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

纵观全诗内容集中,前后一贯,首尾圆合,情、景、事三者融为一体,意境深广,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 / 8)
白桦林

作者 彭继宏


每当白雪覆盖了大地

草木沉寂于萧瑟的暗处

我都会去小镇的北山

去看那片挺拔的白桦林

寒风吹卷了外衣

却明亮了深眸的眼神

傲视远方席卷而来呼啸

翘卷鳞片般的躯干里

坚硬的年轮

连接着大地与天空

冬雪的空灵与云朵的迷茫

行走在肃然的丛林

仰望不屈的姿态

对视威严的眼神

抚摸光滑的躯体

探究屹立从容的奥秘

也许只有这白山黑水才能予以解答
元正点评彭继宏:
彭继宏的白桦诗句,气势硬朗,语句干净,凸现出北方白桦树与东北人的秉直性格,把白桦树的基本特色,用平实的笔触描写的淋漓尽致。还望今后拓宽新的思路,开发词语的张力,更上层楼!
(一 /  9)
白桦林之痛

作者 刘晶凝


苦苦地站立了一个世纪

等待一次不可预知的相遇

失血的心灵让你躯干苍白

多舛的磨历让你遍体鳞伤

不必问第一处凝血的疤痕

只为倔强

便挣裂了祖传的月白衣裳

不必问下一个浓黑的墨迹

只为渴望

便涂鸦了倚靠的雪色白墙

更不必问一双双

夜幕下黑黢黢的眼睛

它们得意地炫耀

在你纯洁胴体上

肆意划下的每一道电光

仿佛穿越了世纪的风云

仿佛历经了旷远沧桑

你膨胀的梦想伸向蓝天

你坚实的执着注入北国大地

苦苦地站立一个世纪

只为这石破天惊的壮丽

我捂住双臂

不住地惊呼你排山倒海的英姿

你张开胸怀

轻轻地诉说那过往的传奇
马永波点评刘晶凝:
此诗作者是我初中同桌,容貌秀丽,身材高挑,很有趣的是,我们坐在教室最后的一个墙角,我坐里边,前桌是两个女同学,记得一个叫牛莉,一个叫王小娟,三个高大女生把我堵墙角里,时常让我尴尬,尤其出来进去,有时坐下的节奏不同步,那长条木头凳子就会压秋千。刘同学文雅淑静,我更喜欢她那时的名字,静宁。从没见过她的文字,此诗也不知是否她的处女作。诗中以一个世纪为结构支撑,不知是指白桦寿命,还是仅仅是文学夸张的虚指,托物言志,古之传统,诗叶了远韵,有铿锵之声,无脂粉气。立意未离正统,政治正确,然此”正确”不足以立诗,希望老同学多多接触现代诗,培育正确的现代感受性,以发见崭新天地。
(一 /  10)
午后的白桦林

作者 海默


学鸟儿在林间

随意穿行,鸣叫。并细心指认

树干上哪一只眼睛

藏着深情,哪一只暗含悲凉

哪一只能收留悲悯之心

倚在一棵倒伏的枝干上

放弃身世,把自己摆成一节枯枝

并顺着这棵枯木

抵达神的村落——

光阴的灰烬里,终于可以

放浪形骸,可以无冤无仇

这个午后,我和我们

坐在树影里

像两棵相爱的白桦

沉静又生机勃勃

收纳风、阳光、鸟语、霜寒

和说来就来的

一场阵雨

一只鹰,披着风雨盘旋

像天空涂抹不掉的错误
川美点评海默:
海默的白桦林,白桦与其说是树,不如说是浑身上下长满眼睛的精灵,且各自拥有人的喜怒哀乐。怀着悲悯之心的诗人渴望被接纳,而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放下恩怨,归于自然。然而,作为人类的“她”,到底不能与植物的树木沟通心灵,因而渴望知音相伴,一同沉醉与世无争的世界,一同分享自然的恩赐。至此,一切皆如此美好。结尾处,一只鹰的出现打破了祥和的画面,“魔鬼”的觊觎,让诗人立刻紧张起来,似乎突然醒悟:世上本没有世外桃源!整首诗以意象推进,委婉而耐人寻味。
王舒漫点评海默:
诗是可以入乐的,故其语音往往富有节奏感,具有音乐的表现力。海默的诗不但具有一般诗歌所应具的韵律,而且还大胆地使用中性词语,如:“放浪形骸”,“无冤无仇”等。这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使全诗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既另具一番风味,又更趋于完美。不止是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又使诗的语言顿生亲切之感。既无伤诗的大雅,反使诗的语言更富于 音乐美,这也无宁使诗更增一份艺术魅力。
(一 /  11)
年轻的白桦

作者 郑敏


正如那道大光意外地临到我的心里

复活了我曾经死去的的生命

我有意打翻了先前的叙述层次和顺序

真的,没有比这样一天更丰富的了

也没有比这一刻让我的记忆更牢固的了

因着我目睹的情形;也因着我怀揣的信仰

让我产生了如许的感触

汽车驶入这个陌生的地段,一个未知的区域:

视野内顿时映现出一大片年轻的生命

并非出于人工而是被造的白,一个树种的特征

覆盖了北方这段不知名的土地

也照亮了我此时心里的黯淡和眼神里的郁闷

如同火车经过了一段狭长的隧道

无数双眼睛面对隧道口时所充满的惊喜

如同此刻我作为它们一个意外的客人

我也因分享在某个角度上

无意中延续了它们这样纯洁的生命

再也不必去讨论季节的更替是否同它们有关

只面对它们:上午十点钟冉冉扬起的笑脸

与环顾在正午两侧看不见瑕疵的纯粹

我因此可以毫无遗憾地说

我没有辜负它们给我带来的喜悦

我敦促爱人以镜头上的扩张及时记录下了

它们的生命,作为我这次远行的一个感恩:

一个寻常的发现带给我的启示
川美点评郑敏:
郑敏的白桦是快乐之源,它带来的喜悦就是喜悦本身,就像阳光照在水面上,水面就会发光一样,自然之美通过眼睛映射在人的心里,其产生的愉悦感也是自然而然的现象,而人似乎不需要深究什么,只享受简单的愉悦就够了,这看似简单的愉悦,其实正是禅意。我一向认为能写出绵长的诗句是一种能力,而能让绵长的诗句如水波般起伏荡漾的,简直具有超能力。郑敏的诗句是也。
(一 /  12)
爱上那片白桦林 

作者 王舒漫


总是在焚烧后,明见你的白净

从一支曲子开始

她便悄悄地爱上了

那片白桦林

那金子一样的树叶

奔放,透明

风,写出你的气质

火,还魂你的质感

黄昏深沉,春还没在树上开花

谁,偷偷地坐在树下

与叶子耳语

亲爱的白桦

你像青春少年一样荣美

在北方,在村庄,雪地,在森林里

在山野路上, 跟阳光一起长高

转过白云,四月,加密了距离

她看不见生命燃烧的颜色

看不见白桦林

看不见自己

在如风的世界

天空献出了光辉

你就走了吗? 向着哪条路

宁静,对视宁静

面对寂静的漫天大雪

她以树的姿态

用一世的目光

去追寻一个肖像

2016/4/26

于上海复旦漱月涌泉轩
马永波点评王舒漫:
舒漫是在南京上海两地长大,大学毕业后在广东工作多年,所以她的性格中就比其他江南女子多了一份开放与大气,这一点也反应在她的诗中,使古典的婉约秀丽中隐然透射出某种爽朗的东西,这首中亦有所表现,即便不那么明显。南京多梧桐水杉,北方树种少见,有一回我偶然走过一条满是杨树的小街,乡愁马上就把我淹没了。舒漫的乡愁肯定不在北方,但也不在沪宁,而是在一个飘忽无着的想象空间之中,这是现代性带来的灵魂无归宿之普遍处境。寄情于人不如寄情于物,而舒漫自有主张且偏行己路。她诗中的白桦不是白桦,而是一个人的肖像,是理想的化身,此类题材多脱不出这个路数,好在各有寄托,虽同是以白桦为由头,寄托的情志大有不同,比之川美的爱情寄托,舒漫更显执著,语气轻悄,也有别于川美外柔内刚的幽默,这也是南北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有趣范例。当然,用一生追寻一个肖像(或假象),精神可嘉,却似有欠理智,这一点却不如川美来得圆润,川美懂得先保护好自己别受伤,懂得被动才是主动,机心不可谓不深,舒漫的深情却可能会是受伤的开始。世间情愫,徒然伤神,相安无事,便是风景,彼此互为背助,相望于江湖,可能都有大自在。舒漫恐怕没怎么见过大片白桦,四季中截然不同姿态气质的白桦,纯凭想象的生发,敷衍成诗,也属难为,且清词丽句,流畅自然,不失为一道可观可赏的风景。
(一 /  13)
白桦林 

作者 爱辉


傍晚的白桦林是十一月的王冠

空中橘黄的叶子浮动如金

信步走远的是几只小鹿

这令人屏息的静谧使轻风更轻

这是林蛙入河前干净的婚床

露珠点缀的草色青翠欲滴

雨后空阔的时光按下了白雾

仿佛唇边的话语咽回了喉咙

无论五味子在树干上攀附多久

总会有一些故事在这里收尾

而此时的树干更加地沉默

那么多黄金的叶子把云朵切割

偶尔有记忆折断的枯枝落下

把酣睡中的斧头再次砸懵

它看着你收受的太多的表情

在树干上结痂、膨胀

它看到即将易手的秋天不知所措
杨于军点评爱辉:
爱辉把我们引进白桦林: 有远景有特写——树木头顶金冠,小鹿信步走远,然后镜头拉近,反射过五彩的露珠只感染草叶的青绿; 有动有静——林蛙跃入河水,轻风更轻,树干选择沉默; 有视角的转换——诗人的旁观,仰望,俯视,午睡初醒的斧头,再次陷入迷惑,无法开口,只能静观身边的变化, 就像白桦树,它知道要积蓄能量,因为冬天就要来临; 有角色的转换,白桦树由主角变成背景;同时情绪飘浮,如同颜色的变化,黄金叶子——青翠的草色——雨水形成的白雾,雨后仍然徘徊的白云,然后是金属斧头……

从翻译者角度,我会关注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记忆仿佛折断的枯枝,还是枯枝被记忆折断,还是记忆在枯枝折断的同时中断,和枯枝一起落下 ……我们看到,初冬的雨后的傍晚,天空并没有放晴,独特而诗意的描写:五味子在树干上攀附;太多的表情在树干上结痂,膨胀……    于是我们联想,刚开始的故事,就在这里结束,因为冬天就要来临, 或者往事只是飘浮的碎片,无法集结成完整的故事; 所以,也许我们应该像白桦树树干一样选择沉默,任五味子攀附,任各种表情在自己身上结痂,膨胀。
(一 /  14)
像一棵白桦树干干净净地悲伤

作者 古剑


这一切,如以往一样

火车漫长的声响,长久地停留在耳旁

牵扯着梦乡

一个个陌生的地名

被照亮

所有人,都似一道踪影

一阵风刮过

在幸福,温暖,忧伤,或放荡不羁的

大站,小站

隐身而去,或再次

闯入旧事前尘

我愿是这一阵风

刮过所有的虚妄,浮华,哀怨,温良

以及徒劳

在命定的路上

打开

自己,从不预测前程

有多远走多远

带着胸臆,带着轻言欢愉,和多灾多难的

诗句

没有抱怨,和别离

在时光里穿行

把自己打落凡尘

迎着四月的花朵,十二月的寒冷

在低处

默默拾起一个个小小的

日子

把一株春天的草

高高举起

就像一棵十月秋天的白桦树

卸下荒凉

干干净净地悲伤
张雪松点评古剑:
古剑像一阵风在时光中穿行,他整首诗都似乎充满了跳跃和移动,如同一列饱含速度和激情的火车,实现了生活和生命的互动。只不过在静下来的时候,诗人的根才能触摸到故乡,才能让思绪回到白桦树一样的荒凉和悲伤。
王成君点评古剑:
古剑的诗没有固定的语言模式,或许这样写诗,能更好释放诗人内心茂盛的诗情,使他的诗歌在自然超脱中获得精神领域里的一种释然,可以不受社会秩序的束缚,不必遮掩自我的内心,酣畅淋漓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像诗人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我愿是一阵风,刮过所有的虚妄、浮华、哀怨、温良,以及徒劳,在命定的路上,打开自己从不预测的前程。乍看上去这些诗句,与白桦树并无多大关系,但却有意味深长的内涵,这种巧妙的构思,充满着对生命思考。白桦树的命运何尝不是这样。诗人这种思辩的创作方式,是诗歌的一种语言策略。作者把具象与抽象转换运用,使诗更加充满张力。诗人把以前的铺垫最后落在十月秋天里的白桦树上,是在揭示和探寻人与自然以及空间的一种存在的状态。诗人最后说:默默拾起一个个小小的日子,把一株春天的草高高举起,就像一棵十月秋天的白桦树,卸下荒凉,干干净净的悲伤!这个比喻正扣诗人要表达的主题,虽然流露一种淡淡的感伤,却使整个诗渗透出一种人文性的审美,使得诗情更加丰盈,诗意更加凸显。
(一 /  15)
写给白桦林

作者 王成君


一排排笔直的白桦树

浓缩着记忆里所有的时光

你仿佛听懂了

来自天宇的声音

从幻芽开始就挺拔向上

绝不弯曲自己的腰身

从不惧怕一年四季的

雨雪风霜

一棵白桦就是一种宁静

一排排白桦就是一种安祥

你能瞬间

淡出世间的所有喧嚣

在安静里

获得一种心底的坦荡

在静穆和冷峻中

你用赤诚

与时光博击着所有的愿望

你洁白身躯镌刻着

远古的焚文

在永无休止的抗争里

闪耀佛性的灵光

虽然你也丟失过

一些激情

也拒绝过尘埃里的忧伤

用满身的疤痕

磨亮一双双黑色的眼晴

能够戳痛天籁的神经

把那些裂开的伤痛

和久远的日子

一起合拢收藏

你永远是

玉树临风的白马王子

蓬勃的生命力

就能把伸手可及的空虚

和一切的荒芜

穿过季节的胸膛

风里雨里

都灌满你虔诚的等待

为灼痛生命最美丽的一刻

你和同伴手拉着手

紧挽着岁月的纤绳

在微笑中

遥望着远方

2016年4月27日
马永波点评王成君:
成君抓住白桦的特征进行书写,挺拔、宁静、洁白、蓬勃、执著,分别予以演绎,应该说捕捉得比较准确和全面,甚至过于全面了,平均用力,正面阐扬。其中若干特征也完全适用于其他一些树种,比如大叶杨、小叶杨、钻天杨,如果不谈洁白,恐怕便具有普适性了,也许诗的思维真的像宗教一般具有普适性?成君爱白桦之深,由此可见一斑。结尾有雕塑感,不是现代性的雕塑,而是苏联时期的那种,类似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此诗是典型咏物诗,诗人用心实际不在物本身,而是以物寓言,这些“言”是诗人认为美好人生必须秉持的信念。


未完待续


    关注 中西现当代诗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