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微电影《团队》和背后的故事

 

2016年5月18日,作为体育馆路街道第七届社区体育文化节的一大特色亮点,根据地区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微电影《团队》终于要与大家见面了。我们期待它的精彩,因为我们相信“团队”的力量!...





2016年5月18日,作为体育馆路街道第七届社区体育文化节的一大亮点,根据地区真实故事改编并拍摄的微电影《团队》就要和大家见面了。

从一个闲散的、“自娱自乐”的扰民队伍到一个地区居民津津称道的乐民“团队”,从散兵游勇式的街头拉唱到融入地区虹桥艺术团这个大家庭,地区豫剧队用他们融入、成长的故事诠释了“团队”一词的真谛,展现了地区文化大家庭多元、包容的色彩。

“团队”的那些事儿
当下北京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能寻到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影,他们为这座城市默默地奉献着。我们故事就是从东城区体育馆路地区的一群河南籍外来务工人员说起。



因为对豫剧的共同热爱使他们走到了一起。闲暇之余,他们会聚在一起唱几首家乡的曲子。可因为付不起专业场地的费用,无奈他们只能就近在小区的空地上吹拉弹唱。



时间久了,周边的居民忍受不了他们“自娱自乐”的扰民演唱,抱怨声、责备声蜂拥而至,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

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街道社区文体中心主动为他们调解矛盾,并协调其他文艺团队的活动时间,为豫剧队找到了一块新的活动场地。





可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在新的活动场地排练没多久,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在田间地头养成的一些习惯,他们在排练时经常在室内吸烟、喝酒,把整个排练场弄得“乌烟瘴气”;因为拉唱的动静太大,还时不时与其他团队闹矛盾,这些问题把豫剧团队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社区文体中心的帮助下,他们开始积极地改变,慢慢地融入到了街道文艺团队的大家庭。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今,这群散兵游勇已经正式成为体育馆路街道虹桥艺术团中的一支特色团队——体育馆路街道豫剧队。

经过社区文体中心的帮助和专业老师的指导,《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穆桂英挂帅》这些经典豫剧曲目也成为他们的拿手好戏。

他们开始活跃在街道大大小小的舞台上。2015年5月,他们还登上了街道第六届社区体育文化节启动仪式的舞台,为大家演唱豫剧《朝阳沟》选段,成为地区群众喜爱的“明星”团队。





这就是“团队”的故事,一个现代都市里不同文化碰撞交融的故事,一个用“包容”和“宽容”抒写出来的地区文化大家庭的故事。
《团队》拍摄的那些事儿


2016年街道决定将豫剧队的成长故事拍摄成微电影,将其打造为地区第七届社区体育文化节的特色亮点品牌,并将其命名为《团队》以更好地展现地区文化包容、多元的风采。 

2016年3月27日,由虹桥艺术团队演员和机关干部“本色出演”的微电影《团队》正式开拍。





他们精神饱满、全情投入,直到拍摄完成的那一刻。

2016年5月18日,微电影《团队》终于要与大家见面了,并将通过腾讯视频优酷和体育馆路街道微信平台同步上映。
我们期待它的精彩
因为我们相信“团队”的力量!


每一个故事总有结局,而这个故事只有开始和延续,因为“团队”俨然已成为体育馆路地区文艺大家庭的一个符号,一种精神。




    关注 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