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城郊工业废弃地的高品质城市空间营建

 

瓦里塞伦镇(Wallisellen)瑞希提地区(Richti-Areal)的城市设计/维多利奥·兰普尼亚尼(VittorioLampugnani)|瑞士盒子...



从本周开始,JJ将为大家带来一个苏黎世城郊的当代城市空间营建的专题——瓦里塞伦镇(Wallisellen)瑞希提地区(Richti-Areal)的工业废弃地改造为高品质的当代城市空间的案例(图1)。该项目建筑刚刚完成于2014年,国内尚没有官方媒体报道过它。本周JJ的第一篇文章将从介绍项目的城市设计开始,而后推出建筑单体设计的分篇介绍。



图1  现状鸟瞰



图2  底层平面图

近年来,瑞士出现了不少成片区的城市空间营建项目,如JJ之前介绍过的诺华办公园区(Novartis Campus,叠加建筑——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新年专题 | 阿斯克勒庇俄斯8号/HdM)、苏黎世西区更新(“治愈城市伤疤”——铁路桥下“边缘空间”变身创意文化市集)等。这样成片区的城市空间营建,当下在瑞士以外的欧洲大陆城市并不多见,可能是受限于历史保护和经济不景气的原因。而在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乃至当下,成片的城市街区开发,无论是商务区还是办公园区,均有大量实践。那么,瑞士的城市空间营建和中国的城市片区开发有何不同?为何瑞希提地区的城市空间营建案例值得分析?瑞希提经验对中国有借鉴意义吗?又有何借鉴意义呢?下面我们抽丝剥茧。



图3  建成前空地

瑞希提地区原为工业废弃地。自1960年代以来,原先的水泥和混凝土工厂逐渐搬离,该地区成为城市棕地。瑞希提地区所在的瓦里塞伦镇地理位置优越,极具开发价值。项目用地距离苏黎世中心城区只有8公里,搭乘公共交通到达苏黎世中央火车站只需12分钟;距离苏黎世国际机场仅有7公里,搭乘公共交通前往机场不到20分钟。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瓦里塞伦镇是苏黎世城郊中富人聚居的地方。因此,在1970年代,在项目用地对面、1号公路的另一侧,投资商开发了一座高层建筑——格拉特购物中心(Glattzentrum),提供约4500个免费停车位,迄今仍是苏黎世十分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在瑞希提地区,也曾进行过数次开发的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都失败了。直到21世纪,奥瑞欧地产公司(Allreal Group)从数个土地拥有方手里购得土地,将其整合成为7.2公顷的瑞希提地区用地,并在瓦里塞伦镇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将破旧不堪的工业废弃地改造为具有吸引力的混合功能城市街区”的城市空间营建项目。(图3)

2007年,奥瑞欧地产公司举办了城市设计竞赛。甲方要求建筑师在苏黎世的城郊瓦里塞伦镇,创造一个含商业、居住和办公等混合功能的城市街区。建筑师面临的主要挑战有:1. 在一片空地上应该创造什么形态的城市街区?采用什么策略?2. 瑞希提地区的特色是什么?如何解读苏黎世城郊的瓦里塞伦镇的城市街区的独特性?3. 如何将上述两点体现到设计方案中去?竞赛评委也正是围绕着以上3点对竞赛方案进行评价。



图4  方案模型

由维多利奥·兰普尼亚尼(Vittorio Lampugnani)主持的“建筑工作室(米兰分部)”(Studiodi Architettura Mailand)的方案赢得了竞赛。下面我们来看看兰普尼亚尼如何系统的回答上述问题,并通过设计方案进行表达。

不同于诺华办公园区中限定城市空间的元素是“建筑单体而不是街坊块”(兰普尼亚尼写到:not consist of blocks,but rather with individual buildings)(案例建筑:城市建筑的双重性——合院建筑or单体建筑?),兰普尼亚尼在瑞希提地区的城市设计方案中采用了“街坊块作为基本的城市单元”(Blockrandbebauung als städtebauliches Muster)。(图4)

为此,兰普尼亚尼解释到,这首先是出于理性和经济的考量。街坊块是自古希腊的希波达莫斯(Hippodamos of Miletus)在规划中使用以来就存在的基本城市单元。在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的欧洲城市快速扩张时期,出于理性和经济的考量,街坊块被大量运用在城市建设中。其中,阿尔弗瑞德·迈索尔(Alfred Messel)于1899-1905在柏林的弗里德里希斯海因(Berlin-Friedrichshain)设计的出租公寓街坊块,高5层,容纳了400套公寓,可居住约1500人,并有公共浴室、客人用房等。街坊块的一层为商店,还有一个幼儿园。内部则是一个种植着绿化的庭院,有供人游憩的场所。这种高密度、多功能混合的城市建筑类型,被认为是改良后的现代街坊块的原型。在巴黎、伦敦、维也纳、阿姆斯特丹、米兰、马德里乃至全欧洲,类似的街坊块得到了发展,它们有的尺度更大,有的居住密度更高,有的内部庭院向公众开放,有的则不,有的供富人居住,有的则是社会住宅。它们的共性是:1. 均采用了街坊块的形式而不是单体建筑的形式;2. 是限定城市开放空间的要素和边界;3. 都有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组成了混合功能的城市街区;4. 内部庭院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种类型,并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同样出于理性和经济的考虑,在历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兰普尼亚尼提出了以街坊块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瑞希提城市空间的设想。他指出,瑞希提地区应该被给予适度的密度。瓦里塞伦镇是苏黎世城郊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距离机场十分便捷,该地区的城市化不可避免且非常重要。因而他认为,瑞希提地区的空间形态应该是城市的,并具有一定的密度。街坊块,在历史上已经证明,可以提供高密度,同时又可以适应各种形状,并创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如被设计为社会住宅时,街坊块的密度可以高得接近贫民窟;在巴黎、维也纳等各城市,街坊块有方、长方、圆、三角形等各种形状;此外,街坊块还能容纳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能从社会意义和规划意义上解决阶层混合和功能混合的问题。



图5  设计方案:7个地块(左)由6个街坊块和1个单体建筑(右)构成

于是,甲方所要求的需要开发的居住、办公、商业和旅馆功能,被兰普尼亚尼装到了他那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6个街坊块加1栋单体建筑中(图5)。在占地7.2公顷的项目用地上,设计总建筑面积达145 000平方米,平均容积率为2。6个街坊块中4个为居住,2个为办公,所有街坊块的底层空间都设计有商业。街坊块均高21米、5层。只有1个单体建筑,高68米、18层,是用地中唯一的一栋高层建筑。现为安联瑞士总部大楼(Allianz Suisse HQ,瑞士盒子|安联瑞士大楼(Allianz Suisse)/Wiel Arets Architects)。

高层建筑设定的考量,是为了和用地对面、1号公路的另一侧,那个建于1970年代的高层建筑——格拉特购物中心相呼应。这样人们驾车从公路上通过时,会看到公路两侧的高度和体量相当的两座大楼,以及均衡的天际线。(图6)其次,高楼被有意设计在用地的南侧,紧靠1号公路,成为瑞希提地区的地标,吸引格拉特购物中心的大量人流前往。为了加强人流引导这一意图,地段主要街道瑞希提大街(Richtiarkade)的起点,被设计在靠近格拉特购物中心的轻轨(Tram)站点的位置。瑞希提大街的终点,则紧邻瓦里塞伦镇火车站设计。(图7)



图6  高层建筑与格拉特购物中心体量相当



图7  朝向瓦里塞伦火车站的瑞希提大街入口



图8  总平面

连接格拉特轻轨站点和瓦里塞伦火车站的瑞希提大街,就成为地段中的骨干街道。康拉德街(Konradstrasse)、埃舍尔路(Escherweg)、法夫尔路(Favreweg)是次一级的街道,连接瑞希提大街和外部道路。(图8、11)这样由一条骨干街道连接数条次一级街道,形成具有秩序性的开放空间系统的做法,兰普尼亚尼在诺华办公园区规划中也使用过。不同的是,诺华办公园区采用的是方格网的道路系统,而在瑞希提地区,康拉德街和法夫尔路与瑞希提大街交接时形成“丁字形”的路口,以表达它们在开放空间系统中居于次一级地位。只有连接瑞希提广场(Richtiplatz)的埃舍尔路与瑞希提大街形成了5条道路的交叉路口,表示交叉路口处的开放空间处于等级较高的地位。

位于交叉路口的地段的中心广场——瑞希提广场(Richtiplatz),正是整个开放空间系统中等级最高的开放空间。这种秩序性,还通过广场周边的建筑的设置得到了进一步的设计表达。围合瑞希提广场的建筑,正是地段中功能较为公共的建筑——3栋办公建筑。(图9)位于广场主导建筑位置的,正是高68米的高层建筑。这样,中心广场就成为地标建筑前方的布景。整个开放空间系统与建筑布局相辅相成,其中贯彻了许多城市空间营建的法则,包括帕拉弟奥(Andrea Palladio)、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等曾提出过的做法。



图9  瑞希提广场



图10  瑞希提广场

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开放空间设计。正如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曾指出过的广场设计的具体尺寸和比例关系,兰普尼亚尼作为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师,对尺寸和比例的系统操作也了然于心。在诺华办公园区设计中,不同等级街道的典型剖面都给出了具体的尺寸数据。在瑞希提地区,主要街道瑞希提大街的宽度被设计为15米,限定街道空间的街坊块的高度为21米。街道的一侧为4米宽、5.1米高的柱廊,另一侧种植橡树,并提供路面停车位。(图12、13)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街道空间的尺寸和比例符合一个特定的人欣赏建筑的距离和角度(啥角度呢,嘿嘿)。柱廊内分布着咖啡馆和商店,以鼓励街道上的公共生活。次一级街道则对应次一级的设计法则,如住宅街道采用石头铺地,并设计有房前花园,创造一种适于步行的、更加安静的街道氛围。

为避免受到这样系统的、理性的城市设计导则控制的城市空间可能会出现的刻板单调的问题,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不同的街坊块由不同的建筑师进行设计。这样就保证了地段中不同的街坊块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系统性的前提下进行对话。



图11  路网等级(左),步行系统(右)



图12  瑞希提大街剖面及平面



图13  瑞希提大街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析了兰普尼亚尼如何回答了瑞希提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以及采取何种设计策略的问题。街坊块的提出是基于理性和经济的考量,建立在回顾历史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骨干街道的设计来连接地段两端的公交站点,并引入人流,是对地段特征的回应。将唯一的一栋单体建筑设计为与格拉特购物中心相当的体量,成为瑞希提地区的地标,既是为了吸引人流,也是将设计策略转化到具体的方案中。而系统的控制开放空间的秩序,给出具体的设计尺寸和导则,包括开放空间周边建筑的布局和功能,便进一步将设计策略通过设计法则转化成具体的空间形式。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兰普尼亚尼如何回答最难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瓦里塞伦镇的特色,如何在方案中进行转化?这就如同是问北京的建筑师,在昌平、平谷或者延庆设计的城市街区应该呈现什么样的特色?或是,嘉定区的城市街区相对于上海应有什么样的差别?JJ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又非常难。瑞希提地区方案评审时,评委会在观察了其他几个方案后,一致认为它们所呈现的不是城郊瓦里塞伦镇的特色。至于什么是城郊瓦里塞伦镇的特色,他们也不清楚。兰普尼亚尼的方案,在这方面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图14  康拉德庭院

兰普尼亚尼写到,瓦里塞伦镇的特点,正是在于它是大城市的城郊,即典型的suburban area。一方面,由于城市扩张和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化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它不是也不能是完全城市(urban)的环境和空间特征。选择居住在瓦里塞伦镇的人们,正是看中了这种城郊的城市和乡村(rural)的双重特征。因此有必要在城市设计中体现这种双重优势。街坊块,成为完美承载都市性和乡村性的理想形式——其围合的墙体将空间划分成内外,外部墙体限定城市的广场、街道等开放空间,形成都市性;而其内部墙体,围合出一个庭院,其绿化设计、景观设计,则完全可以是乡村的。(图14)内部庭院可能营造的乡村景观,是在本方案设计中,街坊块相比单体建筑的终极优势。否则,要回答城市加乡村这个问题的思路就变成了,在一片郊野绿的景观中,分布着数栋单体建筑。这正是Wiel Arets事务所给出的竞标方案。不仅街区空间的都市性存在问题,还让人联想到柯布(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方案及其引发的后果。

兰普尼亚尼在瑞希提地区的城市空间营建,创造了极具系统性、秩序性的城市街区。在21世纪当下,碎片化、扁平化带来的秩序消解在建筑单体设计中已成为趋势之一。兰普尼亚尼的设计态度与之相反。从结果来看,他的城市空间营建是令人信服的。并没有通过什么吸引人眼球的事件营造和故事讲述,瑞希提已成为具有吸引力的、高品质的苏黎世城郊地区。也许引用兰普尼亚尼自己的话最能说明问题。在出版于1983 年的《20 世纪视觉建筑:从莱特到罗西的大师作图》中,兰普尼亚尼这样写到:“古典秩序已无可挽回的崩溃了…随着每一张图纸,漫长而令人厌烦的(设计)过程以重新出发的决心要‘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绝望的混乱中创造秩序’。”

穷游建议:项目位于苏黎世城郊瓦里塞伦镇。从苏黎世中央火车站(HB)可以搭乘S8或者S14路火车,12分钟就可到达瓦里塞伦火车站,下了火车站就是瑞希提地区。

吃喝玩乐:在瑞希提广场3号分布着亚洲餐厅Nooch,周一到周日7天营业。相比苏黎世物价而言价钱公道,一般午餐人均200rmb,寿司拼盘可以尝试。其他还有SAHAR Café und indisches Restaurant、Zapote-Restaurant & Bar等7家餐饮和咖啡。



图15 寿司拼盘

周边建筑:瑞希提地区中分布着Wiel Arets事务所设计的安联瑞士总部大楼(Allianz Suisse HQ,瑞士盒子|安联瑞士大楼(Allianz Suisse)/Wiel Arets Architects)、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事务所设计的Dergrosse Hof、SAM Architekten事务所设计的Das Tortenstück、Diener & Diener事务所设计的Der Nutzungsjoker以及Max Dudler事务所设计的Das Geschäftshaus。

图片来源:图10、15为陈瑾羲拍摄;图2、4、5(右)、12引自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Richti Wallisellen. Band 1 Städtebau: p72-73,101,54-55,74;图3、8引自http://www.skyscrapercity.com/showthread.php?t=1058637;图1、5(左)、6、7、9、11、13、14引自http://www.richti.ch/。本项目详情请参阅: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Richti Wallisellen. Band 1 Städtebau;http://www.richti.ch/;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chti_Wallisellen。


    关注 JJ看建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