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长约200米的合院式住宅楼

 

瑞希提地区(Richti-Areal)的康拉德院(Konradhof)/维多利奥·兰普尼亚尼(VittorioLampugnani)|瑞士盒子...





图1  康拉德庭院



图2  总平面图

在上一篇介绍瑞希提地区(Richti-Areal)城市空间营建的文章中(苏黎世城郊工业废弃地的高品质城市空间营建),我们谈到该地区城市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它采用了街坊块作为基本的城市单元(Blockrandbebauung als städtebauliches Muster)。这样做很重要的原因是,围合的街坊块将空间划分成内外,外部墙体严格限定城市的广场、街道等开放空间,表达都市性;而内部墙体围合出一个庭院,则可以是微缩自然或乡村,体现大城市郊区的乡村特征。建筑师认为,街坊块在瑞希提地区成为表达大城市郊区的都市性和乡村性双重特征的理想形式。

下面我们来看看康拉德院(Konradhof)的设计,看看具体的单体建筑设计如何体现城市空间营建的目的。JJ认为,城市空间营建,需要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细部在不同的尺度上系统的相辅相成。没有建筑设计尺度的配合,城市设计是不完整的。

  • 内部庭院



图3  底层平面图



图4  庭院内举办夏日节(Sommerfest)

康拉德院(Konradhof)的第一个看点,就是那个长宽近200米*100米的大院子(图2),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大。康拉德院的外轮廓尺寸可与巴黎的协和广场相比较。而巴黎协和广场在设计之初,曾因太大被挖上壕沟、围上栏杆,以将大广场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建筑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罗杰埃(Marc-Antoine Laugier)彼时这样描述协和广场给他的感受:“被花园和小树林围绕,广场给人的感觉只是一条漂亮的林荫大道在欢乐的田园中间,不知何方人们看到一些远处的宫殿。”作为城市广场还感觉大得像个“欢乐的田园”的上百米的院落,被放到住宅楼里头当内院,设计师是怎么考虑的尺度问题呢?

维多利奥·兰普尼亚尼(Vittorio Lampugnani)作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的城市设计历史与理论的教授,对这些案例十分熟悉。JJ也认为,好的城市空间营建者(包括许多好的建筑师),对尺度的操作十分敏感且熟练。兰普尼亚尼把康拉德院这个街坊块设计得这么大,使得它的内院比许多城市广场还大,显然是有意为之。

罗杰埃所描述的“在欢乐的田园”的感觉不就是内部庭院的乡村性想要营造的吗?所以这也正是兰普尼亚尼想要通过设计实现的。因此内部庭院的尺寸要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尺寸本身很重要,比例也很重要。200米的最长宽度,和21米的建筑高度比起来,庭院空间的高宽比接近1:10。而刚才我们提到过的协和广场的高宽比是1:11。康拉德院的内院大小是建筑师精心安排的,是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大庭院内部布满了绿化,但并没有呈几何形排列的规则绿化,目的是不让庭院空间被细分,让尺度保持在一个能让人产生“欢乐的田园”的范围。整个庭院的平面布置较为自由,院内还设计了一个水池,一个亭子,有意的创造一个微缩自然,以实现乡村性表达的意图。(图1、4)

  • 外部街道



图5  从火车站方向看向瑞希提大街(右侧建筑为康拉德院)

街坊块的内部庭院设计试图呈现乡村性,但其外部空间要保证是都市的(图5)。因而街坊块的外部设计严格的限定了城市街道,就像历史城市中那些永恒的、体面的建筑那样。不同的街道对应不同的空间营建法则,以营造不同的城市空间氛围。

康拉德院的北侧限定了瑞希提地区的骨干街道——瑞希提大街(Richtiarkade)。瑞希提大街是园区中的骨干街道,因此康拉德院的北立面采用了柱廊。瑞希提大街宽度设计为15米,柱廊宽4米,这样就构成了19米的街道总长度。建筑高21米,人站在柱廊内望向对面建筑的宽高比约为1:1。柱廊高5.1米,灯具下垂至3米的高度,因此柱廊内部净宽、净高均约3米,高宽比也约为1:1。柱廊内的铺地、街道的铺地、对面建筑临街处的铺地均做了区分。(图6、7、8)这样的设计,参考了米兰和都灵的柱廊街道的成功案例。


图6  瑞希提大街立面



图7  瑞希提大街街景



图8  瑞希提大街柱廊(底层分布着理发店等商业、公共服务设施)

康拉德院的东侧限定了区域中的次一级街道——康拉德街(Konradstrasse)。街道的另一侧是由安联瑞士总部办公楼限定的。因此该街道的气氛介乎于公共街道和安静的居住街道之间。街道宽度被设计为13米,街道与底层住宅之间由深约2米的绿化隔开,但并没有种植高大的树木。康拉德院的西侧和南侧分别限定了街区外围的瑞希提路(Richtistrasse)和工业路(Industriestrasse)。它们是区域内的机动车道,被设计成为城市的林荫大道。因此在工业大街一侧,隔离道路与住宅的绿化深度被加大到约3.6米,有绿篱和灌木,并在道路一侧种植了较高的枫树。(图9、10、11)这些空间营建法则参考了苏黎世伊达广场(Idaplatz)等案例。

通向街坊块内院的入口被设计在瑞希提路和康拉德街上。不在骨干街道瑞希提大街上设置出入口,目的是为了保持街道界面的完整性,也不让城市公共生活轻易的进入住宅楼内院。


图9  康拉德大街立面



图10  康拉德大街街景



图11  从瑞希提路和工业路交叉处看建筑

  • 建筑
建筑设计是城市空间营建的重要部分。康拉德大街上的建筑底层空间被设计为公共或是商业服务功能。底层柱廊空间内分布着甜品店、理发店等,活跃了康拉德大街上的街道生活(图8)。其他大街上的底层空间则是住宅,住宅与街道之间由绿化隔开,并不鼓励过分活跃的街道生活(图10)。



图12  瑞希提路24/28号住宅底层平面

如瑞希提路24/28号住宅,为两层高的跃层,使用面积109平方米。从道路进入住宅需要先通过住宅楼的主入口前空间,再向右拐入临街的院子,然后向左拐入户。这样的路径转折设计是为了在公共街道和私人住宅之间形成充分的过渡(图12)。进入建筑后首先是一个玄关,左侧为上楼的楼梯,右侧为餐厅。餐厅与道路之间隔着深约3.5米的绿化院子,从街道上只能看到餐厅的灯光,而不能窥视到具体的人的活动,也不鼓励私人活动与街道空间直接对话。玄关向前经过厨房到达起居室,起居室的外面是进深约3米的露台(图13),露台上面有遮蔽,楼上是住宅的卧室。露台与外面的私人花园由柱子隔开,私人花园的进深近7米。最后,私人花园的外面才是乡村景观般的街坊块内院。同样的,足够深的露台和私人花园将私人生活与公共内院分离开来。公共内院向市民开放,私人生活则需留有足够的私密性。(图14)



图13  住宅露台



图14  建筑与内部庭院

建筑给人的感觉简洁有力,在材料和细部上进行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设计。街道立面采用了简单的抹灰,但有明显的檐口。在康拉德大街上的立面上每层都有突出的檐口线条,底层柱廊使用了意大利罗马洞石(Roman Travertine)(图8),入口门厅采用庄重有力的土耳其棕大理石(Marron Emperador)。在其他街道上,底层立面为竖向条纹状抹灰,罗马洞石仅被用作窗框、门框以及与地面相交接的地方(图11)。这些都与城市空间的秩序性营建相辅。兰普尼亚尼希望康拉德院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恰如其分的“一栋住宅楼——在新建的——城市环境”中(ein Wohngebäude in einem - neu geschaffenen - urbanen Kontext)。它并不是抓人眼球的第一眼建筑,首先要服从于城市空间营建的系统性要求。通过理性设计和精良的细部,建筑师希望他的作品是一个体面的、安静的、第二眼精品。

  • 小结

通过康拉德院这个合院式住宅楼的设计分析,我们看到了城市空间营建贯穿在各个层面设计的始终。从街坊块作为基本城市单元的选择,到内部庭院的设计和乡村感营造,外部城市街道的城市性营造和秩序性设计,以及到建筑设计中的空间序列与组织,公共与私密空间的过渡,直至材料和细部的处理,都体现了城市空间营建的思想,并采用了系统的营建法则。

从兰普尼亚尼的设计实践中,我们可以窥见的重要思想是,城市空间营建要先于单体建筑设计,而绝非是单体建筑完成之后剩下的。城市空间营建要体现系统性和秩序性。城市空间是由建筑、树木、小品等要素限定的,因此根据城市空间营建的要求对要素设计采用差异化的营建法则。兰普尼亚尼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检验城市空间营建理论的难得的当代西方案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做法是自上而下的,有时甚至是封闭的。这也是他有时招致批判的重要原因。

穷游建议:建筑位于苏黎世城郊瓦里塞伦镇瑞希提地区。从苏黎世中央火车站(HB)可以搭乘S8或者S14路火车12分钟就可到达瓦里塞伦火车站,下了火车站就是瑞希提地区。

周边建筑:瑞希提地区中还分布着Wiel Arets事务所设计的安联瑞士总部大楼(Allianz Suisse HQ,瑞士盒子|安联瑞士大楼(Allianz Suisse)/Wiel Arets Architects),SAM Architekten事务所设计的Wohnüberbauung Escherhof,Diener & Diener事务所设计的Wohnüberbauung Favrehof和Wohnüberbauung Ringhof,以及Max Dudler事务所设计的Bürogebäude Richtiring。

图片来源:图3、6、8引自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Richti Wallisellen. Band 1 Städtebau:108-109;图2、7、10、14引自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Richti Wallisellen. Band 2 Die Bauten:33-47;图1、5引自http://www.richti.ch/;图4引自http://www.qvrichti.ch/;图8引自http://www.r79.ch/new-index/;图11引自http://www.allreal.ch/fileadmin/user_upload/redakteure/publikationen/bilder/wohnen/Wallisellen_Richti-Areal-Konradhof.jpg。本项目详情请参阅: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Richti Wallisellen. Band 1 Städtebau,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Richti Wallisellen. Band 2 Die Bauten;http://www.richti.ch/。


    关注 JJ看建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