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渔婆”故事:海鲜背后还有渔民母亲辛劳

 

男人负责高风险的出海打渔,女人们负责岸上的工作。...





白马井渔港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自古以来就是海南省西部的重要渔港。这里自古流传下来的独特的风俗:男人负责高风险的出海打渔,女人们负责岸上的工作。
由于码头上清一色都是带着斗笠的勤劳女人,白马井渔港也被人们称为“渔婆”港。



渔婆港的一天从凌晨4点开始,随着出海的渔船陆续回港,这里热闹了起来。几百名带着斗笠的渔婆持着手电筒、扁担,在码头开始工作。她们将一船船的海鲜从刚靠岸的渔船上搬运至码头,然后就地交易、打包装车。



现年65岁的渔婆蔡玉平已在该渔港做“贩头”30余年。蔡玉平说,白马井渔港大体分为4个工种,拉鱼靠岸卖鱼的船头、负责收购和联系客户的贩头、负责搬运的村婆以及将鱼运往各地的拆市。



据蔡玉平介绍,渔婆一般是做船头、贩头和村婆工作,每天凌晨2点至3点就来到渔港,为的是收购最新鲜的海产品,或将自家渔船的产品卖出好价钱。一般要忙到中午才能回家,有的时候客户需要量大,要等到下午三四点才会购齐。



“船回来我们就(收购),船头打电话来我们下去就要(鱼)了,要了上来就卖了,有时候就卖给鱼品厂,有时候就卖给鱼排养鱼,有时候就装车,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有时候工作是这样,有时候他叫我要大鱼,我就给他要大鱼,有时候我要小鱼,我就要小鱼”,渔婆蔡玉平说。



现年42岁的渔婆郑欢兰祖祖辈辈以海为生,自己已是第十代渔婆,在谋求生活的同时,也看到了该渔港的变化。“改变的就是卫生的问题,还有方便我们码头上收购鱼,这些都很方便”。



现如今,白马井渔婆背后的文化已逐渐成为历史传承,如何让其发扬光大成为年轻一代所思考的。渔婆蔡玉平的小儿子王俊锋2016年3月在海口市开了一家海鲜特产店,名字就叫白马井渔婆。王俊锋表示,自己开店的初衷源于母亲,想通过这家店传播白马井渔婆的文化,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海鲜背后渔民母亲的辛劳。



“就是想做到传承一种文化,其实白马井渔婆就是类似于传承,它就是应该要传承下去的一家店,应该可以去沉淀和传承下去,因为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精神性上面的文化,而不是说单纯的商品和特产”,王俊锋说。

作者:李宇凡 吕志强

编辑:叶子


    关注 中新网海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