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的汕尾民间工艺之一(打铁),您还记得吗?

 

【免责声明】: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






常言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头阉二补三叮当”,道出了手艺赚钱的排行;“阉”即是“阉鸡”、“阉猪”,“补”即是“补锅”,“叮当”即是“打铁”。

过去,每一处圩场或村庄,都有一至数间打铁寮(铺),一年到头由早至晚,“地哒地哒”的风箱声和“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打铁的操作流程是:

1.拣料:挑拣好铁料可以节省作为烧料的煤炭和锻打时间。主要靠打铁师傅的经验,通过目测与手掂来挑选合适的铁料。



2.烧料:挑好铁料后,喂入炉灶里,立刻来回拉动风箱手柄鼓风烧旺炉火(现在大多使用鼓风机替代,节省人力)。铁匠手握长柄铁钳夹住铁料翻动,使铁料充分受热,软化。火候一到便放下风箱拉手。



3.锻打:持长钳挟起炉中通红的铁块放于铁砧之上,右手举起铁锤捶打起来。若打制的是小件器具,铁匠一人就可拿着小锤反复敲打定型。若是大件器具,须得两三人抡大锤轮流敲打。



4.定型:当铁块锻打至失去火红的颜色和足够的温度时,重新放入炉中烧红再锻打,如此反复,最终锤锻成厚度、弯度、大小相同的铁具,如锄头、镰刀、犁、耙等。

5.抛钢:铁匠手下的器具,只要是刀具之类的都要抛钢,用磨刀石打磨,已达到锋利。而钢料下在刀具上的多寡与均匀度,往往成为顾客评定该刀具好坏的标准。抛钢有两种方法,一曰明钢,一曰暗钢。所谓明钢,是在刀具的关键部位,刀刃上用钢全部包裹了铁料;所谓暗钢,是在刀刃的部位将钢与铁混杂敲打在一起。



6.淬火:打制铁器过程中,定型和抛钢两道工序都夹杂着淬火这一工序。淬火时,常用的冷却介质有盐水、清水和油三种。而最多被采用的是普通的凉水。将锻好的铁件放入水内,“哧啦”一声,热气腾起,即可将之取出来。淬火时,须保持铁器的足够温度。

有些经验丰富的铁匠会在普通水里淬水之后,加温再度放盐水里淬火,以增加光泽度。



7.回火:锻件淬火后硬度变高了,但脆性大了,容易变形,甚至出现细小的裂纹。可将之重新放回火炉加温来调整硬度。



8.泽油:所谓泽油,就是在铁器回火后趁高温尚存,迅速夹块猪肉(或直接用植物油,甚至猪皮也可以),将猪肉猪皮贴到器具上反复摩擦,铁器的高温使猪肉渗出猪油涂抹在器具上,这既有助于提高光泽,又能使得器具长时间不生锈。

打铁的操作过程流程看似简单,难度却在与把握不同的材料、火候、淬火的时间,打铁师傅不但要有一手过硬的淬火功夫,而且还需忍耐高温,有时难免被火花烫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制作和加工的铁具愈来愈少,“地哒地哒”的风箱声和“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也渐渐离人们远去。

【免责声明】: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 汕尾猛料爆爆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