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形成的先决条件——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世界罕见.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在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的喀斯特地貌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碳酸盐类岩石总面积的1/7; 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



我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着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个纬度~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我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北京的房山地区也是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很利于洞穴的形成,也被称为“千洞房山”,有垂直高度超过400米的明月洞(未开发)、钟乳石林立的鳄鱼洞、还有非常经典的蝙蝠洞。。。


    关注 雨果户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