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湿地保护与宜居新城建设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4ZDAM001);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决策咨询研究基...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4ZDAM001);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项目(15SSL093)。

摘要:

南京江北新区湿地是南京长江段乃至长江下游区域重要的湿地空间。从其演变及其现状来看,南京江北新区自然环境条件具有3个主要特征:难以利用的下蜀土岗地、长期不安全的江滩与圩田以及20世纪近百年的洪水威胁。为了协调南京江北新区湿地保护与宜居新城建设,本文提出如下3条建议:挖通岗前河,构筑南京江北新区通水廊道;完善湿地保护区生态功能规划,重建地带性植被;优化湿地生态管制空间,协调管控等级与湿地功能定位冲突。

关键词:

南京江北新区;岗前河;湿地保护;宜居新城

0 引言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央政府的这一战略部署,为构建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长江经济带战略空间提供了根本性支撑[1]。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地处长江流域的国家级城市新区,应该在“长江流域大保护”战略部署中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

我们设想未来的南京江北新区,既是美丽家园,西边是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东边是有着鸟、鱼、花等主题的滨江国家湿地公园、中间的“长岛”成为美丽家园、最佳宜居的新城;又是长江经济带水上航运的枢纽,南端(上端)承接长江黄金水道来的船舶,北端成为直通江口大海远洋的(内河)海港。

然而,由于南京江北新城区,即沿江圩区,地面标高一般在5~7m左右,恰恰依然蒙受着长江洪水的威胁[2],也就是说该新城需要依托滨江湿地,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湿地保护与宜居新城的建设问题。因此,这里基于对南京江北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协调湿地保护与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南京江北新区自然环境条件及特征

南京江北滨江岸线总长度为117km,江北滨江现有湿地总面积85.12km2,主要包括绿水湾湿地、龙袍湿地、八卦洲湿地公园以及潜洲湿地等重点湿地。因此,湿地是南京江北新区最重要的生态宝库,是宜居新城建设的重要载体。从南京江北湿地的演变及其现状来看,南京江北新区自然环境条件具有以下特征:

(1)难以利用的下蜀土岗地。

“南京江北新城”的西侧与老山高丘陵之间有一道宽宽的岗地,海拔30m上下,其上部为略显红色的黄土状堆积物,下部为砂砾层,在高旺兰花塘等多个地方曾经开挖岗地下的沙砾物质,取沙用作建筑材料。在泰山新村所见的岗地,上部为黄土状堆积,下部出露(地质学称浦口组的)红色泥砂岩,原来在公路边还有大学生教学实习野外观察的人工剖面。

下蜀土主要由粉沙颗粒组成,系高岗地的黄土状堆积物质,含有蜗牛等多种旱生动物的化石,与真正的北方黄土相比,外观颜色非常相近,颗粒组分还要更细一些,没有如河床泥沙淤积所具有的层理构造。下蜀土的显著特点是遇水即成“一盘散沙”,也就是说它与北方黄土一样透水性特好,透水但不持水。在没有被开垦的情况下,下蜀土岗地表部比较致密的微红色古土壤层,尚能支撑植物的生长,开垦后水土流失致使黄土裸露,雨后即显干旱,为之地表荒芜一片。置身于下蜀土岗地之中的感觉,与置身于北方黄土丘岗之中基本一样[3]。

(2)长期不安全的江滩与圩田。

南京江北新区湿地原本是长江的河滩地(图1),这片沿江湿地原称“江浦”,“江”者就是长江,“浦”者概为低洼潮湿的地方。因此,南京江北新城区依托沿江湿地之上。其湿地有的是边滩地,如绿水湾;有的原本是长江中的江心洲(与现在的八卦洲相似),如兰花塘东南的头道埂、南垄及青龙尾等所在地。1949年前江浦沿江地带有68个小圩,现在还留有许多叫“圩”的地名,如新圩子、外圩、蔡家圩、二圩、前圩、南圩村等,还有许多地名称“塘”或 “埂”, 都与当地的地貌状态有关系,该圩区的西边界为浦珠公路—宁乌公路。浦口区的圩区总面积达到269.3km2。江浦湿地区过去是长江的分流汊道河网地区,有点像现在所说的辫状水系,边滩与心滩交错,大洪水过境便悉数淹没。直到明洪武9年(1376年)才在这片湿地区与老山丘陵区等合并设立归应天府的江浦县。



图1  南京江北新城区的影像图(左)与湿地的分布(右)

(3)20世纪近百年的洪水威胁。

由于近万年来到3000多年前的全世界及长江口海平面的上升及广陵潮的侵袭,南京的长江河段江面曾经非常开阔,老山、幕府山及狮子山、清凉山石头城等曾是孤立在江滨的丘岗,紫金山游移在江雾之中。所以,所谓的“龙盘虎踞”,如同使古人感到恐慌的“洪水猛兽”,最初有可能是指这地方的山水情势十分凶险之意。

三国时代的吴国,就曾在长江南岸筑堤防洪,宋元明时代的大洪水曾淹没到老山山前下蜀土岗地的前沿。自东晋始在荆江河段修建江堤,到宋代在荆江河段堵塞九口十三穴以来,一方面被江堤夹持而升高的洪峰直奔下游河口,为之中下游的洪水位相继上升;另一方面,长江中下游的功能由营造两岸泛滥平原,改变为向河口输水输沙,致使长江河口加快向海推进,从镇江—(古)扬州一线推移到崇明岛外,它又导致今长江近河口段洪水位的上升。自唐宋以来上升了3~4m多。近代,沿江数千千米长的江堤越来越稳固,大洪水造成的江堤决口越来越少,同样也促成长江中下游洪水位的继续抬升。

据统计,1912-1953年期间南京下关站的最高洪水位仅9.29m,1954年实测最高达到了10.22m。自1960年以来下关最高水位的10年平均值与每10年中洪水位高出9m的洪水次数如下:60年代为8.09m、1次,70年代为8.36m、2次,80年代为8.60m、3次,90年代为9.37m、7次。由此可见,在此40年间南京长江河段的10年平均洪水位又上升了1m多[4]。

南京的沿江大堤是1954年联圩并圩才构成的,至今已有过加固加高,目前的主江堤堤顶高程海拔12~13m(可能是吴淞高程系),堤内滩地平原地面的高程5~7m(有可能是原先的黄海高程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与吴淞高程系的基面差约1.6297m),堤外的滩地高达海拔10~11m左右。

所以,过去的沿江湿地是不宜居住的地方,上文的“建成区150km2”都在紧靠丘陵岗地的前沿地带,如浦口、东门镇、顶山镇、石佛寺、珠江镇、乌江镇等都设在江北湿地的内侧。而真正的江北湿地上是很少有村落的。

2 南京江北湿地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建议

历史上的“江北湿地”业已大多开垦为农田。但该区农田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很低,原因在于这片农田土壤母质本是河床地貌类型中的浅滩、心滩或边滩,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河漫滩[5]。自修建沿江大堤以来,基本上处与江隔绝状态,长江的洪水与泥沙进不来也出不去。原先从老山下来的长江支流,有的已被支堤隔离,水流直入大江,因此这片湿地也没有了从老山来的水沙及有机物质。这片湿地环境闭塞,久而久之就难逃生物多样性衰退、土壤退化与水土污染的厄运。

不过,近期则出现了新的机遇,包括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长江流域黄金水道建设(12.5m深水航道)的疏通等,还有长江三峡工程给南京河段带来了水情趋于稳定和泥沙通量大幅减少等,使南京江北湿地大大减轻了长江洪水的威胁。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南京河段的洪水位已基本稳定降至海拔9m以下[4],2003年为9.22m,2007年8.28m,2010年8.89m,2012年8.62m,2014年8.04m,2014年8.82m已经是近5年来的最高。

为此,基于南京江北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并结合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从协调湿地保护与宜居新城建设关系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挖通岗前河,构筑南京江北新区通水廊道。

“岗前河”是指在上述下蜀土岗地前沿挖通一条河(图2),东侧为老圩区。这条河起自头道埂与南垄所在的古江心洲的上端即袁家凹口,将长江水引进来、顺着下蜀土岗地前沿纵穿新城区西缘,到六合区卸甲甸附近再流入长江,全长约30km。其所经之地基本上顺着现在的宁乌公路线路。宁乌公里路边原来就有一条河,最初是长江的汊道,后来是汇集老山来水的泄洪道,一度是公路一侧的排水沟,迄今已一段一段地被慢慢填埋了。这条河的开通,可以上引长江大胜关河段的江水①。使其既有蓄水及或灌或排的功能,又有大幅度降低江北湿地区地下水位的功能,同时还完全有可能成为江北新城的通水廊道,如此不仅可以使江北湿地从此告别封闭与潮湿,还使江北湿地成为(长江)江中的长岛。



图2  南京江北新城区的影像图(左)与岗前河位置示意图(右)

(2)完善湿地保护区生态功能规划,重建地带性植被。

我国历来赞赏江南水乡的四季美景,那是因为江南不少地区地带性植被属于含有常绿树的落叶阔叶林,每年春季是鲜花盛开、鸟语花香,夏季是片片浓绿、大树底下好乘凉,秋季是一棵棵红叶树与满地金黄争艳,冬季是绿色的灌丛顶着白皑皑雪帽。因此,需要结合专项湿地生态评价,划定生态保护区、修复保育区和生态修复区。例如,龙袍湿地东部面积1.93km2的原生性芦苇滩地及水域与长江连通性好,也是江鱼江蟹理想的产卵栖息场所,可以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并注重建设野生鱼类的适宜生境;潜洲可以通过退耕还林、退渔还湿、种植业功能转换、鸟类食物丰富化、鸟类筑巢环境改善等生态工程,落实生态修复和生态保育[5]。

(3)优化湿地生态管制空间,协调管控等级与湿地功能定位冲突。

根据2013年省政府颁布的《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苏政发〔2013〕113号),绿水湾湿地20.89km2范围全部划定为一级生态管控区。依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中对分级生态管控要求,一级生态管控区内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显然现有划定的一级生态管控区与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功能上存在一定冲突。但倾向将绿水湾洲尾柳林江滩湿地及其两侧周边江域由二级调整为一级生态管控区范围(夹江西侧湿地仍保留二级管控区)。



图3  南京江北滨江生态管控区调整方案图

同时建议绿水湾一级生态管控区减少的面积在江北新区滨江湿地范围内实现占补平衡,而不一定完全局限于浦口区范围。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实现占补平衡:一是将绿水湾洲尾现有柳林意杨林湿地及周边江域划入一级生态管控区,面积约0.53km2;二是龙袍湿地东部原生性的芦苇滩地由二级生态管控区调整为一级生态管控区,面积约1.93km2;三是将八卦洲洲头西侧江堤外的意杨林江滩湿地划为一级生态管控区,面积约2.08km2(图3)三片增加的一级生态管控区面积合计约4.54 km2,对本次调整方案中绿水湾湿地一级生态管控区减少的4.53km2面积实现了占补平衡,也进一步优化了南京江北新区长江湿地的生态功能。

注释:

①1912~2002年间实测大胜关站年平均水位为5.28m(已由黄海高程系的3.65m换算成吴淞高程系,下同)(下关站为5.00m),实测大胜关站的月平均水位,从1月到12月,分别是2.98m、3.02m、3.51m、4.35m、5.56m、6.30m、7.06m、6.85m、6.56m及5.86m。如果,这条河的水位维持在6m上下,那么一年之中有半年时间这条河可以维持在自流状态。长江南京段的警戒水位是8.5m,当大胜关水位达到8m情况下,就立即关闭这条河的上端闸门。

参考文献:

[1] 黄贤金.构建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长江经济带战略空间[N].新华日报(思想版), 2015-02-23(15).

[2] 吴永新.南京治江60年[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36-38.

[3] 杨达源.中国东部的第四纪风尘堆积与季风变迁[J]. 第四纪研究, 1991(4):354-360.

[4]高智萍,胡勇.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桥渡水文分析[J]. Ship & Ocean Engineering, 2009(6):116-119.

[5]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长江湿地暨江北滨江概念性规划及总体规划[S]. 2015.

作者简介:杨达源,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地貌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李升峰,博士,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南京智库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环境规划与评价、土地利用生态学;

黄贤金,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政策、土地利用与规划。


    关注 现代城市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