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茶乡的美图

 

这天、这茶、这人!...

4月18日,中央数字电视摄影频道在宜昌鸿渐茶业有限公司举行摄影创作基地授 牌仪式后,宜昌市及夷陵区老年摄影协会的摄影师们爬上了1000米左右的寨子山生态茶基地,在惊讶之中,居高临下把邓村乡集镇的一切全部收进照相机。

下午,摄影师们意犹未尽,还想进茶园采风。我带着一群摄影师来到邓村茶场美丽的茶园,很多摄影师对这里的茶园已经是相当地熟悉了,因为他们不止一次地来过,他们对这里的茶园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为什么他们对这里的茶园这么感兴趣?是因为茶园的颜色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是因为这里的茶园有一种特别的精气神。特别是春天,茶树的颜色最美丽!茶园的风光最漂亮!茶山的空气最新鲜!茶水的味道最迷人!茶叶的香味最销魂!

这里有各种地形、各种种植规格的茶园,有大块平地的茶园,有隐藏在树林中一面坡、两面弯的茶园,还有依山而建、依势修剪的“绿毯坡”式的茶园。

长长的条形很有气势,弯弯的茶园很温柔,一簇簇的老茶树记忆历史,八卦阵式的茶园承载着改革的梦想与实践,走一步是一个茶山的风景,换一个位置又是一幅茶乡的美图。













看到这些茶树,不禁想起那些创业的老一辈,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在这个只有部分老茶树的地方开茶梯,建茶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建成了高标准的示范茶场,对茶叶的种植方式、种植规格、田间管理和茶叶加工进行了探索,为宜昌茶区的茶叶高产和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宜都市农业局翁寿楠茶叶专家《宜红茶史略》中写到:笔者1953年3月从省调到宜昌专署建设科,那里专署建设科正在创办宜昌国营邓村茶场(当时名为宜昌专署示范茶场),笔者主要协助邓村茶场的创办,指导技术,茶场有土地300亩,另外还有些森林和荒山,接管的老茶树有23800丛(当时150丛约占地1亩),茶树长势很差,稀稀拉拉,均为“钓鱼杆”茶树。











为了向茶农传授推广种茶新技术,首先我们制订了改造老茶园的方案,分3年台刈更新,每年在春茶采完后台刈改造8000丛,1953年6-7月,全场职工全力以赴,我们技术干部也和工人一样上茶山砍茶树,声势浩大震动了整个邓村茶区,每日有上百名农民前来参观,当时不少农民对茶树台刈更新持怀疑态度,不表态,不做声,但也有极少数反对者公开叫骂:“败家子,好好的茶园被你们砍掉了”。有时骂得职工不敢出工人,但我们仍然坚持“革新先试验”,先从示范茶场开始,搞成功了然后再推向农民。我们在老茶园台刈改造的同时,进行了移植补缺,把老茶园缺丛补起来,加大茶园密度。另一方面,我们在接收的土地上(包括l 8亩水田)建造高标准新茶园,当时,我们采用的是双行条列式密植茶园,行距1.5米,小行30厘米,株距30厘米,经3年努力,全场建成新茶园150亩。







1958年全部投产、邓村茶场的茶叶产量由1953年的1803斤猛增到1958年的13500余斤,产量增长6.5倍,产值增长12倍,到1960年产量更增加到3万余斤。宜红茶区从邓村示范茶场开始改造老茶园,1956年全场的“钓鱼杆”茶树全部变成了矮壮好采的新茶树,在宜红茶区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省管优秀茶叶专家、高级农艺师林作炎(1935—2012.1),1955年从宜昌高级农业学校毕业后就在邓村国营示范茶场蹲点。1956年,正式调邓村茶场任技术员,组织茶场改造低产茶园,建设双行条列式梯级茶园,并直接参与邓村区茶叶技术推广工作,参加组建县红茶改制队,从事黄大茶改制为红茶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1958年,参与成立县茶叶机改队,在邓村茶场试制手摇、脚踏和马拉揉捻机。

面对这些茶园,我肃然起敬!每有寸土地、每一片山林、每一块茶园都有许多充满激情、美丽动人的故事。这里,有创业人的勤劳成果,有命运系挂着的辛酸经历,有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有“花鼓戏”跳动的欢乐,有“红灯记”演唱的激情。









1958年,最早反映邓村面貌和茶叶生产状况的照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如今,这组照片成了传世之作,保存在夷陵区档案馆。

这里的茶园,邓村采茶十姊妹曾经演绎了采茶的最高历史水平,1959年,邓村乡采茶能手的代表向明月到北京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庆观礼。

这里的茶园,曾经创造过单位面积茶叶产量800多斤的历史记录。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曾经在邓村茶场亲自办过茶叶高产试验田。

这里的茶园,曾经培育了“鄂邓一号”茶树新品种。茶叶专家认为,这里的土壤最适合茶叶生长,这里的环境是出好茶的地方,在中国,很难再找到这样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邓村土生土长的茶叶技术员,叫王德本,时任加工车间主任,一心想搞一个具有邓村特色的高质量品牌产品,梦想就在他宿舍的小锅中开始,一双手打起了“茶太极”,把得到的成果转入机械实践,十几道工艺一丝不苟,机制“邓村绿茶”一炮打响。一个时期里,那团结的外形、绿茵茵的汤色、持久绕际的栗香、令人回味的甘醇曾经令多少人陶醉,那“三杯五盏后,依旧当初味”的持久茶力,深深地折服了许许多多资深的茶叶专家和挑剔的茶人。1990年10月,时任农业部部长的刘中一在宜昌视察工作时品赏后,亲笔题写“邓村绿茶”。从次,“邓村绿茶”登上了“现代名茶”的高雅店堂。

这里,很多个第一在这里产生,很多个奇迹在这里创造,很多个理想在这里实现。因为这里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最美小镇”,也是摄影师和我们大家心中的“中国最美茶乡”。茶园里,有一个个时代创业者的身影;空气中,仍然飘动着他们的气息;茶树下,有他们的汗水和足迹。是他们,奠定了今天这美丽茶园的根基。写到这里,我已经写不下去,我的眼睛里有止不住的泪水淌下,淋湿了我的键盘,因为,很多创业者已经逝去,他们的梦想还需要后人来实现。







首先,我们来到第一观景台,这是茶场的水池。因为这里有相对的高度,在这里可以看到邓村茶场和邓村坪村大片的茶园,还有邓村初级中学的全部。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满茶园,是拍摄茶园风光的最佳时间。

茶园里有很多采茶人在忙着采茶,摄影师们把相机的镜头对准她们,他们也很配合,希望抢个镜头,因为她们来自外地。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些茶园里,曾经有很多外地的青春少女在茶树上施展她们的手上功夫。

“这个茶树有多少年了?”一些没有到过邓村的摄影师好奇的问到。

“这是1952年建场的时候栽的,有60多年了!”我准确地回答。其实,也有少量的茶树是七十年代我们读高中在茶场学习茶叶栽培时栽的,刘队长手把手地教我们怎样栽茶树,那些场面好像就在昨天。一下子,我突然想起勤工俭学的时候,我们也曾经在这些茶园里施展从小就练成的“童子功”,每天可以采30多斤高质量的茶叶,得到几块钱的工资。





“走了!前面的风光更好!”没有人理我,摄影师们仍然在那里不停地“咔嚓”,他们已经进入到了一种艺术创作的境界和忘我的状态。

喊了无数次,才把这些不听指挥的摄影师们从美轮美奂的光影世界惊醒,好不容易把他们带到新的地方。

“不要冲动,高潮的时候还没有到!”沉默一分钟,引起大笑。

“以前,很多到这里来的摄影师'感觉电池不够用。”我及时提醒大家,防止出现看到美景没有电池的情况。听到我的提醒,大家都赶紧检查照相机电池,这个说:“我还有三个格格”。那个说:“我有备用电池,卯拍”。

翻过一个山头,出现一片美景,越过一道山梁,又是一种风光。很多摄影师们是第一次看到了这么美丽的茶园,干脆跑到茶园里体验采茶去了,绿色的茶园里留下摄影师美丽的倩影。

此时,天空中出现了大片白云,这下忙坏了摄影师,一会儿对着天,一会儿对着茶园,忙得不亦乐乎!

茶园里,到处是摄影师,到处传来“哇塞!”“哇塞!”的感叹!各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精心选择着角度,相互交流着相机的参数设置,他们想把这美丽的茶园风光传送到中央数字电视摄影频道,让全国人民共同欣赏。





仅以此文献给邓村茶乡的创业者!现在的舞台上虽然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但他们曾经演出的戏剧《粮茶双丰收》、《采茶十秭妹》的精彩瞬间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邓村的历史。今天,这场茶的大戏还在继续上演,并且内容更精彩,舞台更广阔!



在此特别感谢原文作者:向明炎!






    关注 三峡氧吧A茶乡邓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