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元好问与济南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但...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但未就选,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宏词科,授儒林郎,权国史院编修官,留官南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天兴元年(1232)擢尚书省掾,后升任左司都事,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后不仕。元好问才雄学赡,是金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一代文坛宗师,著有《遗山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与济南有着难解之缘,早在年幼之时就因“从先陇城府君(指其叔父、曾任陇城县令的元格。元好问出生后7个月,即被过继给其叔父元格)官掖县(今我省莱州市)”而到过济南。其成年后,至少又到过济南两次,并创作和济南有关的诗文二十余首(篇),其中包括一些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佳句,如“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羡杀济南山水好,几时真作卷中人”。

 一生中曾数次到济南

元好问一生中至少到过济南三次。第一次是在明昌五年(1194)其只有五岁时,在随“从先陇城府君官掖县”(引自元好问《济南行记》,下同)途中,元好问第一次到了济南。但由于当时元好问尚且年幼,这次济南之行并未能给他留下多少清晰的记忆,故其长大之后“但能忆其大城府而已”,“闻人谈此州(指济南)风物之美、游观之富,每以不得一游为恨”。

元好问第二次来济是在蒙古太宗七年(1235)七月,距其第一次来济南已有42年,而且当时的元好问已经历了亡国之变,故其在客寓济南期间所作的《济南杂诗十首》之一中有“儿时曾过济南城,暗算存亡只自惊。四十二年弹指过,只疑行处是前生”这样的感慨。元好问这次在济南住了20天,几乎遍游了济南的名山胜水,“前后所得诗凡十五首”,并作有长篇游记《济南行记》,详细记述了其此次济南之行的行程、交游、见闻和感受。

在蒙古太宗八年(1236)三月下旬,元好问还曾有过一次济南之行。当时,元好问应冠氏县令赵天锡之约,陪其至泰安会见东平路总管、行军万户严实途中曾路过济南的长清、平阴等地,并曾在灵岩寺、龙泉寺各住一宿,作有《龙泉寺四首》。在《东游略记》一文中,元好问对其当时在济南长清郭巨庙、隔马祠、灵岩寺及平阴龙泉寺内的见闻作了详细记述。

在乃马真后五年(1246)春,元好问极可能还来过一次济南。这是因为《遗山集》卷二中有一首《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该诗诗题中提到的“叔能”,是指元好问的好友、淄川籍著名诗人杨宏道,而考杨宏道生平仕历,蒙古太宗七年七月,杨宏道身在济源(今河南省济源县),并不在济南,是没有机会和元好问同游济南庙中、同赋庙中古桧的。而在乃马真后四年(1245)十一月,元好问曾第四次到了东平。次年春天,在从东平返乡途中,元好问很可能再次途经济南,而且此时杨宏道也正在济南,这样二人便有了相会同游的机会,元好问《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一诗很可能作于此时。

羡杀济南山水好

元好问第二次到济南,是应在济南任漕司从事的李辅之(名天翼)的邀请而来的。在路经齐河时,元好问又邀上了其好友杜仲梁(即元代长清籍著名散曲家杜仁杰,“仲梁”为其字)同行。

到济南后,李辅之和同官权国器在位于济南府署后的历下亭故基设宴置酒,为元好问和杜仁杰接风洗尘。当时的济南刚刚经历了金末二十年的战乱,许多名胜古迹(如历下亭)都毁于战乱,许多高甍画栋不复其旧,“惟有荆榛瓦砾而已”。但即使这样,其“天巧具在,不待外饰而后奇也”,而且当时大明湖“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州渚之想”,使元好问禁不住发出了“大概承平时,济南楼观天下莫与为比”这样的感叹。

在此后的十几天时间里,元好问在进士解飞卿的陪同下几乎游遍了济南的名山胜水。其间,他曾游览过趵突泉六七次,并应高姓道士的挽留,在金线泉畔的灵泉庵内住了三宿;和解飞卿在金线泉边徘徊了三四天,想亲眼看一下泉浮金线之奇观,但最终未能如愿;到舜祠寻访过杜康泉,不过当时的杜康泉已经湮没,但当地人依然能确切指出其所在处,“泉在舜祠西庑下”;游览了舜井,并观看了立于舜井旁边的欧阳修《留题齐州舜泉》诗大字石刻,作《舜泉,效远祖道州府君体》诗;到张舍人园亭内观赏了珍珠泉,并感叹其友雷渊20年前所作的《济南珍珠泉》一诗为工;在友人的陪同下,两次泛舟大明湖,在北渚亭远眺匡山、药山、鹊山、华不注山诸山,并与友人在历下亭怀古分韵赋诗。后来,他从大明湖“东入水栅”,至绣江,和府参佐张子钧、张飞卿宴饮于绣江亭,“漾舟荷花中十余里”,“剧谈豪饮”,“抵暮乃罢”,并作《绣江泛舟,有怀李、郭二公》一诗。

在绣江游玩了五天后,元好问再次返回济南,在城内住了两天。在临离开济南的前一天傍晚,元好问第三次泛舟大明湖。这次本来是约了杜仁杰同游的,可杜仁杰最终因故未至,为此元好问还专门作了一首《泛舟大明湖(待杜子不至)》。第二天,元好问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济南,依旧取道齐河,返回了聊城冠氏县。

济南题咏多佳篇

清初王士禛曾说:“元好问济南题咏,尤多而工。”的确如此。元好问在第二次游济南期间前后共赋诗近二十首、文一篇。他在《济南杂诗十首》中的第二首曾咏及匡山,并以戏谑的语言否定了李白曾在济南匡山读书之说;第十首总写其济南之游的感受和从此“长作济南人”之愿望:“看山看水自由身,着处题诗发兴新。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这种愿望在其当时所作的诗中曾反复流露过好几次,如《题解飞卿山水卷》一诗中即云:“平生鱼鸟最相亲,梦寐烟霞卜四邻。羡杀济南山水好,几时真作卷中人。”在《舜泉,效远祖道州府君体》一诗的结尾,也有“便为泉上叟,抔饮终残年”这样的句子。

除《杂诗十首》和《题解飞卿山水卷》之外,元好问在此次济南之行期间还有数首诗作。

另外,其《济南行记》一文中的一些记述极具文献资料价值,比如当时的历下亭故基在府宅之后,“旁近有亭曰‘环波’、‘鹊山’、‘北渚’、‘岚漪’、‘水香’、‘水西’、‘凝波’、‘狎鸥’。台与桥同曰‘百花’‘芙蓉’,堂曰‘静化’,轩曰‘名士’。水西亭之下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其大占城府三之一。”再比如:写到趵突泉时,说“往时漫流才没胫,故泉上涌高三尺许。今漫流为草木所壅,深及寻丈,故泉出水面才二三寸而已。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在该文中元好问还为济南的众多名泉排了座次:“凡济南名泉七十有二,爆流为上,金线次之,珍珠又次之。若玉环、金虎、黑虎、柳絮、皇华、无忧、洗钵及水晶簟,非不佳,然亦不能与三泉侔矣。”

在离开济南三年后,元好问还曾写有两首怀念济南故人和风物的词,在晚年所作的《鹧鸪天·莲》一词中,元好问再次表达了想重游济南、和故友重泛舟大明湖的愿望:“何时北渚亭边月,狼藉秋香拂画船。”另外,在其七古《天涯山》一诗中也有“东州死爱华不注”这样的诗句。在《惠远庙新建外门记》一文中,元好问还以“秀润”二字概括济南的风貌特点,可谓极精准。

附元好问“济南杂咏”诗十首:
(一)儿时曾过济南城,暗算存亡只自惊。四十二年弹指过,只疑来处是前生。
(二)匡山闻有读书堂,行过山前笑一场。可惜世间无李白,今人多少贺知章?
(三)华山真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六月行人汗如雨,西城桥下见游鱼。
(四)吴儿洲渚是神仙,罨画溪光碧玉泉。别有洞天君不见,鹊山寒食泰和年。
(五)石刻烧残讌集辞,雄楼杰观想当时。只应画戟清香地,多欠韦郎五字诗。
(六)斫来官树午阴轻,湖畔游人怕晚晴。一夜灵泉庵上宿,四山风露觉秋生。
(七)白烟消尽冻云凝,山月飞来夜气澄。且向波间看玉塔,不须桥畔覛金绳。
(八)人秋云物便凄迷,一道湖光树影齐。诗在鹊山烟雨里,王家图上旧曾题。
(九)荷叶荷花烂漫秋,鹭鸶飞近钓鱼舟。北城佳处经行遍,留著南山更一游。
(十)看山看水自由身,著处题诗发兴新。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

据遗山《济南行记》,乙未(1235年)秋七月,“以故人李君辅之之故”而至济南,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荡漾荷花中十余里”。当时“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州渚之想”次年丙申三、四月间,遗山游泰山,道出济南,又与辅之欢聚。作《临江仙》、《清平乐》二首。

临江仙:

荷花荷叶何处好?
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
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
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
几日到东州!

清平乐:
江山残照,
落落舒清眺。
涧壑风来号万窍,
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韩海云涛,
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
世间多少秋毫!


    关注 明府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