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最美领读人

 

让我们共同倾听管理系最美领读人,走进他们的读书世界...

14级审计2班田泽金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的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应该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质”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批评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质而贬低人——而造成的。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不过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呢?

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弗洛姆在“爱的实现”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但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我们可以说,人性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演化,更加慢于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产力经历了指数甚至更快的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根植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可以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保持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的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14级市场营销2班李雪寒

(在后台回复“李雪寒”收听语音)
在我们后面,孩子们在飞奔,追风筝的人不断尖叫,乱成一团,追逐那只在树顶高高之上飘摇的断线风筝。我眨眼,微笑不见了。但它在那儿出现过,我看见了。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

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这是这本书的结尾,阿米尔收养了哈桑的儿子,为了他去追那个风筝,并对他说出这本小说感人至深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所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很明显不是。我想,那只风筝既是哈桑在喊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后,去追逐的那只断线的风筝,也是阿米尔成年后,踏上重回故乡之路,去追寻自我救赎的那只他心里面的飘忽不定的风筝,更是我们千千万万人,所要寻求的,内心的无愧和宁静。

在这本小说里,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去追。


13级人力资源管理1班马国华

(在后台回复“马国华”收听语音)
                                  我推荐的图书是《平凡的世界》

书的开头,孙少平是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穷困的农村学生;书的结尾,孙少平是个身有残疾的煤矿工人。从头至尾,孙少平都没有能够脱离所谓的“社会底层”。可是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平凡的世界》,想起孙少平这个平凡的人,这个人物身上的自尊都令我汗颜。

初中时在读者上面看到了《早晨从中午开始》。父亲对这句话无限地感慨,认为它概括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人生轨迹。我却被这文章中记录的作者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中的各种准备工作所吸引。头一次知道,原来为了写一本长篇小说,要在一个荒郊野外独居数年;有必要通读十年间的报纸,记录各种事件,翻阅报纸到手指被磨得露出毛细血管。这些听起来艰苦以至于荒谬的事情,对于我却有着巨大的感染力。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种被王小波描述为“反熵过程”—人对于某一事物不合常理的执著,有着莫名其妙的好感。

高中时终于读了这本书。坦率的说,这本书有很多我不喜欢的地方:作者强加在人物身上的褒贬之辞;书中没有一段善终的感情;孙少平和田晓霞好的莫名其妙;田晓霞的死和孙少平的尿失禁;外星人;等等。甚至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能找到不讨我喜欢的性格。

可是这本书却最终能够吸引着我,也改变着我。这是因为它有着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更重要的是,它教我认识了一个平凡人的自尊。

孙少平在物质上生活上是窘迫的,在精神上是寂寞的—但我从来没有在生活中见到任何一个人,像他那样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本书适合青年人,尤其适合浑身充满热血的年龄。在这个年龄,读这样的书才能够深刻的理解生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生活的本身意味着怎么回事。在青年,无论我们犯怎么样的错误,我们都有改正的机会,我们都可以归结为我们青春热血的沸腾。有一天当我们垂垂老矣,发现我们那么可笑,呆板了一生。


    关注 微经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