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坛岛的记录者——侧睨平潭第一代摄影师

 

海坛岛的记录者——侧睨平潭第一代摄影师陈菊生作者:欣桐楔子陈菊生老师一生幸福的方式,就是每一张定格海坛岛的图...

海坛岛的记录者

——侧睨平潭第一代摄影师陈菊生
作者:欣桐


楔子

陈菊生老师一生幸福的方式,就是每一张定格海坛岛的图像,他举起相机的瞬间,既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也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
平潭的绝美风光,可说是由浩渺烟波的大海和形状各异的海蚀石组成。石牌洋是海上竖起的天然奇石,海坛天神也是石头构成的巨大“卧佛”;山崎澳、坛南湾、海坛湾、长江澳等绝美的海滩……山伴海,水绕滩,形成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海蚀地貌。

从奇特的自然景观,到大桥打下第一桩、第一跨箱梁合龙、大桥通车……海峡大桥的建设历程,他用他的镜头记录着平潭的山山水水,也见证了平潭的发展和变迁。
在平潭,陈菊生先生,称得上是岚岛第一代摄影师。
2007年11月30日

2007年11月30日,海峡大桥开工典礼。陈菊生拍到了大桥打下第一根桩的照片,被多家报纸刊登,并于2009年见证了大桥通车。他回忆说,海峡大桥通车时,四面八方的人涌向大桥,他站在人流中拍一辆辆车子从桥头驶过,那一刻,他握相机的手有点颤抖。“内心激动,难以控制那种欢喜的情绪,多少年了,平潭终于与大陆联结在一起,终于结束了等轮渡的历史。我拍下的不仅是大桥,而是平潭几辈人的念想。”
2011年11月30日,时年84岁高龄的陈菊生老师在“海峡号”首航台湾的澳前码头摄影。当时我作为平潭时报的记者也在现场采访,见到这位心怀家乡的老摄影师,也忍不住与他聊起了天。“我15岁开始学习摄影,上高中后就买了第一部拉片老式相机。”他说,这一拍就拍了60多年,相机成了他这一生中最亲密的爱人。为将平潭所有的景色“收入囊中”,他跑遍了平潭的每座山,每个小岛,每个景点。

“我上高中的时候,一般有钱人才会经常出岛,并且花钱雇马车作为代步工具,一般的小老百姓都是双腿步行。”陈老说,那时出岛去福州,一趟要花两天时间,先从竹屿坐船到福清海口,并在海口呆一晚。“海口去福州要爬山,因为那个年代山上是有老虎的,赶夜路不太安全。”
平潭历史上第一部进入岛上的汽车


陈老的照片里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图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双帆船乘风前行。“双帆船曾是平潭人出岛的交通工具之一,随着运输业的发展,帆船已被客轮、滚装客轮取代。”陈老说,以前在码头会有私人经营的双帆船拉客出岛,时代变迁平潭现在不仅有了桥,还直航台湾了,通过老照片对比,才发现平潭真的变化好大。
记得2009春夏之际,当时我为了制作一个平潭摄影人的电视专题片。走进位于平潭北街陈菊生先生的宅院,屋子是砖木结构,有三进深,跨过高高的木门槛,仿佛时光就定格在了这座百年老宅里。

陈菊生在这座院落里,度过了他的童年、青年、中年直到晚年。硕大的院落里,一株茶花枝繁叶茂,茉莉花还开着,院子里的一草一木如同他的孩子。在老井里打水,浇花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事情。踏着老式的木楼梯,进入了他的房间,陈老师打开一个样式古朴的柜子,一柜子的相片、画册、几架老照相机是他珍藏了一生的宝贝。
因为拍摄的相片越来越多,为了冲洗方面,早在五六十年代,陈菊生老人就在自己家里建了一个冲印暗房。谈起平潭近六十年来的变化,陈菊生老人深有感触,他时常翻起相册,回忆过去那些美好时光。住了一辈子的院落,因为静寂显得有些寂廖,但陈菊生老人只要拔弄起了他的相机,只要举起还能拍照的手,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可言状地幸福。当过音乐老师的他,会弹琴、喜欢听歌、唱歌,访谈结束时,陈老师兴奋地唱起了海岛故乡的歌。

麒麟出东海,明珠落平潭。千礁百岛神仙境,诗情画意在人间

海坛天神成绝景,半洋石帆展奇观。更见东南云遮雾,苍山碧海绘长卷……
在陈老师老旧的院子里,他拿出几袋子“宝贝”。 从黑白胶片到彩色相片,从胶卷机到数码相机,感觉老时光就在镜头前的一瞬间定格。
 “这张“骆驼晚霞”是我在1998年夏季拍摄的,为了拍到这幅照片,我等待了几个月,之前去了几次,天公都不作美,有时是光线太强,有时是光线太弱,有时有晚霞没有夕阳。都说好事多磨,反反复复跑了好多回,终于拍到这张满意的相片。后来,这张相片参加中华老人诗文书画大赛,还获得了大赛的优秀作品奖。”陈菊生老师说。


他曾告诉我,为了拍到好的风光照,他去南寨山去过无数次,“鸳鸯理翅”、“悟空迎宾”、“阿凡提”、 “神鹰高鸣”这些诗意的名字,几乎都出自他的作品。早年平潭县出版旅游风光明信片,这张“骆驼晚霞”也选入其中。他说,南寨山的美,在于发现,在于体会,所以,每次去都会得到不同的收获。

特别平潭大名鼎鼎的半洋石帆,陈菊生更是常带着朋友来拜谒这海上奇观。但更多慕名而来的朋友,因为不懂摄影,往往有点小小的失落,感叹它不过就是两块立在海上的石头。



那么,半洋石帆的魅力在哪里?如同参禅的三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早年在一中教过书的陈菊生老师,十分诗意地解释半洋石帆的来历。他说,这海上的两根巨大海蚀柱如果只用肉眼去看,它就是两块坚硬的花岗岩石。但它又不是普通的花岗岩,因为它是自然界天然形成的海蚀柱,这是亿万年来地壳演变得来的“宝贝”。在地质学家看来却是一场来自岩石与大海间的持久抗衡:平潭岛上的岩层主要是花岗岩,花岗岩看似坚硬,其中却有很多节理缝隙,海水顺着节理透入后不断冲蚀剥蚀,最终把岩石雕琢成了千奇百怪的造型。

如同《红楼梦》曹雪芹笔下的那块顽石——“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通灵宝玉”。曹雪芹因为青埂峰下一块顽石成就了经典的《红楼梦》。半洋石帆因其独特的形状成就了平潭风景的盛名。


我想,摄影师才是成就半洋石帆名气的幕后推手吧。

记得几年前的某个夏天,我随同平潭摄影协会的几个朋友,租住了一条小渔船,选在夕阳快落山的时候,让艄公围绕着半洋石帆,以不同角度拍摄这海上奇石。那日里,年届八旬的陈菊生也在队伍中。

他最为得意的是相片“晚霞中的半洋石帆”。这张相片是用逆光手法拍摄的,黄昏中金黄色的晚霞堆满了天空,落日刚好在石牌洋背后的一座小山峦上停住,阳光洒向海面,整片海呈现出朱红和金黄相交的绚烂色彩,一高一低的两块帆船型石头仿佛从海中央冉冉升起。

我也曾经看过这张早在1988年,就成为平潭对外发行明信片的好照片。那残阳如血照着海面,半洋石帆印在海中央,真是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
转眼就到了2016年,今年陈菊生先生已是89岁高龄,他的摄影生涯也因为高龄画上休止符。而平潭一中的学子王强先生,从事出版历史文献书籍的工作,同时怀着对故乡平潭的爱恋,怀着对母校陈菊生老师的崇敬之情,出资为陈老先生出版一本个人摄影册。一位80后的后生仔有这样的善举,他请求我为摄影册写个序言,就满口应承下来。

都说,摄影师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因为抢救、记录,留下了我们曾经的情感。
“对于历史来说,他是一个抢救者;对于时代来说,他是一个记录者。”平潭民俗专家吴金泰先生如是评价陈菊生先生。翻开《陈菊生先生摄影集》的样稿,这位以摄影为生命的老人,用他的镜头语言记录了海坛岛的点点滴滴,也成为这个大时代的记录者。
海岛上小脚老奶奶在补网
这些照片里凝固的每一个瞬间都已成为平潭的历史,
每一张泛黄的照片都是海岛变迁的缩影。
照片来源:陈菊生   文章来源:欣桐

转载需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出处“平潭天野传媒”。

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平潭天野传媒”


    关注 平潭天野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