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深度】量少为王还是消耗为王?

 

集邮课堂(jiyouketang)主要分享集邮百科,推送集邮新闻,乐享集邮故事,深度解读集邮市场。课堂君愿与你一同重拾集邮的快乐,回归集邮的本质。我们力图将集邮课堂打造一个专业、实时、个性化的图文信息服务公众号。欢迎投稿、转载转发或评论。...

1991年澳门文化交流小全张,发行量4万枚
编者按:《发行量、消耗、题材与新中国邮票发行后长期回报率》一文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欣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文章通过经济学模型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大陆邮票投资收益的影响因素,逻辑严谨,结构全面。限于篇幅和专业性问题,在此小编只摘取其中的结论部分与诸位邮友分享:

本文对新中国邮票发行后的长期回报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平均来说收藏新中国邮票的年均超额回报率达4.68%,回报较高的文编邮票更是高达15%左右,即使是仍存在许多深幅打折品种的编年邮票年均超额回报率也达到1%。这说明集邮能提供显著超出同时期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回报,在作为陶冶情操,增进知识的一种爱好外,还可以作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投资。此外,本文还使用横截面回归方法研究各种邮票特征对发行后回报的影响,以解答集邮界对邮票回报影响因素的争议。研究发现,各种邮票特征对回报的影响在各时期并不完全一致:在决定新中国邮票年均超额回报的因素中,消耗的影响最为重要;发行量是显著影响邮票回报的因素之一,但经济意义较弱,且对编年邮票回报的影响并不显著;题材对早期邮票回报影响微弱,但近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题材对邮票回报影响巨大;最后,邮票的设计印刷对回报也有一定影响。这些结果为“消耗为王”的观点提供了较强的支持。

对于集邮爱好者和投资者来说,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的证据表明,邮人在购买邮票时,应该着重挑选可能有较大消耗的品种,而不是简单购买发行量较小的品种(编者注:陈欣教授认为消耗为王,但是并不否定发行量对邮票投资回报的影响。集邮课堂小组认为,邮票在消耗不足的情况下,发行量将成为关键性影响因素)。

具体的说,应该在老纪特,文编及JT各类别邮票中选择邮政发行邮票邮资总量较少的年份,在发行量小和存世期较长的品种中,尽量购买小型张,小全张,大套票或系列龙头邮票;在近年的编号邮票中,则应该选择广受邮人欢迎的最佳邮票,为特别重大事件发行的特字系列邮票,以及量少特供邮品;对于任何时期的邮票,都应该挑选单枚一套或面值所含当时邮资量较小的邮票。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购买早期古代文化题材,动物题材和运动题材的邮票,在老纪特中应该优先挑选东北贴用邮票和原版票,尽量避免其它旧币值的邮票;在编年邮票中除了特字系列外,应避免近3年发行的新邮。此外,如果仅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邮票是否雕版印刷或连印并不重要。

对于邮政发行机构来说,本文的研究也有相当的政策含义。邮政当局近年采用增加发行量小品种,创新品种的政策,对活跃市场气氛和减少邮票打折现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新邮发行的渠道并不通过邮政窗口,对邮票在邮政业务中的使用仍有一定限制,近年发行的编年邮票消耗仍然不足,造成大量邮票深幅打折,制约了集邮事业的发展。本文的结果表明,邮市的健康发展和邮票的稳定增值更依赖于邮票的消耗。因此,邮政当局应当考虑尽快开放新发行邮票在所有邮政窗口的公开发售,并允许邮票在特快专递业务等各类邮政业务中的全方位使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加邮票的消耗,实现邮票的长期稳定增值。此外,任何一个市场的活跃和繁荣都依赖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当前中国邮市并不存在统一的交易市场,交易的达成很大程度上仍有赖于个体间进行沟通和议价的原始方式,这样的交易方式信用风险较大,交易成本也较高,不利于邮票市场的长期发展。从培育和繁荣邮市的角度出发,邮政当局应该建立类似期货市场的电子交易市场,采用保证金制度和标准化的邮票库存,允许无交割的邮票交易,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邮票市场的交易成本,为邮市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欣,原文较长,本文只摘取其中结论部分,有删节。欢迎转发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关注 集邮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