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我的生活方式

 

作者:李近朱(作者系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曾任中华集邮联合会副会长,现任北京集邮协会的副会长)记得,我上小...



作者: 李近朱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曾任中华集邮联合会副会长,现任北京集邮协会的副会长)



记得,我上小学时,历史课上背不下来记不住的年代,由于有了一套“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邮票,而记住“1851年”这个年份,至今不忘。一晃,集邮已近60年过去。在这漫长的时日里,集邮始终伴在我的身旁。我常常想,集邮犹若与生俱来的乃至不可或缺的生命构成一般,融在了自己的推动生命前行的生活之中,这个已经融入到我的生活乃至生命之中的终生不辍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集邮至此,应当说,集邮构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有感于姜治方在海外繁忙的外交公务之余心系国邮的日日夜夜,也惊异于夏衍在文化政务与文学创作百忙之际依然淘换大龙邮票的浓厚兴趣。当然,就是在京城外邮市场的每个周末,那几乎从不“缺席”的集邮人,他们的公干私事不可谓不多,但却身影不遗的埋头于方寸的寻觅之间。而那些白头皓首的老集邮者在各类集邮聚会上风尘仆仆赴会的动人场面,更是让我思考集邮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动力和吸引力?这种专注这种痴迷这种忘情这种投入这种执着的强大力量从何而来?我想,单从集邮的性质和功能来讲,那是不可诠释一清的。这应从集邮本身的特征来剖析。

我常想,集邮能够让我以及我的邮友终生不辍的坚守和热诚忘我的投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集邮有益于我们的生活。这个“益”字的首要,就是老舍先生说的“集邮长知识”。

我记起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个被称为“译界狂才”的许渊冲先生,他是至今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抗战时期,陈纳德将军率美国志愿空军来华参战。在西南联大的一个招待会上,说到美国的“三民主义”,翻译不知何译,许渊冲站起来脱口而出:“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顿时全场哗然,齐向这位年轻学子投去了钦敬的眼光。殊不知,这句英语是许先生从邮票上得悉的。中学时代,许渊冲集邮。他收集到一枚1942年7月美国发行的纪念中国抗战五周年邮票。邮票右图印孙中山肖像,下有“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等中文字样;左图印林肯肖像,下面是美国“三民主义”的英文——民有、民治、民享。对于这件轶事,许先生说:我不是天才,而是因为我有兴趣,“有兴趣就能记住该记住的知识”。



集邮是一个业余文化爱好,其重要意义是从中感受知识。许多集邮者能将邮票上的知识如数家珍一般“倒背如流”,正是“兴趣”使然。在我多年集藏音乐专题邮品的过程中,诸如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大师的生卒年代以至日月,皆刻于脑中,迄今牢记,也全是系于“兴趣”。

“兴趣”,实质上是人们对于一种事物发自内心的、由衷不二的、情理融溶的无形的精神力量。“兴趣”会激发和调动人的内在和外在的潜质,形成一种若“永动机”一般的动力,让人在任何时空乃至延宕终生的忘情投入。有人说,“兴趣是老师”。在“兴趣”的无形课堂上,这位老师会把知识连同你的情感一并烙印在你人生的履迹上,让你铭刻在心。它不像一般课堂上那种强制性的“灌输”,而是轻松的、快乐的、生动的。

集邮者很幸运,因为,我们有一个叫作“兴趣”的课堂。集邮能够成为“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兴趣”。应当说,“兴趣”的力量造就了集邮这个高雅的“王者之好”,也为相对空洞的“集邮文化”带来了充实的内容。集邮衍生的“兴趣”,应当成为“集邮学”最重要的也是最贴近的研究课题。

人的生活方式是多元化的。职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业余爱好在坚持不懈之中形成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说透了,集邮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爱好,但因其有一个寻觅的探求过程,又有一个“兴趣”的魅力所吸引,于是,这个爱好就多了一层牵动思维、引动行为、启动创造的内在的潜质。

我不以为“集邮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观念只是“快乐集邮”等诸多说法的另一表述。我想其间还会有许多现象或内涵值得我们去发现与探索,还有再加观察与思考的开阔空间。

若问集邮于我魅力何在?我说,集邮正是以兴趣的力量而铸成我的一个终生不辍的美好生活方式。很烦很累,那就让集邮为你减减压吧,它会把你的生活乃至人生变得情趣万分、充实而有光彩。



    关注 郑州集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