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1092——曹真伐蜀群臣反对

 

曹真伐蜀群臣反对...



原文: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四年(公元230年)

大司马曹真以“汉人数入寇,请由斜谷伐之。诸将数道并进,可以大克。”帝从之,诏大将军司马懿溯汉水由西城入,与真会汉中,诸将或由子午谷、或由武威入。司空陈群谏曰:“太祖昔到阳平攻张鲁,多收豆麦以益军粮,鲁未下而食犹乏。今既无所因,且斜谷阻险,难以进退,转运必见钞截,多留兵守要,则损战士,不可不熟虑也。”帝从群议。真复表从子午道;群又陈其不便,并言军事用度之计。诏以群议下真,真据之遂行。

汉丞相亮闻魏兵至,次于成固赤坂以待之。召李严使将二万人赴汉中,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会天大雨三十馀日,栈道断绝,太尉华歆上疏曰:“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愿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上之心,则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帝报曰:“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敝,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少府杨阜上疏曰:“昔武王白鱼入舟,君臣变色,动得吉瑞,犹尚忧惧,况有灾异而不战竦者哉!今吴、蜀未平,而天屡降变,诸军始进,便有天雨之患,稽阂山险,已积日矣。转运之劳,担负之苦,所费已多,若有不断,必违本图。《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徒使六军困于山谷之间,进无所略,退又不得,非王兵之道也。”

散骑常侍王肃王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众迫而不展,粮远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是贼偏得以逸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言之前代,则武王伐纣,出关而复还;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岂非所谓顺天知时,通于权变者哉!兆民知上圣以水雨艰剧之故,休而息之,后日有衅,乘而用之,则所谓悦以犯难,民忘其死者矣。”肃,朗之子也。九月,诏曹真等班师。

冬,十月,乙卯,帝还洛阳。时左仆射徐宣总统留事,帝还,主者奏呈文书。帝曰:“吾省与仆射省何异!”竟不视。

    柏杨白话版:230年,曹魏帝国最高指挥官(大司马)曹真,认为蜀汉帝国(首都成都【四川省成都市】)不断侵犯国境,请求出动大军,从褒斜谷(陕西省太白县西南褒河山谷)深入,作惩罚性的讨伐;如果各将领数道同时进击,可以获得大胜。曹叡批准这个军事计划,下诏:最高统帅(大将军)司马懿,逆汉水而上,由西城(陕西省安康市)向西攻击,跟曹真在汉中(陕西省汉中市)会师。其他将领,分别从子午谷(陕西省宁陕县北)、武威(应为建威,甘肃省西和县)同时并进。最高监察长(司空)陈群劝阻说:“当年,太祖(曹操)到阳平(陕西省勉县西)攻击张鲁(参考215年7月),尽量携带豆子小麦,增加粮食的存量。可是,还没有攻下张鲁,粮食已感不足。而今,我们既没有周密的准备,褒斜谷地形又非常凶险,无论进退,都十分困难。转运输送,敌人一定阻截抄掠,如果防止阻截抄掠,就必须多派部队防守险要,那么大军战斗力就会减弱,不可不精密思考。”曹叡采纳陈群的建议。

曹真再上书,要求从子午谷进击。陈群再陈述军事行动的缺点和军费的庞大负担。曹叡把陈群的奏章交给曹真参考,曹真不理会陈群的奏章,遂即出动。

八月五日,曹魏帝曹叡向东视察。

八月十九日,抵达许昌(河南省许昌市东)。

蜀汉帝国丞相诸葛亮(本年五十岁),得到曹魏兵团入侵消息,把大军集结在成固(陕西省城固县)赤坂(陕西省洋县),严阵以待(曹魏兵团逆汉水而上跟从子午谷南下,一定在城固会师),另征召李严率二万人前来汉中(陕西省汉中市)增援;向蜀汉帝(二任)刘禅(本年二十四岁)推荐李严的儿子李丰,当江州(巴郡郡政府所在县·重庆市)司令官(江州都督),办理后勤供应(李严本是江州都督,既率军北上,遗缺命他儿子接任)。

就在这时候,大雨不停,连降三十余日,栈道完全断绝,曹魏帝国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太尉)华歆上书说:“陛下神圣的品德,上比姬诵(周王朝二任王)、姬钊(周王朝三任王),但愿以专心治理国家为第一优先,其次再考虑征战。国家建立在人民基础之上,而人民必须穿得暖、吃得饱。如果能使中国(曹魏)没有饥寒的灾难,人民没有游离的心理,则两个盗匪集团(东吴跟蜀汉)的粉碎,可以马上看到。”曹叡回答说:“盗匪集团仗恃山川险要,我的父亲(曹丕)和祖父(曹操)曾经劳苦讨伐,还不能削平,我怎么敢自命不凡,肯定可以把他们消除?只是各位将领认为,如果不试探一下,敌人不可能自己倒毙,所以展示军力,看看有没有可乘之机。如果时候仍没有到,姬发都曾经中途班师(前十二世纪七〇年代,周部落酋长姬发,打算向商王朝末任帝子受辛总攻,在孟津【河南省孟津县东】举行结盟会议,参加的有八百个封国国君,都认为可以采取军事行动,姬发说:“时机还没有成熟,天命还不是时候。”即行撤退)。这是历史的镜子,我不会忘记应该做什么。”

宫廷供应部长(少府)杨阜上书说:“从前,姬发(周王朝一任王)渡黄河北伐子受辛(纣)的时候,有白色鲤鱼跳进姬发乘坐的御船。君王和臣僚的脸色,全都变得苍白。那本是一个祥瑞的兆头,他们还心怀忧虑恐惧;何况面对真正的天象变异,能不战栗?现在?东吴、蜀汉都还没有平定,上天却屡显奇象,各军刚刚出发,便大雨不停,被隔绝在穷山恶水之中,已有多日,转运粮秣,肩挑背负,沉重劳苦,费用日渐增加;一旦接济中断,便完全违背当初的计划。古书说:‘有利便攻,有难就退,是最大的军事智慧。’(《左传》〈前五九七年〉)凭空使大军困处在山谷之间,前进毫无所获,后退又无决心,不像是王者之师。”

散骑侍从官(散骑常侍)王肃也上书说:”古人有言:‘千里转运粮秣,士兵们一定陷于饥饿;等候砍来的柴煮饭,临睡时还不能吃饱。’这还是平原上军事行动的后果;何况深入险地,开山辟路,艰苦程度,高出百倍。而今,又加上淫雨不止,山道崎岖,又陡又滑,部众困在一起,有力难施,因道路太远之故,粮秣供应不上,这是军事行动最大的禁忌。听说曹真出动已经半月,子午谷才走一半,开山凿路,全部由战士负担,盗匪(蜀汉)兵团坐在那里,安逸的等待我们疲劳的部众,更是军事行动最怕遭遇到的危境。谈到前代,姬发(周王朝一任王)讨伐子受辛(商王朝末任帝),大军已出函谷关(河南省新安县),中途仍然折返;谈到近代,武帝、文帝南征孙权,虽到达长江,却不强渡(参考225年10月),岂不是上顺天意,下顺时机,知道如何变通?全国人民都相信:陛下会因大雨困苦让他们休息;等到日后再次出击,再使他们效命。人民乐意于冒险犯难,才会不顾死亡,全力以赴。”王肃是王朗的儿子。

九月,曹叡下诏曹真,命大军撤退。

冬季,十月十一日,曹魏帝曹叡返回首都洛阳。当时,政务署左执行长(左仆射)徐宣留守京师(曹魏帝国政务署,设署长【尚书令】一人、左右执行长各一人,文官司司长【吏部尚书】、民政司司长【左民尚书】、外务司司长【客曹】、军事司司长【五兵尚书】、财政司司长【度支尚书】,计五司司长【五曹尚书】,共称“八座”)。曹叡回京后,各单位负责人把徐宣批示过的公文,再呈给曹叡过目,曹叡说:“我决定跟徐宣决定有什么不同!”不再审阅。

读书笔记:魏、蜀、吴在局势稳定的情况下,虽小有摩擦,但人心思定,都没有兴起战争的欲望,专心内政。诸葛亮虽欲伐中原,但力量不足,所以数年之间,没有大的战争。


    关注 林海读资治通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