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为全中国最好的中学设计过新校园,看看他们为最好的大学做了什么?

 

提起大学城,你会想到什么?距离市中心很远,巨大空旷的校园,枯燥乏味的生活,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中间既没...



提起大学城,你会想到什么?距离市中心很远,巨大空旷的校园,枯燥乏味的生活,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中间既没有适合停留的花园,也没有任何公共服务设施……这些都是近年来速生的大学城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1年,清华大学决定发展海洋学科,把这个任务重点放在了深圳研究生院。同年年底,OPEN建筑事务所赢得了清华深海研究创新基地的设计竞标。该项目位于深圳西丽大学城,是整个校园规划里仅剩的一片空地。OPEN希望利用这个大学城里最后的建造机会,来弥补现有校园缺乏的公共机能,用具有创造力的建筑聚拢人气,同时给科研创新提供舒适愉悦的工作环境。经过四年半的设计和建造,这座海洋学科的新家终于接近完工。





垂直校园海洋中心位于校园主轴线的最东侧,毗邻研究生院主校门。整个设计从校园规划层面入手,把海洋中心作为整个校园轴线空间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形成激发活力的“垂直校园”。



传统合院式的校园在这里被重新演绎,进行了90度翻转。多个独立的研究中心竖向叠加起来,中间插入一系列充满绿化的共享空间,包括自习室、小会议室、国际交流中心等围合的室内空间,以及半室外交流空间。



连续的园林式景观从地面一直向上延伸到屋顶平台。这些连续的共享空间,不仅保证了各个中心之间相对的独立性,又为科研教学人员提供了大量的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建筑的低层部分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顺着一个植被覆盖的缓坡可以上到二层的咖啡厅和开阔的室外平台。咖啡厅之上是一些可以对外开放的公共及半公共的空间,包括科普中心、展厅、图书馆、学术沙龙等。



这些公共空间将海洋中心和整个校园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园里公共生活的缺失。海洋中心将不仅是一栋高效的新型实验楼,也将成为校园主轴线上一个活跃的交流场所。





 

绿色节能深圳地处亚热带,植被茂密,山峦起伏,而西丽大学城又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如何与自然气候条件相结合成为设计的另一个切入点。半室外空间让建筑变得十分通透,不仅可以在不同楼层的缝隙眺望山景,更有利于自然通风,即使炎热的夏天也能有凉风习习;立面的遮阳百叶有效地降低热负荷,同时满足不同功能的采光与景观视线需求。







这些被动式节能策略保证了低能耗下的高效率,以最低的造价提升了使用者的舒适性。建筑外墙采用素混凝土而不用涂料,也大大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简明的结构和茂盛的植物将成为建筑最好的装饰。







上至60米高的屋顶,还有一个露天剧场,即使还未完工,天空、远山就已在此上演着无声的戏剧,北边深圳野生动物园里抬头觅食的长颈鹿也在绿树丛中时隐时现。云卷云舒,气象更迭,这里不仅将成为研究员们从“海底”上来透气的场所,也会是整个校园里视野最开阔、景观最特别的360度观景平台。

海洋主题天窗及实验水池:作为高精尖的深海研究基地,海洋中心的地下是一个深不见底的特殊实验水池。在建筑南面的广场,可以看到三个高耸的天窗,它们由清水混凝土浇筑,为地下水池采光的同时也成为主入口处三个标志性的雕塑。





舷窗意象:三层会议室采用圆窗,房间内的上下跳动的圆洞似乎是船舱上的舷窗,隐约喻示着海洋。





立面韵律:为避免南北两侧遮阳百叶千篇一律的排列,德彪西《海》的乐谱被翻译成不同的角度,在立面上演化出奇妙的韵律,如同轻风拂过;鲸鱼通过低沉的声波呼唤远方的同类,其声呐图被提取出来形成了东西立面圆窗波动的逻辑。



色彩:海底的光线随深度增加而变少,海洋中心公共空间吊顶的颜色从高层到低层也逐渐加深。





摄影:张超

由建筑师李虎、黄文菁主持设计的“田园学校/北京四中房山校区”近年来获得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个中学校园对于教育模式和观念的改变有目共睹,让学生在充满自然、灵活自由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我们也期待他们的另一个教育类型作品:清华大学海洋中心能够为大学城带来新鲜的活力,激发更深层次的研究创新。



建设中的海洋中心不仅获得了2014 RTFA反思未来奖,还入选了2016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亚太建筑论坛系列展览。看到建筑师一次一次地出入工地,甚至亲手打磨混凝土天窗的表面,不禁让我们对建筑的品质又多了一分信心。





(注:OPEN建筑事务所目前正在寻求有共同理想、热情和创造力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加入他们的团队,欢迎有意者

通过
OPEN的
官方网站
www.openarch.com
了解更多作品和信息)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活动1:




活动2:

6月17日上海:“2016BIM助力设计施工一体化”高峰论坛。特邀中国BIM发展联盟理事长黄强及来自同济大学/韩国庆熙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上海世博发展/中信集团/中国院/同济院/华东院/中建八局/中建三局/上海建工/上海中心大厦等的十余位BIM专家结合工程实例,从业主/设计/施工/运维等角度全方位精彩讲解。报名详情请点击此处。

活动3:




=====================

《建筑技艺》微信历史信息检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建筑技艺微信历史信息总目录”,并可进行关键词搜索。

微信公众号新增加“置顶”功能,如果你喜欢《建筑技艺》微信,欢迎置顶,方便阅读。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28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迎订阅2016年《建筑技艺》杂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7。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
2016全年《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示

《建筑技艺》最新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