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书,你要购买,从何选择?】郝明义

 

这么多书,你要购买,从何选择?如果你懂得交互使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这三种方法,...

这么多书,你要购买,从何选择?
 


如果你懂得交互使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这三种方法,可以节省你一些时间。遇上一本你看来还不错的书,先是随意翻阅一下,这就是“不求甚解”。 然后,把书的封面、封底、作者介绍、作者前言、目录,从这几个部份对这本书“观其大略”。 再来,挑一个和全书精神最呼应,也是目录或前言里作者最看重的段落,仔细地“熟读精思”个三五分钟。这三个步骤下来,应该足以让你判断让这本书就此留在平台上,还是你需要把它带回家了。(请参阅《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一文)

第三、买回家,或借回家的书,知道如何享用它的精髓。

有的书,你就坐进沙发,打开立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地读完吧。

有的书要“观其大略”,做些笔记,放到书架上待日后查阅。

有的书,部份“观其大略”,部份要“熟读精思”。

有的书,则要全书“熟读精思”。一遍二遍三遍地读。

许多思想深邃的经典,都有这个特色。由于涵盖的方面既深且广,所以不一遍二遍三遍地熟读精思,是等于最大的浪费。

网络上没有和这三个人并陈,事实上应该列在一起的,还有一位先生,就是苏东坡,他的读书法也是超厉害的。

有人问苏东坡,说他那么博学,一般人学不学得来。苏东坡说,可以啊。他少年时候读书,很多书都是读好几遍。像他读《汉书》,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第一遍他读《汉书》,专门只读和治理之道有关的所有内容,第二遍专门研读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货财。如此,每读一遍,专门针对一个主题全面搜罗,对其他主题则视若无睹,就可以读通这个主题。多读个几遍下来,就可以每个主题都很精通了。最后,他说了一句,“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功夫学成了之后,可以八面作战也从容自如,和那些只是随意说说爱读书的人比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简直是天下无敌的架势了。

苏东坡的方法,不是拿来读八卦杂志的。这种阅读方法,第一,拿来读一般人觉得复杂又深奥,看来头都昏了的书,是最好用的;第二,拿来当主题阅读上使用,也是最好用的。(请参阅《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

苏东坡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八面受敌”。“八面受敌”是一种多层次的阅读。“八面受敌”的方法中,一定包含了另外几种方法的同时使用。

读书读书,我们从小就听惯了要“用功读书”。

 “用功读书”的说法真没有错,错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和考试制度下,太多人把“用功”解释为“用力”。 用力读书,教科书上根本不值得去记的一些琐碎数据,也成了担心成为题库的可能,于是用力笔而记之,背而诵之。 我们从很早就被破坏了阅读应该“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八方受敌”,四者交互使用的认识。

“用功读书”,其实应该明白的是对待不同的书,应该用什么样不同的“功夫”──要知道所谓诸葛亮、陶渊明、朱熹、苏东坡的四套功夫,可以如何交叉运用。 不懂得用不同的功夫来读不同的书,而只知道用力读书,就是死读书。 死读书,就是把大脑的CPU 当硬盘来用。CPU 被浪费了不说,要使用起其它硬盘的时候也无从使用起。有次看一张钱锺书书房的照片,很惊讶于他的书柜没有多少书,跟他的学问与著作的丰富,完全不能相比。

我问和这位大学者相熟的人士。说的确如此,因为钱锺书善用图书馆,所以他经常是搭公交车去图书馆查阅数据。家里的书,反而不是他的主力。

前面说过,因为行动的不便,图书馆其实是我过去很少使用的一个场所。

过去如此,这些年图书馆的无障碍空间都没问题了,我又大多是使用网络,或借助同事去实际使用。所以图书馆,仍然是我很少使用的一个场所。

可以说,我和图书馆真是无缘。所以我对图书馆深刻的印象,也来得很迟。

2001年,我参加伦敦书展之后,有一天下午去了趟大英图书馆。那次经验,让我见识到图书馆的硬件建筑,对一个身障者可以有多么舒适;开架陈列与藏书查阅的交互使用有多么方便,还对英文所谓的Librarian有了新的体会。

那天阅览室里出来一位中文室的先生,一位日文室的先生接待我。听过我的需求之后,分别推荐了两、三本书给我。

大英图书馆藏书之丰,不必多言。他们如果很轻快地指出几万几千,或几百种可能和我需要相关的书目,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或者,如果他们端出几十种书给我,也属正常。

我佩服他们只推荐两、三本书。那不是草率,也不是武断,而是一种对自己馆藏图书了然于胸的信心之中,还有着对读者的体贴。体贴读者从最方便的入口进去摸索一条阅读的途径。

Librarian,中文实在不该译为“图书馆员”。

大英图书馆那两位先生给我做的示范,让我体会到图书馆不但是不会被网络所取代的,更会借助网络而出现新的生命与面貌。只是想到并不能经常来这所图书馆,不免有些遗憾。

我倒也另外找了些方法,来弥补这些对于图书馆的遗憾。

之一,是从此真正喜欢阅读每一本书后作者所列的参考书目。每一本书的参考书目,都是作者为读者收集的一个主题馆藏。错过这个,太可惜。(读参考书目,还是麦克鲁汉〔M arshall M cLuhan〕的最难忘,给你一种灿烂又内蕴的感觉,真的会联想到银河星系。)

之二,则是玩一种游戏。

我的假日活动,本来就是看电影和读书。近年来,除了读书之外,则越来越沉迷于一种游戏之中:把一本我知道,手边却没有的书,找出它在什么地方。把一本我有某种需求,但却不知如何找起的书,找出一个轮廓。找到了一本书之后,再去寻找其它相关的书。没什么事情能比这更让我沉迷的。

后来,有一天突然想到,想找一本我知道,手边却没有的书,想找一本我有某种需求,但却不知如何找起的书,想从一本书之后,多了解其它相关的书,这不就是图书馆在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吗?

于是才发现,图书馆的实体空间我虽然少去,但是我却可以说是无日,甚至无时不在思考,与使用我心底的一座图书馆。这就是我的图书馆。感谢网络。

检查一个书店壁面书架的7个基本指标

1. 先用一个你熟悉的知识门类来检查。譬如,哲学。如果你熟悉的门类的书种很不完整,当然值得你怀疑其它门类是否也不完整。

2. 看这一个门类的书种陈列,是否有一个连贯的年代时序。

譬如说,西方哲学类的书,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是接下来一下子就跳到笛卡儿,中世纪及笛卡儿之前的都不见。时间序列少了这么一大块,当然表示这个领域不完整。

3. 某一个作家的同时代人的作品,是否够多。

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希腊时期的其它哲学家的作品是否也有陈列。

4. 同一个作家,他的其它作品,是否够多。

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否其它的对话录也都有陈列。

5. 同一种书的复本多不多。

如果同一种书重复摆了超过两册,表示这家书店并不很重视书架内容的多元及丰富。

6. 有没有多年前出版的书。

书架上全是新书,不是什么好事。随意抽几本书检查一下版权页,看是何时出版的。有一些出版十年以上时间的书,表示这家书店真乐意在书种的齐全上投资。

7. 设一个检查书。

在这个门类里,设定一种你认为很有意思,但不见得是很为一般人熟知的书,当作检查书。看书架上有没有这个检查书,当作你认为这个门类的书种是否陈列得有代表性的标准。譬如,哲学门类里,你设定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节选自郝明义的《越读者》


    关注 沈老师的作文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