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不是1996,而是2006

 

十多岁的时候羡慕电影里可以动不动“十年前”,现在则恍惚于十年前不是1996而是2006。...



有谁还记得上次我们的互动题目?其实我也差不多忘了,还好有截图:

对于这个互动,有一个观众发来了回馈:
在此,感谢这位观众的回复,唯一的一个回复。但是因为首先更新老潘的文章,其次是520约稿,以及昨天的有事儿,就到了今天才能更新了。然后发现,我去,今天也是22号。

也就是,我Gap了一个月没有推送。

那个互动发出去以后,我看没有回馈,就心灰意冷没有更新。直到老潘的文章,才重新开始推送。

一晃过去一个月。
而如果以其他事件做参照,你会发现时间过的更快。

比如周董的青花瓷:
▲专辑封面

《青花瓷》是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2007年11月2日周杰伦制作发行音乐专辑《我很忙》中。

2008年2月6日周杰伦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该歌曲。2008年7月5日该歌曲在第19届台湾金曲奖颁奖典礼上获得年度最佳歌曲奖、年度最佳作词奖和年度最佳作曲奖三项奖项。

2007年什么概念?这是差不多十年前。电影电视剧里面听到“十年前”的时候,一种厚重感就就沉甸甸的过来。十多岁的时候羡慕别人可以动不动“十年前”,现在则恍惚于十年前不是1996而是2006。我们还记得周董在春晚上演唱《青花瓷》,那一年是奥运年,而现在,巴西奥运会紧张筹备,中间已经过去一个伦敦奥运会。
▲华语经典?竟然毫无违和感
十年前我们在干什么?嗯,都还是学生,所以出现了一大批有关老师的评论:






相比这些幸运儿,十年前的老师无心跟我们讲任何关于课外的东西,而现在的导师,忙着让我看各种paper。

看论文最大的痛苦,是每一篇都是集聚了作者最浓缩的想法。看完一遍,感觉不过如此,但是自己写评述,一塌糊涂。今天把评述交过去以后,可以感觉到导师是强忍着怒火把我叫到办公室,然后从一个字到一个词,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带着我读论文。一方面震撼于作者想法的缜密,另一方面也无奈于自己知识体系缺席了太多。导师用了将近三小时给我解读一篇论文,读尚且这么艰难,写呢?我首先想到的是方文山创作词曲的过程:

方文山因认识了几个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触发其想用那些传世的中华艺术品来当歌名的动机。当时方文山第一个想到的是青铜器……但刚开始落笔时却发现周杰伦这首曲的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又因当时的青铜器也同时制作成杀敌的兵器……充满厮杀的硝烟味,于是尚在构思中的歌词尚未落笔便已放弃。

后来方文山再选定宋朝时曾盛极一时的汝窑瓷……造型简单素雅……虽有一种朴素的内涵,与经久耐看的质感,但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虽然最后还是没有用汝窑当歌词名,但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却因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触发其灵感而写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

当方文山确定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后,没多久就又顺手写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于是副歌第一行的关键词即孕育而生:“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写“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句时,方文山先用“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段文言词句以景入情,然后再承接较为白话的下一段“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以为对仗。因为芭蕉与门环都是静态的实物,只能被动的等骤雨,等岁月侵蚀后慢慢氧化的铜绿;但人称代名词的“我”却跟芭蕉与门环不一样,因为“我”是可以自由移动的,于是我偶然间经过江南小镇邂逅“惹了”你,并不是被动的等你了,而是主动的去认识你。所以虽然同样都是用动词的“惹”,但其主动与被动性却迥然不同,而且在这段词里方文山一连用了三歌“惹”字,字义相同,用法却不同,饶富趣味。总之这首歌方文山写的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



至于对歌词的评价,不用多说了:





王少的人生态度是得过且过,但是导师的希望是,读书三年知识有增量。导师的意见,不敢不从,但也注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安慰自己的是,换一下参照点,就像跑步一样。每天跑步,想的不是自己五公里还剩下多少,而是从弯道开始跑步后,跑完一个弯道是一圈的四分之一,跑完直线是二分之一,弯道再跑完,四分之三,然后一圈。五公里十二圈,就变成了一个个四分之一。嗯,这样慢慢走下去,一回头,十年前已经是2016年。




    关注 看等灯等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