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皮克斯通  从获奖艺术家到大赛评委

 

莎拉·皮克斯通曾于2004年获得约翰·莫尔奖,2012年获得约翰·莫尔大奖。两次获奖的经历使她受到更多画廊的关注。本次,她以2016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评委的身份又一次与约翰·莫尔绘画奖产生联系,希望其经历能够对青年艺术家有所启发。...



莎拉·皮克斯通曾于2004年获得约翰·莫尔奖,2012年获得约翰·莫尔大奖。两次获奖的经历使她受到更多画廊的关注。本次,她以2016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评委的身份又一次与约翰·莫尔绘画奖产生联系,希望其经历能够对青年艺术家有所启发。



莎拉·皮克斯通
1965年出生于曼彻斯特,1983年至1987年就读于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大学,1988年至1991年就读于伦敦皇家美术学院。获约翰·莫尔绘画奖(英国)2004年约翰·莫尔奖及2012年约翰·莫尔大奖。

主要展览有:2005年意大利圣马力诺当代美术馆,2007年伦敦丘比特工作室,2007年韩国国际画廊,2010年韩国首尔艺术空间I-MYU项目,2010年韩国城南艺术中心约翰·摩尔当代绘画奖。目前她的主要工作是在伦敦丘比特工作室与作家阿里·史密斯一同撰写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书籍。


(视频来源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你曾两次获得约翰·莫尔奖

这样的经历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哪些变化?

最初,2004年的展览让我的作品引起了很多画廊的注意,也让我创作了很多的新作品。从2000年到2013年的作品,就是大团队一起做作品了,我也有能力让更棒的画廊看到我了,这是在比赛之后很直接的效应。然后他们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讨论作品相关的内容。所以真的对我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创作经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作品拥有识别度,无论是来自评委还是那些想要了解我作品的观众,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
作为评委你会更注重作品的哪方面?

其实很难讲我期待看到怎样的作品。我也没有说一定要某种风格的作品,实际上我喜欢看到多样化的作品,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排列在一起。我很喜欢看到,感受到和体验别人的经历和别不同的东西。其实给一件作品下判断是很难的,但是我想我现在已经有足够的教学和创作经验,来发现一件好作品。因为你的经验会告诉你来自这个艺术家的声音,这个艺术家想表达什么。
大奖赛之后的作品展

是否会在当代艺术方面启发一些业余艺术家?

我只能就我自己的经验谈谈了。当我在英国还是学生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展,我发现很多艺术作品用了很多不一样的材料。这不是在一般美术馆或画廊可以看到的,所以作为一个画家能在一个地方看到如此多的作品,那感觉是很棒的。在那之后我就一直关注着这个展览,我自己也参与了其中,我也深感荣幸。所以我认为肯定会启发其他艺术家,特别那些青年艺术家。
作为一个欧洲艺术家

你觉得中西方艺术创作者有那些不同?

我觉得差异是一直存在的。环境造就了不同。艺术传统,中国的传统艺术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特别是绘画方面,中国的水墨艺术。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很容易辨识的点,是中国绘画对于空间的处理。因为我也对我作品中的空间处理很感兴趣,所以我会特别注意这些地方,特别是空间构成就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艺术。但我也知道一些曝光度高的作品,技法很高超,就是那种令人羡慕的绘画手法,当然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总是很有趣的。我认为就主题来说的话中西方都是很相似的,主题包括人类环境,关于如何幸存于城市生活、政治生活、污染和人际关系及如何对抗孤独,还有怎么塑造美感。也就是说作品来自生活经验,实际上主题是惊人地相似的。所以我认为我们是相似多于相异。
假设你是这本届中国赛区的参赛者

你会把自己的作品与中国的参赛者做怎么样的比较?

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我不知道会产生怎样的比较,但我的作品尺幅都比较大,可能会比较抢眼,因为大尺幅作品总是看起来比较好,当然不同尺寸的作品都可以很好,不过尺寸的确在群展里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当然也不是唯一考虑的因素,但我想我适应得还不错吧。
每位评委的背景都不一样

当遇到不同的意见你会怎么处理?

首先我对整个评委团队都充满敬意,我也很尊敬杰拉德·海姆斯沃斯。因为他是一位很有名的老师和教授,跟他在同一个评审团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很喜欢他的作品。我也很尊敬蒂姆·马洛, 他对艺术技巧很有了解,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他总是在展览中精益求精,把最好的作品呈现在展览中。我想这次评委的经历会让我学到很多。而且我对中国艺术家也非常感兴趣。评审们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相处,我也从其他评审那里学了很多。这简直是我最棒的经历之一。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约翰莫尔绘画大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