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里,听见不一样的莫言

 

用心长文,大伙儿几乎记下讲座里每一句话,尽心满满!...



关于莫言,很多人都早已耳闻,不少人也阅读过一些关于他的作品。对于莫言,有的人或许对于他在某次公众场合的这次际遇记忆尤新。



有的人,则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了粗犷奔放、天马行空、色彩浓丽的印象。一位中文系的在读研究生在谈到自己读莫言的感悟时说道:

读《红高粱》,体会到其中的粗犷苍凉;读《生死疲劳》,体会到其中的天马行空;读《檀香刑》,体会到其中的深沉思考;而读《蛙》,则读出对于历史的反思。

今天,莫言再一次来到浙大,做客120周年校庆学术大师大讲堂。讲座上,这位首获诺贝尔奖的华人作家一改在作品中留给人们的印象,他的谦逊真诚和幽默风趣,让人们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莫言

1


真实:“我们需要保持一些美好的遐想”



我们总是对于美好的事物存在着一种幻想,总是想去实现一些美好的梦想。但是倘若这种对于幻想的追求真的实现了,我们真能够感受到期望中的快乐么?我们真能够保持着那种对于幻想中事物的幸福么?对此,莫言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我不太愿意搞明白事物的真相。尤其是我不愿意太多了解关于脚下地球和灿烂星空的真相,因为一旦了解了就减少了活下去的动力。比如当我得知人类在宇宙中又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时,我感到很高兴,但是当我得知这颗星球距离我们一千四百光年,坐上光一样的飞船还要飞一千四百年,基本是跟我们地球人不会有什么关系。所以,假如还有来世,我觉得还是写点小说吧,在了解这个世界不太多的基础上,用文科的方式来思考下这个世界,可能让人觉得更加有意义。

关于这个问题,莫言先生的答案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从中,我们感受到的则是这位作家话语之中的真实。

2


幽默:“因为科学与我无缘,只能写作”



对于作家,人们最常问到的就是“你为什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对于这个问题,作家们大可以用他们优雅的文笔,把自己那些类似于文学情怀的东西华丽地渲染一番。而当被问到这样的问题,莫言则用一种幽默的口吻,给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答案:

马云创造了一个奇迹般的商业神话。对马云这个神话,我很多年以前还不相信,我当年想拿着手机怎么可能买到一碗面条呢?可是如今就实现了。 我吃到过伊拉克的椰枣,我认为那是地球上最好吃的,可是现在吃不到了。可我女儿说下午送来吧,结果下午就送来了一包伊拉克联和酋长国生产的椰枣。可见现在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做不到的。所以说,实际上科学跟我是无缘的......

当莫言先生说完这句话,全场先是爆发出了一阵笑声,而后则是满场的掌声。用如此幽默的话语表达出自己从事写作的缘由,莫言先生的幽默不禁令我们感叹。

3


谦逊:“毕飞宇写得比我讲究”



作为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他的明星效应超过同时期的许多作家,他的作品更是诸多研究生选题的对象。而当被主持人问到“明星作家”的身份带给自己的影响时,这位著名的作家却给出了一个谦逊的答案:

读书是一种相对安静的文化活动,一个人在书房里面,或者在旅行当中,读一本书,平静地阅读。首先让你感动的是书里面的人物,让你感触深的可能是书和文章的语言,让你心灵受到震撼的可能是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这和我们看舞台上的摇滚不太一样,是一种相对冷静一点的感受。所以我想作家成为明星的可能性比较小,我也认为一个作家实际上也没必要成为明星,我也不认为自己是个明星。毫无疑问诺奖会在短暂的时间内让作家站在舞台中央,成为焦点,但是作家和读者的关系牢固与否,也得看文学作品的质量。对我来讲这种明星效应很短暂的。我在上海出版了《蛙》,有个女读者说我当时把毕飞宇的书枕在枕头下。我觉得很多年轻的作家都有自己崇拜的作家,我觉得毕飞宇写的比我好,比我写的讲究。我觉得我写的不够讲究,这是我对自己客观的评价。

当一位做客诺贝尔奖得主学术讲堂的大家说出这样一番答案,他的谦逊,让我们感受了一种弥足珍贵的亲近。


浙大120周年

学术大师大讲堂


也许他在你心中是一位聚焦于乡村生活的作家,
也许他的作品给你天马行空的印象。
而在今天,在浙里,我们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莫言。
真实、幽默、谦逊”
感谢莫言先生给我们带来的关于文学与人生的思考
也期待更多的学术大师莅临浙里的讲堂~


文/方珂

编辑/谢丹颖

图/周亦颖、王嘉馨

特稿中心校庆项目组


    关注 校庆120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