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象的文艺

 

这不只是一片影评...

文艺青年


《说废话的人》是近一周前看的,影评却一直没有写。

通过First的展映知道了这部片子,看之前我对于影片本身还有它的导演张阴暗都是一无所知。

以纪录片的形式,却不同于之前看过的纪录片。

最大的不同莫过于影片有我认为的荒诞,也有我不得不承认的共鸣,甚至还有猝不及防的泪水。

虽然我一直不愿也不敢,承认自己是一个文艺的人。
张阴暗导演通过三年的拍摄,记录了袁玮、杨洋、刘滴川这三个年轻、文艺、或者说另类,甚至在更多人眼里颓废而不务正业的人的生活。

袁玮生的很美,一头长卷发让我想起三毛,只是袁玮的更长也不蓬松。

她总是拿着相机街头巷尾地拍。

她做着电子杂志。

她写诗、还有她的好朋友诗人乌青。

她去杭州,在山上采大枝大枝的花回来,她说想让它们长成看起来很久没人管的样子。

杨洋进行过很多尝试,最终呈现出来的状态,却像是标准的待业青年。

他当过群众演员。

他在家里研究扎染。

他在路边摆摊卖自己的冲洗出的艺术作品——万花筒一样的图案。

他也在深夜在公园里玩滑板,和朋友聊没毕业的大学、过去的经历、女朋友。

他后来去拜师学太极,参加他们的交流会。

他开起了自己的游戏公司,唯一没变的还是他从小就学习的剑道。

刘滴川的样子和普通青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他常常露出无奈的笑,似乎是与生活的妥协。

辛辛苦苦打开了卖猫砂的一片天,这是他生活的来源。

曾经出了自己的书《填海》,但少年作家已与他无关。

他像看清生活一样看清自己文字的命运,“(在文坛)还没起步呢,就已经输了。”
灵魂深处的孤独,不得志的迷茫,甚至是眼神里的颓废,灵魂或是身体的流浪,衣服宽大头发也带些不羁,谈吐间是大多数人不懂得诗、人生、哲学、或许还有爱情。

这大概也正是人们想象中的文艺的生活,不考虑生存与其他去追求内心的喜爱,在全世界都难以理解的孤独里坚持自我。

听起来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就像袁玮在片尾骑着自行车扬长而去的时候说的,文艺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只是这只是我们想象的样子,对于未知生活的缺乏想象力,也不只是如此。

除了他们看起来充满文艺色彩的流浪生活,他们的生活还有更多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地方。

袁玮心安理得的啃老行为,杨洋呆在家里大喊着无聊,刘滴川谈起写作时的无奈。

他们其实都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却没有走上这世界看来平凡而安稳的生活的路。用导演张阴暗的话说,他们是“价值观的拒绝者”。
人总是对自己未曾体验过的生活缺乏想象力,缺乏理解的时候也易于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甚至引起所谓的喜爱与向往。

就像总有人喜欢用“像三毛一样去流浪”的借口,写作、流浪看起来总是浪漫而充满生活的真正样子。

但这不过是人们的臆想,是在安定轨道上运转度过平凡一生,看着鸡汤的文字与偶尔瞥到的来自看似向往生活的描述而燃起的热情。

都是因为不够了解。

如果有足够多的了解,无论是对生活的哪一个方面,或早或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观念,也一定会有不同。
之前曾经和某人谈起,一个人从写作到写出点成就,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所谓的青年作家,都是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写作的人,而像我们这样从大学才开始跌跌撞撞写东西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以熬出点什么。

刘滴川说,现在能不要钱给你出书的人已经很少了,“少年作家”的头衔也早就被人们遗忘了。

比起人们想象的光鲜与浪漫,无奈与迷茫或许才是常态。

也不过是某一种看似文艺的生活状态。

袁玮对着电话大哭“我的生活有一样是稳定的吗”的时候,我除了不知道为何她会啃老啃得如此心安理得之外,还是忍不住心疼。她谈笑风生的时刻,一定隐藏起了内心深处最敏感的一处。

说矫情也好,说伤害也罢,那终归是一个外人无法了解的世界了。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说着废话的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与喜怒哀乐。

他们是一群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认同的青年,过着一种许多人不会过却或许想过的生活。以另一种方式燃烧青春。

他们的生活有着我们想象的文艺的影子。

只是张阴暗用她的镜头告诉我们,真实与想象相比,往往并不那么美好。

就像文艺,不只是生活的理想主义。

-END-


纳晓笙
一个爱生活的姑娘
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笙声不息


    关注 笙声不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