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第006期)

 

汉字的起源应该在黄帝时代开始,至今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上唯一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历史的文字。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的萌生应该与汉字形成是同期的。...



一、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萌生

汉字的起源应该在黄帝时代开始,至今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上唯一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历史的文字。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的萌生应该与汉字形成是同期的。

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 商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大盂鼎
铭文
》西周 


《毛公鼎铭文》西周晚期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吴国竹简》春秋


《中山王方壶》战国 
铭文


二、秦汉——气势时代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峄山刻石》
秦 鼻祖李斯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铜衡杆铭文》 新莽 小篆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敦煌木简》
新莽 
章草


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作品有《马王堆帛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西汉帛书


《曹全碑》东汉
《冠军帖》东汉 张芝
三、魏晋南北朝——神韵时代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宣示表》
三国 钟繇


《快雪时晴帖》东晋王羲之


南北朝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十二月帖》东晋 王献之
《元显隽墓志》北魏


《瘗鹤铭》六朝名刻


四、隋唐五代——法度时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真草千字文》隋代 智永
《书谱》唐 孙过庭


《心经》全图  
唐 欧阳询


《多宝塔碑》
唐 
颜真卿


《玄秘塔碑》唐 
柳公权


《古诗四帖》唐 
张旭


《自叙帖》唐 
怀素


五代十国期间兵戈叠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杨少师之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渐变入欹侧纵肆,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韭花帖》五代 杨凝式
五、两宋金元——意态时代

两宋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宋初的书法,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黄州寒食诗帖》宋 苏轼


《诸上座帖》北宋 
黄庭坚
《蜀素帖》北宋 米芾


《陶生帖》北宋 蔡襄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
《赤壁赋》元代 赵孟頫
六、明代——雅趣时代

明代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神宗也极爱书法,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頫的格调。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其代表书法家有
祝允明、
文征明、董其昌等。


《太白古风》祝允明


《梅花图》徐渭


《 琵琶行》
文征明


《跋蜀素帖》董其昌


七、清代——朴拙时代

明末时期,由于朝廷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形下,一部分文人仍以诗文书画粉饰太平,但是也有另一部分人,他们受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市民文学和浪漫思想的影响,在审美意趣上产生了变化。他们通过书法变革来曲折地表达改革社会地要求。当时书坛形成一股豪放的书风。这些书家中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和傅山等人。然明亡后,艺术革新遭到夭折,由于统治者竭力要平定全国的政治,故在书风上大力推崇董其昌和赵孟頫。如康熙皇帝在位60余年,以武功定内外,笔墨耀宇中。其善书好书,书坛唯董独尊。后来的乾隆也精于翰墨,由于他颇爱赵书,于是整整一代,天下习字者莫不尊赵。


《唐人诗卷》王铎


傅山作品


八、现当代——百花齐放

          现代称之为书法家的确实有不少,但是否为大家还是需要通过历史来验证。作为书法爱好者,这几个人的名字还是得熟悉与认知,他们的书法确实影响到了一代人。


于右任作品


林散之作品


沙孟海作品


启功作品


沈鹏作品
以上是我国书法发展的简史,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应对我国这门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所了解。


    关注 紅璽藝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