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那点事儿】做一双鞋,犯得着谈什么主义吗?

 

我的图文...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瘦马

————————
 


我20 岁开始愤青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自己这一生无法归到某个组织中。一直到我去上海生活,在一个弄堂里拍摄了唯一一张耍酷还满意的照片。


影像里我留着长发,穿着黑白格衬衫,脚蹬一双从波特曼商城买的一双PRADA皮鞋, 花了我RMB3300。2000年的时候,3300是不小的数目。那一年我穿着这双鞋子看完了《诺丁山》,哭得稀拉哗啦。我知道,电影与鞋子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当然,《诺丁山》也不是什么文艺青年值得去反复揣摩的影片。


1/11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喜欢上了文艺,反正一直是《钟山》《十月》《上海文学》等杂志的热情读者。在大学期间开始阅读达达主义的作品,读得昏天黑地。然后开始用笔名发表所谓诗歌。
瘦马/著

《死亡日记》的见证
2/11

大学毕业后,我放着堂皇的工作于无顾,不停地接专栏。那时我出了三本书,发行量也只在3万左右。不畅销。

如果说愤青是一个群体,我那时应该已经升级成文青了。
3/11

后来我有机会创办了《男人装》杂志,于是将我的愤怒和不甘全部装进这本杂志。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缺乏屌丝的情怀与意志,本质上我更接近雅皮士——喜欢鼓捣点物质、生活慵懒、自以为是,只是不再随便愤怒。因为愤怒,除了用来装逼,一无是处。
 


4/11

做杂志是需要给读者概念的,装逼也因此存在极大的市场缺口。于是,我给这本杂志定义为中国第一本后雅皮男士杂志。事实上,雅皮士和嬉皮士都是在美国70年代产生的。后雅皮是对美国雅皮士的致敬也好,狗尾续貂也罢。有一点毋庸置疑,中国的中产阶层崛起了,“华人雅皮士”(Chinese Yuppies)出现了在公众生活中。不过,他们也需要一种归属感。





一种归属感
就我个人而言,我讨厌组织,但无法拒绝归属感——人,生来孤独。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5/11

后雅皮人群原来就在,只是他们需要一种共同的标签,如同有些海外华人使用Whats up,国内人使用微信,美国年轻人只用snapchat。鞋子也是如此。
6/11

我穿鞋子一直很费,每年会购置起码20双,休闲、正式、运动。偶然的机会,认识了Android Homme的设计师,他设计的男鞋素来以制造高质量奢华材质运动鞋闻名。他拥有的明星类粉丝,都是雅皮范儿——从Justin Bieber,Diggy Simmons,Jason Derulo,Jay-Z 到Usher。显然,我喜欢上了这个品牌。
7/11

有一天,我与他的合作伙伴Scott讲述了我的一段有关雅皮士的经历。他说你应该参与设计这款鞋啊。

这是一生中第三次跨界。第一次跨界是从出口生意到做杂志,第二次是我从杂志行业到互联网视频,第三次就是这次从视频节目到参与设计后雅皮鞋子。每一次我都兴奋这种改变。
8/11

六个月后,我们共同设计出一款针对中国后雅皮男士的休闲鞋。商标里充满了趣味——我的马头,以M开头,这是英文Metrosexual(后雅皮)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产品使用的材料全部来自意大利,舒适的羔羊皮革打造,蜡灰色的羊羔皮配以半透明橡胶鞋底低调清新,黑色皮革陪衬白色鞋底,高帮设计是时下的街头流行风格。
9/11

拿到鞋子的那天,我忍不住在朋友圈里嘚瑟了一番。120个朋友点赞,22个朋友问在哪里买?15个朋友直接要求微信支付购买。

可惜那时只出了货样,没有现货,从米兰运过来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现在我们从订货到发货,全力压缩到两周。全部货品确保在葡萄牙生产。
10/11

我知道,你们不太在乎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你们要的是M里的一份认同。

正如到现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里还经常有朋友问你还做杂志吗?我说,不做了,现在做的是视频节目。不过,对后雅皮的情感还在,杂志不能寄托,就用我跨界设计的鞋来托付吧。
11/11

如果有一天,你买到我参与设计的鞋子时,私信告诉我,你的真实感受。这不比用作比拟婚姻的那双鞋,有时穿得不舒服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秀米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瘦马之家微店哦~


    关注 时尚江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